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孔子之师苌弘——苌弘故里考‖宋国英

作者:宋国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载“资中古城春秋”) 发布时间:2022-12-21 12:57:31 浏览次数: 【字体:

孔子之师苌弘——苌弘故里考

宋国英

被西方学术界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著名教育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历代被尊为圣人、万世师表。孔子思想学说不但影响华人,对西方也有很大影响,世界各地祭孔的庙宇达1300余座。

美、日、韩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将孔子诞辰日,即每年9月28日定为本国教师节。国家教育部计划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幕,次年9月美国纽约孔子学院也正式揭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于2005年9月29日正式决定从2006年起,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国际“孔子教育奖”,每年在国际扫盲日(9月8日)颁发,以表彰在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

目前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3年12月,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代表一致通过,决定于2014年9月27日举办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

然而,这一历史伟人的老师苌弘的故里,就在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资中。

一、苌弘生平事迹

苌弘(约公元前565——前492年),字叔,四川省资中县人,周朝贤大夫,我国古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他博学多才,见多识广,通晓天文、历数,精于音律乐理,为我国音乐学界的开山鼻祖。他一生谦虚待人,乐施于人,孔子在“入周学礼”期间,专程“问乐于弘”,向苌弘请教和探讨音乐和天文知识。唐朝散文大师、哲学家、杰出文学家韩愈《师说》曰:“孔子之师郯子、苌弘……”明代文学家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载:“苌弘氏,孔子尝问乐焉,死之三年而血化为碧。”《孔子演义》(丁寅生著)书中“赴周京师事老子,问武乐敬服苌弘”一章,详述了公元前518年,孔子前往周国,拜师苌弘,“孔子趋前致敬礼”,虚心向苌弘请教的故事。据传,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常引用苌弘的见解,孔子修订的《乐经》,也大多得益于苌弘原著《乐经》的第二稿。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有孔子问乐苌弘图示。

苌弘还是一个见义勇为、刚直不阿、精忠报国之士。他毕生尽心竭力扶正周室,却为诸候所忌,周敬王轻信谗言,将苌弘治罪,他英勇不屈,剖腹自杀而死。死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后化为碧,成语“碧血丹青”和“碧血化珠”即由此而来。

苌弘年轻时出游河南洛阳,入朝廷为官,帮助周灵王谋划中兴统一大业。周景王在位后,苌弘参谋迁都辅佐兴邦有功,被封为大夫,掌管天文历数。他常向景王谈论星象吉凶征兆,影射诸候割据称雄的阴谋,遭政敌仇恨,政敌采用造谣、栽赃等卑鄙手段诬陷苌弘。公元前492年,周敬王中离间之计,一怒之下将苌弘治死罪,幸得朝臣求情,后被放逐回乡。

传说苌弘回到蜀地龙水桥(今四川资中发轮镇龙水村),仍遭奸臣派人秘密追杀,苌弘闻讯带仆人乘舟顺龙水河而下,舟泊到资江(今沱江)牛碾沱,进入牛碾溪(今资中甘露镇)的龙洞河隐居。不久奸臣秘探追踪而至,苌弘知道难逃脱追杀,便告诉仆人,我历事大周灵、景、敬三王,忠信受诬,奈何气数已尽,请将我的血收藏好,三年后让它再见天日,随即苌弘祭拜天地后,剖腹自杀,以死表忠心。赶到的追杀者将他的首级带回报功,被掩埋在河南偃师,故今人有的误传偃师为苌弘故里,其实非也。

资中县城苌弘大道花园中央苌弘塑像

相传后人遵照苌弘的遗嘱,将其鲜血密封窖藏于龙洞河岩穴里,三年后取出见大夫的血已凝成一颗澄碧闪光的宝珠,因不慎珠坠地滑入龙洞河,随波逐流径直滚进资江,顿时霞光冲天。从此经资阳县进入资中境内的这一段流域,被称作“珠江”。苌弘避难乘舟途径的资中球溪河,古时也被称为“珠溪河”。

苌弘不畏权势的爱国献身精神,历来为世人赞颂。战国大哲学家庄子把他与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媲美,我国山水游记之祖、唐代哲学家、伟大的文学家柳宗元写《吊苌弘赋》,对他寄予深沉的怀念和无限的哀悼。国务院原副总理陶铸同志,在“文革”中受迫害时曾写诗自勉:“性质纵已定,还将心肝掏。苌弘血化碧,哀痛总能消。”他坚持真理,相信历史会对自己作出公证的评判,愿作苌弘,甘洒热血写春秋。

资中和鸣小学苌弘塑像

二、大量国史方志文献证明苌弘故里在资中

《汉书·艺文志》(东汉)庄子·外物篇载:“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为碧。”东晋《华阳国志》载:“苌弘之血变为碧珠。”唐代《庄子疏》载:“苌弘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椟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宋代《庄子口义》载:“苌弘被放归蜀,刳肠而死,蜀人以櫃藏其血而化为碧玉。”北宋《诸道图经》载:“苌弘,资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数里之内,土色尚青。”明代著名史学家曹学佺(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万历末年任四川右参政,迁按察使)的《蜀中广记》(共108卷,分名胜、人物、风俗、方物、诗话、画苑、边防、通释等十二门):“苌弘,资中人,事刘文公为其属大夫,孔子尝问乐焉。”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资县志》序:“……山川毓秀,灵气攸钟,宜苌弘为孔圣师”。《祀典志·先师庙》载:“乡贤祠三间,在先师庙右方。祭日祭品同名宦,所祀者十五人:周苌弘大夫……”。《古迹》条:“书岩洞,苌弘读书处。”清·乾隆元年丙辰(1736)刊行雍正版《四川通志》载:“宏(即苌弘),资中人。”清代《四库全书》(成书于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六年即1772至1781年):“苌弘祠:弘无辜受戮死而血碧,故后人立祠以祀之。”清·嘉庆二十年(1815)《资州直隶州志》载:“苌弘祠在州北”;艺文志、书目条:“苌宏(弘)十五篇,周苌宏(弘)撰”;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版《四川通志》资州直隶州人物条:“周、苌弘……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民国十年(1921)修《资中县续修资州志》选举志条:“周、苌宏(弘)”;古迹条:“苌宏(弘)洞古碑,赵宋时刻,今存”;拾遗条:“时有苌宏(弘),能招致神异……”;坊表条:“周御史苌宏(弘)故里坊,在北关外。”

此外,《左传》《礼记》《史记》等也有苌弘的记载。《四川古代名人》(四川省社科院编1984年12月)一书载:“苌弘,资中人,周敬王时的贤大夫,孔子之师。”《内江古今名人》(内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2005年6月出版):“苌弘(?—公元前492),东周蜀人(出生于今四川资中西北边境与资阳市相邻一带),……今资中县发轮镇龙水村有‘苌弘祠’、‘苌弘读书台’遗址。”《资中县文史资料》(第七辑,1984年10月)详细叙述了苌弘在故乡四川资中生活的情况。2014年12月,中共内江市委党史研究室、内江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内江十贤》,将苌弘列为内江十贤之首,书中记载:“苌弘,资中(今资中县西北与资阳市相邻一带)人。”2020年4月7日,四川省政协办公厅致函资中县政协,请资中政协协助做好收集1988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沈醉参观资中“苌弘纪念馆”的有关资料和素材。

资中开发较早,历史悠久,资中县名出现于秦朝,秦朝廷改蜀国为蜀郡,蜀郡下辖“成都、郫县、临邛、广都、资中、梓潼、汉阳等19县”,距今已二千二百多年历史。自西魏始,历代多为州、郡、专署所在地,系蜀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资中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繁荣,交通便宜,古迹众多,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历来是无数文人墨客、官吏富贾向往和荟萃之地。许多古人留下了赞誉资中的诗篇,从他们的诗词句里,也能找到许多关于苌弘在资中生活的事迹。自古以来,资中民间也有许多关于苌弘的传说。

三、大量历史遗迹遗址证明苌弘故里在资中

四川资中县(古称资州)发轮镇龙水村,古时曾为资中龙结乡所辖,此村又有“老封君”之称,是因苌弘受封大夫之官职而地名沿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称为“苌弘村”。村里有一深为15米,宽约25米的天然石洞,大量史书史料记载为“苌弘洞”(又名书岩洞),旧传为苌弘青年时的读书处。洞下面即为龙潭,故古时称“龙洞”,洞前方建有龙洞观,其遗址尚存。洞壁有不少凿于唐代以来的石刻摩崖造像,洞顶壁上的“苌弘洞”石刻,三个大字丈余长,系北宋政和六年赵宗尧所题,即史书上称为的《苌弘洞古碑》,今已风化,不能辨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苌弘小学”于此。

苌弘青年时的读书处——“苌弘洞”

苌弘洞摩崖石刻造像分布在长24米、高7米的洞口上方及两侧,现有10余个造像及文字龛遗迹。其中有北宋资州龙水县令宋克昱建的《龙水县龙潭碑记》(行书)和华阴杨捐记大宋政和三年建《龙洞观碑记》,反映了苌弘在此生活、学习情况。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其石刻文字不能辨认。据当地老人回忆,过去苌弘洞正前方并列书写着“孔子拜师,苌弘授乐”两块大石碑,分别于1960、1963年被撤来做了村民的猪圈围墙和小学的乒乓台面,现已不知去向。

据《诸道图经》《舆地纪胜》《四川通志》《资中县续修资州志》等记载:“资中祀苌弘其来旧矣”。古时资中人为纪念周大夫、忠臣苌弘专门修建了“苌公祠”。一说建在“县北”,即当时的资州龙水县城北二里许;一说建在“青泥坊”,即旧时资州龙水县城关外。明代《资县志》及清代《四川通志》又载,在龙结乡龙水村(今发轮镇龙水村)的书岩洞,“有苌弘旧迹,旧传为苌弘读书处”。

始建于隋末恭帝义宁二年(618)的龙水县城仅距苌弘洞二里,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范祖禹到此任过县令,并设龙水书院,大兴教育,“宋诗的开山鼻祖”、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的现代主义诗人梅尧臣,也曾从千里之遥的安徽宣城来到龙水县访古寻幽,并为道胜亭题诗。南宋状元赵逵也将苌弘洞作为隐居处,历史上不少外地官员和文人名士曾游历过此地,这皆因苌弘生长生活于此。

龙水县城遗址,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距苌弘洞左侧仅半里许山崖上的龙水村(隋始为龙水县)大佛,始凿于唐代,宋代时辅修,现存造像共数尊,文字龛数处。造像龛高8.4米、宽7.1米,其中间的大佛像高7.4米、肩宽5.2米,造像非常精美。

苌弘洞附近的唐代龙水大佛

苌弘洞文物保护石碑

记载始于隋末的龙水县的文字龛,位于大佛右边最高处,没能受到人为破坏,至今字迹仍清晰可辨,是研究龙水县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状况异常难得的重要依据。“苌弘洞”摩崖石刻造像和龙水村大佛,于1988年12月被资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这些珍贵的古迹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尚未提高保护的级别,也由于缺乏资金没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现大佛前胸风化严重,另一较小的佛像头部右侧也已裂开。

距资中县城西北约25公里的甘露镇(隋朝始为资中郡月山县)甘露寺附近龙洞河,又曰“龙洞”,据资中州县志等记载为苌弘避难和修身养晦处。

自唐代以来,龙洞河崖壁留下许多石刻题记。明代道家一代宗师张三丰(辽东懿州人)游历华南、西蜀来到资中,曾在苌弘隐居的龙洞河修炼,并于明辛丑年(1421),在龙洞右壁上题赞颂苌弘的崖壁诗:“无价明珠一颗,光吞法界尘沙,圣凡人物天地,流通点滴何差。”清代嘉庆壬戍年(1802),资州直隶州州牧赵遵律游历甘露龙洞河后留下有“狰狞怪石老龙盘,洞口泉飞夏月寒。疑有忠魂消不尽,泪河泻作怒潮看”诗句。赵遵律《甘露寺碑记》“……龙洞,周史苌宏(弘)养晦处,邋遢山人(张三丰)所遨游也……”,是研究苌弘难得的历史资料。

清赵遵律、清人张邦伸(汉州人)、张怀溎(资州珠江书院生员)、张怀渭(资州珠江书院生员)、戴昶(中江人)、唐德襄等游甘露八景的诗句中,也都反映了周大夫苌弘隐居甘露龙洞河的事实和精忠报国、坚贞不屈、剖腹自尽、“血化碧珠”的事迹。

风景秀丽神秘离奇的龙洞河

永庆寺来鹤亭(始建于宋代)

资中县重龙山永庆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内的来鹤亭,始建于宋代,明代嘉靖年重建,其《重建来鹤亭记》记载:“宜苌公弘为孔圣师,王公褒(注:即王褒,字子渊,西汉著名辞赋家、谏议大夫)以文章显,宋有二赵(注:即状元赵逵、丞相赵雄)诸公,我朝如张公鉴、宋公有文、余公芳、向公敬、邓公本端,……历代名贤以纪胜亭。”

碑文(见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二九、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是说明苌弘故里在资中的又一考证资料。国画大师张大千所绘《四川资中八胜图》之一的“珠江夜月”,所指的“珠江”(即资中境内沱江河段)得名缘于“苌弘碧血”。今资中县水南镇临江岩壁间尚存斗大石刻“珠江”二字和数处石刻题记,刻于明代万历年间,是难得的实物见证。

明、清、民国时期,资中州、县志均记载,古代资中人为缅怀苌弘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早在明代成化年间就在州城正东街建了祀苌弘的乡贤庙,清代乾隆年间,又在城北郊两路口建有“苌弘故里坊”,1958年修建资安公路时,石坊才被撒除。资中人还在始建于北宋的资中文庙忠孝祠内,竖有苌弘牌位。据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资中文庙内最初供奉的是“相传三国时石工为之”的“古夫子像”。

现资中文庙(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大成殿内,塑着据传为全国文庙大成殿内唯一的孔子站像。即由于孔子历来尊师重教,便一直躬身站立在老师苌弘的故乡。

资中文庙大成殿的孔子站像

资中一中艺术墙上孔子问乐苌弘示意图

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资州珠江书院大门两旁,挂清末著名书法家包弼臣(南溪人,时任资州州学正)手书木刻对联:“敬教劝学,论道经邦”。第二道门挂木刻对联:“东龙山,西凤岭,中贯绵沱湔滩,秀峙汪洋,定有奇才生胜地;周大夫,汉谏议,晋合董王张赵,文章气节,每因忆古怀先贤”。(周大夫即苌弘、汉谏议即王褒)

“忠心不二挽狂澜,丹心一片示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资中人民为了纪念先祖孔子的音乐老师——苌弘,再现资中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继承和弘扬苌弘不畏权势的爱国献身精神,在成渝高速公路资中站出口立苌弘塑像,并将所在的大道命名为“苌弘大道”,县城城南还建有“苌弘大剧院”。

资中苌弘大道中央的苌弘塑像

资中县城苌弘大剧院

高速公路资中出口“苌弘故里”标语

资中一中艺术墙上“珠江夜月”示意图

大量国史方志和诗文及传说证明,苌弘出生于今四川资中西北边境(今发轮镇)与资阳市相邻一带,今资中之发轮、顺河场、甘露等地是传说中苌弘在蜀地活动过的地方。

补 记

2020年9月,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编的《内江简史》第一篇古代内江第一章第三节“苌弘碧血”里(P5页)记载:“苌弘(公元前565—公元前492),字叔,春秋时期蜀人。《庄子》《汉书》《华阳国志》记载苌弘是蜀人,而《诸道图经》《蜀中名胜记》《四川通志》《资县志》《资州直隶州志》记载他是资州、资中县人。

2022年4月3日,笔者回资中县龙结镇老家扫墓,在与世居发轮镇枣树乡枣树村12组的二姑爷周均武(出生于1938年3月8日,现年84岁,曾任大队民兵连长、生产队会计)闲聊时,二姑爷说:“我们的家离龙水村不远,村里有个很大的天然岩洞,传说孔子的音乐老师苌弘青年时在此读过书,自古以来称为‘苌弘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苌弘洞里就办了所学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出过不少人才,其中有的学生出去后当了教授,有的从政也没有建树。1952年,我14岁时在‘苌弘小学’读二年级,共有3个班,那时教室都在洞里。记得在洞口两侧的岩石之上,分别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其中左边写着‘碑倒碑毁状元红’,右边上面写的什么记不得了……”可见“苌弘洞”自古有之。

2022年清明节前本文作者(右)回老家与二姑爷周均武合影

2022年7月5日,笔者和文史学者罗成陪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亚、陈亚两位老师,由李师傅开车前往县境内成渝古道(东大路)上县城以东的珠江驿、唐明渡铺、莲池铺、金紫铺、银山镇铺和县城以西的新安铺、双石铺、跳登铺、金带铺(现属于资阳市)实地考察。来到属于跳蹬铺范围之内的甘露寺,再次对研究苌弘难得的史料、清代资州州牧赵遵律《游龙洞碑记》进行了考察。

2022年11月13日,笔者和资中县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顾问蔡鉴铸、罗成,文旅记录者张恩华等五人前往甘露寺考察,又发现了两块古碑,其中上边一块因当天时间紧,未除去灰尘,字迹不清楚,尚待考证。

下面的一块,经考证是清代资州州牧赵遵律《甘露寺八景咏》碑刻,八咏中的《龙洞》记载:“〈州志载周苌弘读书处〉……苌公(即苌弘)一去二千年,鸿飞泥印犹留传。只今寂寞资江岸,夜深仿佛闻诵弦……”这是证明孔子老师苌弘故里在资中的又一实物见证,是资中县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文物考察的重大发现。

综上所述,孔子老师苌弘故里在资中,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笔者发表在《四川日报》的《沱江有段“珠江”河源于苌弘的传说》文章,也详细地讲述了苌弘与资中的关系。

(原文于2004年6月25日发表于“四川党政网”,2004年7月20日《四川政协报》,2006年6月15日、7月15日《资中宣传报》,2006年7月被收入资中县政协文史委编辑的《孔子之师苌弘故里考资料汇编》(共收入10篇论文),2006年12月被收入《内江文史》第23辑,2009年2月“资中人口网”转载。此次发布时,作者宋国英对文章内容有补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载“资中古城春秋”)

作者:宋国英(笔名沱江愚公,资中文史专家,四川省方志人才库专家)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载“资中古城春秋”)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