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说“春”‖黄森

作者:黄 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19 14:37:52 浏览次数: 【字体:

黄森

立春过后,下了场雨,温度骤降,似乎也应合了“春”字的含义。

在甲骨文中,“春”字从“木”、从“日”、从“屯”,演化成金文和小篆后,改作上为两个“屮”,中为“屯”,下为“日”,勾勒出太阳初升、草木萌发的画面。

其中,“屮”(chè)意指初发的小草,与刚刚跃出地平线的朝阳互相呼应,描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其核心在于中间的“屯”(zhūn)字,既形声又会意,兼作“春”字声符,又仿拟草木刚破土出的胚芽形态,上面是嫩芽,下面的长尾则是根须。

“屯”,同时也指代《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屯卦”,这是继“乾卦”和“坤卦”后,排位靠前的卦象。《易·序卦》说:“屯者,物之始生也。”《说文解字》言:“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代表着万物初生时的艰难。

“屯卦”的卦意为“刚柔始交、草木初生、前景不明”,这也是“春”字的本意之一。正如应时萌发的小嫩芽,可能会遇上春旱,也可能遇上温度陡降的“倒春寒”,这些都是不可知的挑战。也如刚刚开张的小店,既有红火的希望,也有难料的困难,创业艰辛,总盼着一个好的开始,一个好的过程,还得要有一个好的结果。当然,“屯卦”其实还有另一层含义:虽然暂时气微势弱、韬光养晦,但总会气势如虹、不可阻挡——这就是春天的步伐。

在华夏传统文化体系里,春天与“五行”中的“木”是相关联的。首先,是基于草木在春天里开枝发芽的直观形象。尤其在北方,原本冬天里干脆易折的树枝,立春后突然就会变得柔韧起来,想来是饱吸了春天的能量,正快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其次,季节的变换也是对“五行”学说的具象化表达。前几年有一些“出口转内销”的解读,把“五行相生相克”表述为五种元素的转化,认为“木头点燃了就成火,火烧尽了就变成土,泥土里会生出金属,金属熔化变成液体,水里能生长草木”,但这显然有悖于华夏先民“重意而不重形”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

以今天的理解,古人所言“五行”应该是指能量的五种运行方式。“木”是能量缓涨,“火”是能量急升,“土”是能量平稳,“金”是能量渐收,“水”是能量剧敛。试以一组正弦波来描述,从波谷开始缓升的段落为“木”,急速上升的陡峭段落为“火”,达到波峰前后的平稳段落为“土”,从波峰逐步回落的段落为“金”,急剧下降的段落为“水”,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再用一个不太确切的实例类比,就像驾驶车辆时给油起步、轰油加速、稳油巡航、收油减速、断油刹车的几种行为。而春天,正是从波谷开始缓慢向上攀升或者给油起步的这个阶段。至于“土”与季节对应的问题,有说是夏秋之交的,也有说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皆各有道理。

其三,与“五行”相勾连的,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方”,青、黄、赤、白、黑“五色”,风、暑、湿、燥、寒“五气”,肝、心、脾、肺、肾“五藏(脏)”,酸、苦、甘、辛、咸“五味”,宫、商、角、徵、羽 “五音”等等,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依存、互为对应,而又千变万化,共同构建起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体系。

据说“五行”也与天象学有关,华夏先辈们在堪天舆地之时,发现了日月星辰的运转规律:春分后木星在东方,夏至后火星在南方,秋分后金星在西方,冬至后水星在北方,长夏时土星在中央。于是,春天便与“五行之木、五方之东、五色之青、五气之风、五藏之肝、五味之酸、五音之角”一一对应起来,并成为五中之首和一年之初。

但关于春天为一年之始,也并非历来如此。据考在黄帝历中,包含冬至的“建子之月”,即北斗星斗柄指向“子位”的那个月,才是一年的开始。按说冬至当天太阳开始从南回归线开始北移,即是“一阳初始”之时,所对应的日影也开始逐步变短,作为一年初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冬至过后即便白昼开始变长,气温却很低,并不足以维系生命繁衍,想来与此时北半球吸热放热的比例有关吧。

或许是出于农耕时令需要,古代先民们终将春季改作一年的初始,这也更符合万物生长的生命周期。当然,由于阴历与阳历的差异,也存在将正月初一还是立春当日作为首日的分歧。至于该把冬至还是立春作为新年伊始的问题,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一个店子的周年庆,通常是以店面开业那天作计的,而不会以入场装修那天算起。因此,冬至过后到立春的两个月,应该看作草木生发前蓄势积力的筹备期或“装修期”,不能作为开端吧。

古时,文人墨客们总会把东风与春天作为关联意象,营造出一份暖风醉人的轻柔意境。唐朝诗人刘方平诗作《月夜》写到:“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把春色与星月绘入一画。而唐代丘为的诗作《题农父庐舍》“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则直观形象,无需多言。

关于春天的古诗词实难枚举,总归都是美好寓意,展露出满满的希望。

也难怪,乍暖还寒时,万物萌动,自是难抑。

END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黄 森(威远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