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南部县东门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06 13:51:31 浏览次数: 【字体:

南部县东门桥

状元溪蜿蜒穿越南部县城,将县城的街道分割成几大块,于是也就在这条小溪上诞生了四座桥,把溪流两旁的街道连结起来。东门桥,就是其中的一座。而这座桥的诞生,据说还与明代一位进士冯翼有关。

明永乐四年(1406),在这年举行的丙戌科考中,一位来自遥远的四川省南部县人冯翼,在殿试中金榜题名,荣登三甲,成为进士。这一消息传回冯翼的家乡,乡人奔走相告。要知道,自从宋代南部出了3名状元、2名进士后,在其后几百年的科举考试中,再没有人中状元,甚至连中进士也没出现。以致有的人认为南部风水不好,在科举考试中难以重现辉煌了。而冯翼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让南部人又感到扬眉吐气了。于是,当在筹备修建县城东门桥时,经乡人提议,决定把这座桥命名为“探花桥”,以纪念冯翼中进士这件大事。

不知是由于虚荣心作怪,还是由于当时信息传递出现误差,当时人们以为冯翼是殿试中的第三名。在中国古代社会,殿试第一名称之为状元,第二名称之为榜眼,第三名称之为探花。所以,就把该桥命名为“探花桥”。但真实的历史是,冯翼在殿试中仅仅是名列第81名,被皇帝赐予的是进士。

东门桥明代修建的是一座简易木桥。随着岁月流逝,木板出现脱落、腐朽等情况,严重威胁行人安全。到了清康熙二十二年(1627),南部生员易文礼捐款对这座桥进行了重修,更换了一些木板,让桥焕然一新。不过,仅仅过了6年时间,即康熙二十八年(1633),在一场大洪水中,这座桥被冲得无影无踪。于是,在乡人共同努力下,在原址重新修建桥梁。不过,这一次对了使桥梁变得坚固一些,改过去的木桥为石拱桥。同时,给这座桥还增加了一个新名字龙津桥,其意思这是一座能通往仕宦腾达之路的桥。

这座桥在为人们服务了170年后,清嘉庆八年(1803),嘉陵江发生了一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南部举人赵紫来曾写《癸亥秋嘉陵江大水》诗,描述了这次洪水的景况。诗中写道:“嘉陵浩瀚遍飞声,万里云天气象平。雉堞频翻三面水,波涛低放半边城。墙头人在湖中坐,渡口船从屋上行。银钥重重锁不住,花街昨夜两三惊。”如此巨大的洪水,自然,这座桥也就不能在洪水中幸免于难,只得进行重修。

110年后的1913年,这座桥再次毁于特大洪水中。乡人们又一次捐款出力重修,更名为“安南桥”,意思是希望这座桥让南部县城永远平安。

旧城改造后,繁华的街道掩盖了百年老桥。虽然这座桥修建时的名字叫“安南桥”,但由于其地处县城之东,所以人们习惯于称该桥叫东门桥。久而久之,人们忘记了它的真正名字,只记得它叫东门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部县有关部门对这座桥也进行了几次加固。虽然1956年、1981年,南部县都降临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但这座石拱桥都安然无恙。不过,由于桥面不高,所以一遇大洪水,桥面就要被水淹没。在前些年的旧城改造中,南部县对东门的路面进行了抬高,自然,东门桥也随之抬高。同时,东门桥两旁也修建起了高楼大厦。于是,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日益繁华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流,再也看不到这座古石桥的踪影了。其实,石桥就在人们的脚下静静地躺着,目睹着这日新月异的岁月变迁。

来源:四川省 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整理:邓太忠 徐新 王杰 张自坤

供稿:南部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