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兔年说景‖刘德元

作者:刘德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1-25 15:16:40 浏览次数: 【字体:

兔年说景

++ 刘德元++

今年是农历癸卯兔年,人们将兔视为祥瑞。兔喜野外风景,今天,我们来说说古代内江的“八景文化”。

太白楼(姚伟民 摄,图片来源:内江文旅)

景,汉语释义为景致、风景。而在“景”前冠以数字,说明风景多多。譬如“八景”之称,早在唐代即见记载。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八景”之称的泛化与传颂,则始于北宋,特别是文艺大咖皇帝宋徽宗赵佶(1082—1135),对绘画的爱好十分真挚,擅长山水花鸟,自成“院体”,其山水画作多以“八景”为题,故而文人墨客投其所好,纷纷效仿,以“八景”为题材的题咏很多。如诗人赵汝鐩的《八景歌》:“晚日放晴雨脚收,楚山千里江吞秋。上水风生荻花渚,漠漠幅蒲天际浮。轻云骤掩目力断,云消似过芳洲半。危樯逐乌惟恐缓,燕子争飞先到岸。”从诗的语境看,这无疑是宋代诗人吟咏“八景”的代表之作,没有之一。

宋朝《汴梁八景图》

北宋以降,文人追求雅致,讲究意趣,多用“四字雅词”命名景观的做法开始出现。宋代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梦溪笔谈》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月、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梦溪笔谈》中提到的度支员外郎、画家宋迪所绘之“八景”,即著名的“潇湘八景”。宋及以后,“八景”一直都是才子佳人题咏和画家绘作的常见题材,平远山水画法更是影响深远。又如明《永乐大典·方志辑佚》载:“八景之作,始自潇湘。”语词精妙,辞致雅瞻,朗朗上口的“四字雅词”,不仅给景观“增光添色”,亦有助于这些景观的宣扬与传颂。流风遗韵,约定俗成,蔚然成景。此后明清两代,“八景”之作仍是体现和反映一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及至清代,冠名“八景”的记述与绘画,更加多见。清代历朝,各地志书几乎都将当地重要的名胜以“八景”“十景”或“十二景”为名列出,此外还会附加绘画、图说、题咏、诗赋等。

自然而然,地处川中丘陵、沱江之滨的山水之城内江,八景的形成与传颂,也离不开历代文人骚客的歌咏与丹青,离不开地方志书的堪存堪鉴。如今内江市所辖资中县,是四川省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资中是州,领内江。资中境内八景在新旧志书中多有记述,但最终出名却是因张大千之《资中八胜图》而誉满神州。1911年春,年方12岁的张大千跟随四哥张文修到资中,在富商张孟筠办的宗祠学堂求学。幼年的张大千,对资中山水自然是“喜不自胜,了然于胸”。1940年秋,张大千造访资中名士杨乡如。杨乡如是清末民初巴蜀画派代表人物之一扬春梯的长孙,他将其祖父的《风雨夜沽图》拿出来观赏。只见画上一白发老翁戴笠披蓑,携灯提壶,在风雨中踽踽而行。画上题诗云:“风大雨声吼,提壶去沽酒。半条猪腿骨,回家逗老狗。灯被风吹熄,只好摸起走。幸喜我年轻,才满九十九。”张大千看了抚髯大笑。次日,杨乡如陪张大千畅游资中名胜,临场挥毫,赠杨一幅山水丹青,杨奉若珍宝。

1948年,张大千再访资中,仍由林君默陪同。不久,张大千离开大陆,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但美丽的“资中八景”在张大千童年时代便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1956年张大千绘“醮坛云梯”(图片来源:资中古城春秋)

1956年,张大千在巴黎举办画展,住在其表亲、中国派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组长、资中人郭有守家中,张大千精心绘制了《资中八胜图》册页。跋语中,张大千满含深情地写道:“丙申五月,来法京巴黎,住子杰中表家,每话故乡之胜,辄为唏嘘,为写资中八景,以慰羁情。”张大千所绘《资中八胜图》之一,“重龙晴岚”:重龙即重龙山,“岚光”是山林中一种被日光折射而蒸腾闪烁的雾气,雅称“氤氲”。资中重龙山坐北向南,宛若游龙,林木葱茏加之地处沱江河畔,山林中的水蒸气、江上烟波与城内万家炊烟袅袅一体,形成一缕缕似烟非烟、似雾非雾的奇妙景观。要是雨后初晴,凌顶极目,但见山下天光,一碧万顷。“镜影远从天上落,岚光晴向日边开。”这是镌刻在重龙山永庆寺前石坊上的一副楹联。“重龙晴岚”,被张大千列为资中八胜之首。

资中重龙山风景

之二,“珠江夜月”: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麓,全长700余公里的沱江,流经资中段,古称“珠江”。古资中八景之一的“珠江夜月”,说的是江水南岩有片陡峭的石岩,岩上有座观音庙,若在庙中观月,就会看到江心中竞有两个月亮,这优美的月色,让张大千数十年之后“心生明月,每每梦回”。

之三,“灵岩泉韵”:重龙山北麓,苍崖壁环,石潭幽深,四周草木茂密,山上有十余股涓涓清泉瀞入潭内。各股泉水大小不同,流速不等,高度和方位不同,有的滴在石阶上,有的落入水潭中,发出的音响便有大小和轻重之别,大泉嘈嘈如急雨,小泉切切如私语,文人把这里叫做“滴水弹琴君子泉”,又称“灵岩全韵”,此景入画,画景难分。

之四,“醮坛云梯”:此景出县城西门二里许,有一峻峭绰约的高峰,旧称“吊台山”,实为“醮坛山”,是古资中又一处美名远扬的风景名胜——“醮坛云梯”。

之五,“渔灯晚照”:资中城背山面水,城借山势,山因水兴,城南门江心有个岛子,号“中坝”,将江水平分为二,一边河道狭窄,银波飞卷;一边河床平阔,浪静鱼稠,打鱼船来往游弋,甚为壮观;晚上,江枫渔火。从城内望去,宛如人间仙境,极富诗情画意,因而有“渔灯晚照”一景。此情此景,清嘉庆年间的资州州牧刘炯有诗赞曰:“空江一带秋,芦荏白于雪。中有打鱼人,灯光任明灭”,渔家生活,跃然眼底。然而,如此美景,张大千却在他的《资中八胜图》中,没有“渔灯晚照”,而是画了中坝南崖的三座山峰,题为“三峰毓秀”,画上跋文曰:“三峰在珠江南崖,青乌家言:‘当建三塔像笔架,必出状元。’塔成明年,骆公骕大魁天下。”

之六,“磐峰暮雨”:“磐”指资中磐石,“磐石”和“珠江”都是资中旧称。“磐峰暮雨”也是资中八景之一。每当暮色苍茫而又细雨蒙蒙之际,远眺磐峰,烟雾迷茫,若隐若现,别有一番景致。

之七,“北田秋丰”:北田,古资中地名,亦名谷田坝,在县城北郊,地势平畴,良田万顷,从武庙背后起到永兴桥以远,长达十余里,稼禾遍野,春华秋实,大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丽景。

之八,“古渡春波”:离资中东门十里左右,有个古老渡口。相传唐明皇入蜀曾路过这里,故号唐明渡。传说唐明皇渡河时,掉了一条金马鞭在河边,天长日久,金马鞭镇水堵沙,形成了一片上千亩的巨大沙洲。洲上芦苇丛生,鸢飞鱼跃,野趣盎然。沙洲外面是一湾碧绿的江水,河道平缓,鱼如云移,水波不兴,偶尔有一二条木船委蛇而行,激越的川江号子荡气回肠,透出一丝“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苍凉古意。张大千在《资中八胜图》的第二胜写道:“古渡春波,相传明皇入蜀尝过此也,在郡城东南十里,为成渝孔道”。

1956年张大千绘《古渡春波》(图片来源:甜城视线)

又如威远八景,也不逊色。清乾隆《威远县志》记:“旧志十景,今定八景。”威远隋开皇十一年(591)置县,取“威名远震”之义。清乾隆三十年(1765)出任威远知县的李南晖,认为“十景乃盈”,故“裁二景”,实则八景,曰镜塘夜月,曰沙岸晨钟,曰白塔抹烟,曰紫金叠翠,曰横山落照,曰高洞飞流,曰古佛洪崖,曰老君丹灶,并咏《威远八景》一首以记之,诗云:“婆日城东寺,洪钟卧碧草。下绕清溪流,沙岸拥琼岛。昔时黄金阙,悬之以为宝。劫火经沧桑,苔苏封文藻。紫气来海宇,祥光昭大造。宏声发鲸鱼,斯晨无潦倒。深省知先觉,平旦达孔道。采我神仙食,松花永不老。”景入诗,诗刻景,诗景相融,景韵嫣然。

威远八景以“老君丹灶”驰名。老君山位于镇西镇境,由大、小老君山、寨子岩、河口水库等组成,距县城22公里。老君山从唐宋以来就已成为道家之地和风景名胜。老君山西南面崖壁上刻有四则题诗、四龛唐宋造像、三通摩崖碑和三则题字。摩崖造像中保存完好又富有代表性的是太上老君及侍者力士造像。其中佛道合龛造像在川蜀之地极为罕见。题诗以清末翰林、荣县诗人赵熙一首《游荣德山》最为出彩,诗云:“一念前生堕世间,飘然人外御风还。秋来化鹤三千岁,独立荣州第一山。”三则题字分别为“烟霞”“云梯”“丹岩”,蔚成风景。

威远八景之“老君丹灶”(图片来源:威远融媒)

再说隆昌。今天的隆昌古宇湖景区山清水秀,人文蔚起,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查阅地方志书,古隆昌有“八景”,曰道观凭眺,曰鹅洞飞雪,曰响石余音,曰乡校留徽,曰正觉晴云,曰楼峰耸翠,曰隆桥夜月,曰高洞弹琴。今有“三古之旅”:古牌坊、古寨堡、古宇湖。这说明,隆昌八景文化的故事仍在延续,如同它的名字至今仍存,岁月不息,生活不灭!

隆昌八景之“高洞弹琴”(图片来源:隆昌融媒)

内江八景,风光秀丽,清光绪《内江县志》记:“中川旧有八景,明宣德间李给事蕃增为十景,崇祯初邑令雷应乾复增以化龙石笋,共为十二景,曰醮坛晓月,曰龙洞朝云,曰华萼春晖,曰书楼画锦,曰雁塔秋香,曰桂湖澄碧,曰圣水灵湫,曰葛仙胜迹,曰三堆耸秀,曰东林晚眺,曰龙山挹翠,曰石笋参云,前人颇多题咏。以胜地不常有,空存其名,殊无异致者,姑并列其名,惟今江外西林高刹凌云,远胜东林,旧志不列景中,今酌改东林晚眺为二林晚眺,以配三堆云。”志中言明,中川(内江)旧有八景,明宣德年间,内江给事(言官,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长)李蕃将其增为十景。到了崇祯初年,邑令(县太爷)雷应乾游西林寺,认为旧志所记“东林晚眺”之景不如“西林高刹凌云”“远胜东林”,并新增化龙石笋,将十景增至十二景。由此可见,于万千风光中选出的几处景观,应是当地最为著名的景观。当地官员的喜好与文人的风雅,对这些景观的选定有着很大的文化影响和人文背景,志书只是“信使”。

内江八景之“西林晚眺”(图片来源:内江头条)

张大千博物馆(江家彬 摄,图片来源:内江文旅)

总之,山水优美、钟灵毓秀的内江,三县二区,处处有景,有历史典故的地方,往往被列入名胜景观。且不说其人文底蕴,但说其风物景观,亦是其先民及其士子生存智慧、文化宣泄和审美意识的历史体现,是地域文化的一面镜子。然而,总的看来,旧时描写景观之“四字雅词”,仍然会发现一些词语使用频度很高,其中一些让人耳熟能详。以“夜月”为例,朗朗夜空,皎皎明月,古往今来,我们与先人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中,皓月清辉照亮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然而旧时之光景,因种种原因,或已名存实亡,或已面貌全非,或已黄鹤一去。这些留下来的以名胜景观为题材的绘画与题咏,却被志书记了下来,成为后人怀乡寻古的重要线索,其史志价值、史料价值和文旅价值非比寻常;这些名胜景观,包括绘图、题咏、题记,传递出古人对大自然、对美好环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依恋,而这也正是后人继续与努力的追求。

古塔新姿(王钢 摄,图片来源:内江文旅)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历史的烙印容易被时间湮没,但人们总是能够从平静的山水间捕捉到逝去已久的历史踪影。今天,当我们抚摸着满是岁月痕迹的八景遗迹,这一处一处曾经的“景”,不仅记录了文化的传承,也承载着浓浓的乡愁。因此,可以说,旧时志书记载的“景”,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值得我们继续科学保护、文旅探索、深入挖掘和创新转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德元(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