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文翁后裔故宅成都文家场‖郑光福
文翁后裔故宅成都文家场
郑光福
沿成温邛公路,从市内出发穿过苏坡桥,行约6公里左右,边便见一小镇,这便是蜀中有名的文化之乡文家场。
文家场得名的由来,是因西汉教育家文翁的后裔文谷在这里安家。《温江县志》载:“文谷故宅在文家场北,谷文翁后,官后蜀侍御史,里人以谷故名,其乡为安谷乡”。
文谷的先辈人文翁,安微庐江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他在蜀中开办了全国第一所正规学校,即今天的成都名校成都四中。世人称古文翁为石室书院学校,这里曾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历来受到人们崇敬。今天成都的石室中学就是原文翁开设的“文翁石室”的真迹之地。
文翁石室(图片来源:成都方志)
为什么称“石室”呢?为防止火灾,用巨石建成藏书石室之屋之书院,后人称之为“文翁石室”。后蜀时期,王建、王衍父子在成都称帝时,文翁后人文谷曾任侍御史官,文家场的文姓人以他为自豪,称文谷住宅处为“安谷乡”,今想来应是安全祥和的文姓农家之村庄。这安谷乡有井盐,清末诗人曾学传有诗:“暖暖盐井庄,乌台迹何处;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树”。“盐井庄”即在今文家场高速路收费站附近,在今场背后,这里乡人一直称“盐井”村。成都坝子上自古就是生产井盐之地,这也是佐证之一。盐市口街历来是经营盐巴之地。
文谷文化名人所在地又叫安谷乡。安谷乡又何时改变为文家场的呢?
文家场旧照(图片来源:成都方志)
据当地老人介绍:清代,文家人发展较好,修建起文家祠堂,也建起了酒馆、饭馆、茶馆等。此处虽不是场镇,却天天有乡人自发摆摊出售土特产,特别是豆类、大蒜等,一直就驰名全川。传说一天,温江县令从成都府办完公事经苏坡桥回县城,路过这里,见十分热闹,便吩咐停轿,当即受到文姓人们殷勤款待。在宴请县太爷的酒桌上,文姓家族人借机请求立此为场,县令趁着酒意反问道:“周围有场否?”众答“有曹家场。”“曹家不赶赶文家。”县令脱口而出。到底批准文家场成立没有,这句活说得很含糊。然而文姓却认为县令口头批准了,赓即大兴土木,不出一月便建成一条长街,文家场正式成为集市。后来又在西场口建一木石结构的牌坊,上书县令“曹家不赶赶文家”的口谕;又在东场口的牌坊上,书“地接锦城三十里”以作对。由于当时政治腐败,文家场兴场不久便遭战火。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恶霸兵痞横行,把这个富饶之地掠夺得民穷财尽,房屋烧毁几乎无存,连木石结构的牌坊也被毁掉。
文家场旧照(图片来源:成都方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家场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家乡2.1万余亩耕地,大小春二季的粮食作物亩产达1350多斤,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高出一倍还多;自古享有盛名的大蒜生产,年年丰收,那条细、鲜嫩、味浓、质脆的春蒜苔,远销省内外。新建的文家中学继承了文翁办学的场景,塑起文翁文谷等画像,该校从小学到高中齐全。镇街中间的文化中心,下棋、绘画、阅读图书、饮茶,更是方便人们到此学习和享受文化氛围。当今青羊区辖的文家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文化景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郑光福(成都市文广旅游局退休干部)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