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岳飞:铁血丹心铸忠魂(三)‖唐雪元
岳飞:铁血丹心铸忠魂(三)
唐雪元
世道人心看冷暖
在当时,岳飞作为朝廷钦定要犯,名声不如后来显赫,与之迅速划清界限的有之,检举、揭发者有之,为求个人荣华富贵而落井下石者,亦大有人在。
当时韩世忠问秦桧,岳飞有什么罪名时,秦桧一句“莫须有”让韩世忠无语辩解。
在赵构和秦桧眼中,岳飞有三大罪:
武将妄议立储,死罪。
拥兵自重,违抗圣旨,死罪。
违逆圣意,妄图迎二圣还朝,有图谋另立朝廷之嫌,死罪。
为做实岳飞谋反罪名,在赵构授意下,秦桧真的找到了很多“证人证言”。
比如岳家军十二营主将中,就有九位主将参与将揭发举报岳飞谋反。
如王俊、王贵、姚政、傅选、董先、徐庆、庞荣、李兴、李道等岳家军9位将领的证词非常关键,让岳飞百口莫辩。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疑惑,岳飞作为岳家军主帅,为什么最后时刻,却得了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他的部下全跳出来与他作对,岳飞真的有谋反之心么?
当然,大多数人是迫于奸臣的压力违心作证的。
比如王俊,他当时是受秦桧威逼利诱、万般无奈之下诬告岳飞的,因为秦桧想以谋反的罪名杀害岳飞,但需要岳飞部下有人告发,所以就逼迫王俊作伪证。
这其中,还有一个最无耻的姚岳。南宋初,陕西陷落,姚岳逃奔四川,于绍兴二年(1132年)考中流寓进士(在寄居地考上进士)。当时,岳飞任知潭州兼权荆湖东路安抚使、都总管。岳飞在一次偶遇姚岳后,对其非常赏识,立即辟为幕僚,引为亲信。后来,岳飞获罪,姚岳却极力避嫌,矢口否认曾为岳飞属官。为进一步与岳飞划清界线,他还向宋高宗上书请求将地名中有一“岳”字的岳州改为纯州,其节镇岳阳军改为华容军。不想,宋高宗竟然“从谏如流”,接受了这一堪称“史上最荒唐的建议”。《宋史・本纪・高宗》载:“(二十五年六月)癸卯,以言者追谮岳飞,改岳州为纯州,岳阳军为华容军。”
看来,有怎样的昏君,就有怎样的佞臣。
另外,需弄清9位将领集体作证这个问题,还得从岳家军的组成说起。
岳家军并不是岳飞一人的军队,而是南宋的军队,只不过岳飞作为统帅,善于统领军队,使这支军队发挥了最大作用,才被民间冠以“岳家军”之称。
再者,岳家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除了岳飞自己的嫡系人马外,还包含其他十几支其他队伍,因此不能指望这些将领对岳飞有多大忠诚度。
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更何况一支军队呢?
在岳飞被害时,岳家军群龙无首,将领们各怀心思,为岳飞抱不平,就相当于谋反。
在古代,谋反是十恶不赦之罪,牵连九族的,若非不得已,没有人愿冒这个险。况且,宋朝时崇尚孔孟思想,奉行忠君爱国思想,岳飞虽手握重兵,对军队有绝对权力,但让军队为了岳飞一人而造反,这是很不现实的。
至于姚岳之类,在南宋初的官场,不是少数,有些人甚至助纣为虐地迫害岳飞家属。据南宋王明清《玉照新志》记载,岳飞被杀害后,除岳云随父遭冤杀外,其余子孙亲属被流放到蛮荒之地,朝廷每月仅给少量米粮,条件恶劣,生活艰苦。即便是对于这样遭受灭顶之灾的家庭,当时仍有一位漳州知州上书,建议朝廷取消对岳飞亲属仅有的一点米粮供应,以斩草除根。真是卑鄙龌龊至极!难怪王明清在书中评论道:“士大夫为官爵所钓,用心至是,可谓‘狗彘不食其余’矣!”
不过,还是有一些一身正气的士大夫,敢于向邪恶说不。
枢密院编修胡铨上书宋高宗,请求斩秦桧,为岳飞鸣冤雪耻,结果被秦桧贬谪海南。布衣刘允升、知浃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释放岳飞,被秦桧及其党羽下大理寺处死。
上至朝官同僚,下至布衣百姓,他们都齐了心似的为岳飞鸣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并无丝毫畏惧和退缩。这既体现了他们不惧强权的勇气,也体现了岳飞在士大夫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处于中间地带的人又如何呢?
如韩世忠,作为与岳飞、张俊同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他,与岳飞交情还不如同张俊深厚,张俊助秦桧构陷岳飞,韩世忠却始终不相信岳飞谋反。《宋史・岳飞传》载,岳飞系狱,韩世忠抱不平,秦桧说:“岳云写给张宪的策反信虽未查明白,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说明,韩世忠虽不偏袒岳飞,但他心存正义,希望看到证据。
就连羁押岳飞的狱卒都伸出正义之手。狱卒隗顺,非常同情岳飞遭遇,岳飞遇难后,他将岳飞尸体偷偷抱出,掩埋于杭州栖霞岭,他担心被发现获罪,一直不敢声张。临死之际,他才把儿子叫到跟前,告诉儿子偷埋岳飞一事,还说:“将来岳飞必有昭雪的一天,到时朝廷若雪此冤案,必悬赏求岳飞遗骨,届时你可向官府如实相告,坟上植有两棵橘树,岳飞身上有他原来佩戴的玉环,棺上铅刻有‘大理寺’字样,均是我埋葬时特意做的记号。”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继位,随即为岳飞平反,依礼改葬,不知原葬处,果然悬赏求尸。隗顺的儿子报告,才使岳飞之墓堂堂正正地出现在后人面前。
冤情昭雪失擎柱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禅位,宋孝宗登基,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七月,孝宗执政的第一项重大决策,即下诏对岳飞冤情进行昭雪。
诏书写道—
“故岳飞起身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念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同年十月,孝宗再发第二道平反诏书,对岳飞功绩是褒扬备至——
“故前少保岳飞,拔自偏裨,骤当方面。志略不专于古法,沉雄殆得于天资。事上以忠,至无嫌于辰告;师行有律,几不犯于秋毫。外摧孔炽之狂胡,内剪万张之剧盗。名之难掩,众所共闻。”
这两份诏书,标志着对岳飞进行全面平反。
孝宗追复了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等官职、爵位,岳飞夫人李氏追复了楚国夫人的封号,儿子岳云、岳雷也都追复旧职,对岳飞以隆重礼仪进行改葬,并以百万巨资在其家乡建庙立祠,赐名“忠烈祠”,以供纪念。同时,又下令归还岳飞全部财产,寻访其流落各方的后代,予以录用。
同时,对那些参与诬陷谋害岳飞的秦桧党羽和爪牙,则一一问罪,追究责任,给予重处。
孝宗此举,可谓大快人心,朝野上下一片振奋。
岳飞冤屈,至此得以彻底昭雪。按宋廷规定,文武官职位在三品以上者,身后都要谥以美名。
淳熙四年(1177年),江东转运副使颜度上书,提出应为岳飞定谥,太常寺拟谥为“忠愍”,孝宗未予同意。
太常寺经过复议,上书孝宗道:“兹按谥法,折冲御侮曰武,布德执义曰穆。公内平群盗,外捍丑虏,宗社再安,远迩率服,猛虎在山,藜藿不采,可谓折冲御侮矣。治军甚严,抚下有恩,定乱安民,秋毫无犯,危身奉上,确然不疑,可谓布德执义矣。合兹二美,以武穆谥公,于是为称。”(《金佗续编》卷十四《武穆谥议》)孝宗同意了这一提议,于是正式宣布,确定岳飞谥号为“武穆”。至此,岳飞生前之位与身后之名,全部得到公正处理。
孝宗一生,侍奉高宗甚为勤谨,但他初登帝位,即一反高宗意旨,对岳飞进行全面平反。这其实渊源有自宋高宗一朝,以“和”为国家最高决策,一日不和,寝食难安。清人王夫之评道:“高宗之畏女直(即女真)也,窜身而不耻,屈膝而无惭,直不可谓有生人之气矣。”(《宋论》卷十)。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签订“绍兴和议”,十二月,即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岳飞的被害,正是“和”的结果。
宋高宗一直以为,“和议”一旦签订,即能换来国家的安稳和皇位的永固。但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主完颜亮气势汹汹提兵六十万,分四路南下,意在一举覆灭南宋,无情击碎了高宗“和”的美梦。
完颜亮的南侵,最终在采石矶一战,被虞允文击溃,金人侵略以失败告终。但完颜亮的毁盟伐宋,对高宗一直奉行的“和”,无疑是最沉重打击和极大反讽。次年,高宗退位,孝宗登基,实乃历史之必然。
孝宗执政,压抑已久的主战浪潮再次高涨。在主战声中,对岳飞的平反,自然提上议程。在先,完颜亮入侵在即,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五月,太学生宋苞便上书道:“复岳飞之爵邑,而录用其子孙,以谢三军之士,以激忠义之气。”首次提出了平反岳飞的建议。
宋孝宗在位期间,不遗余力昭雪岳飞,追复官职,赠以谥号,一方面是顺应民心,同时也是其执政意图之所在。
宋孝宗长久以来即存有恢复之志,绍兴三十二年,甫一即位,就宣称:“我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朕不及身图之,将谁任其责?”(《四朝闻见录》丙集)并一再向大臣表示:“朕不忘恢复,欲混一四海。”(《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于此记载道:“孝宗有恢复之志,置恢复局,览华夷图,建国用使,开外都督府,立奉使司,自偏裨而下各有长记,将自准备而上又有揭帖,江北诸城,浚陴增隍,沿淮分戍,鼓声达于泗、颍,盖无一日不为恢复之事。”
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组织了符离北伐,虽以失败告终,但并未气馁。乾道八年(1172年),孝宗任虞允文为四川宣抚使,和虞允文约定,自己率大军出兵淮上,虞允文率大军出兵四川,东西夹攻,会师中原,以图恢复。孝宗说道:“若西师出而朕迟回,即朕负卿;若朕已动而卿迟回,即卿负朕。”遗憾的是,不久虞允文去世,作战计划没能执行。但孝宗仍积极备战,等待时机,即使在后来禅位时,也是希望“英武类己”的宋光宗,能继续其志业。
纵观孝宗一生,尽管他恢复中原的愿望未能实现,但他摒弃高宗“和”的国是,胸怀壮志,恢复自信,确实给国家带来了勃勃生机。《宋史·孝宗本纪》即赞孝宗道:“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宋史·岳飞传》记载,孝宗初立太子时候,岳飞见到,就曾十分欣喜说道:“社稷得人矣,中兴基业,其在是乎?”想来岳飞对自己的期许,孝宗定然铭记在心,所以一直存有一统四海的“中兴”之愿。
昭雪岳飞,自然也在情理当中。只是令人痛惜的是,这一对君臣没有遇合的机会。孝宗对汉代李广的悲怆命运曾感叹道:“如李广在文帝时,是以不用,使生高帝时,必将大有功矣。”(《齐东野语》卷八)他于岳飞,一定也有岳飞生错时代的沉痛吧!
确实,如果岳飞不曾遇害,孝宗即位,岳飞也就五十余岁,正是作为三军统帅的上佳年纪。于此,王夫之甚为感叹:“岳侯受祸之时,身犹未老。使其弢光敛采,力谢众美之名;知难勇退,不争旦夕之功;秦桧之死,固可待也。完颜亮之背盟,犹可及也。高宗君臣,固将举社稷以唯吾是听,则壮志伸矣。韩、刘二吴不惩风波之狱,而蓄其余威以待,承女直内乱以蹑归师,大河以南,无难席卷。即不能犁庭扫穴以靖中原,亦何至日敝月削,以迄于亡哉?”(《宋论》)对岳飞早死,不能趁后来完颜亮南侵之时一举收复失地,尽是痛惜。
历史没有假设,清人赵翼在对比高宗、孝宗这前后两朝时候,叹息道:“前则有将帅而无君相,后则有君相而无将帅。”(《廿二史札记》)一代君王若要成就其志业,必须得有一代人才相辅佐;但高宗一朝,唯“和”是务,志士能臣斫伤殆尽。及至孝宗一朝,终于沦落到人才一空的局面,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可是,这一切,岳飞都看不到了……
窗外,今夜已潇潇雨歇。在商品狂潮的惊涛拍岸声里,在现代的滚滚红尘之中,我再一次夜读八百年前的岳飞。我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
(全文完)
作者简介
唐雪元,笔名湘戈,湖南株洲籍。国防时报社记者部主任兼《国防时报 军民文艺特刊》主编,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诗书画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四川省文促会理事。2013年、2015年十大新锐(新派)作家诗人之一,2016年十大先锋作家诗人排名榜亚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唐雪元 (国防时报社记者部主任兼《国防时报·军民文艺特刊》主编,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四川省文促会理事)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