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广元古渡口‖孙先成

作者:孙先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2-19 14:08:16 浏览次数:1618 【字体:

广元古渡口

孙先成

20世纪50年代,四川省广元县有龙潭碥公路渡口,位于大石乡境,广旺公路通车后设立。1960年撤销。1985年建市前,广元县有公路渡口7处,即清江河沙溪坝渡口、嘉陵江大巴口渡口、虎跳镇虎青路渡口、朝天镇朝陈路渡口、清江河火神庙(河神庙)宝红路渡口、竹园镇磨竹路渡口、白龙江水磨沟水清路渡口。

1985年广元建市后,有渡口(当时称民间渡口)196处,其中:市中区(含朝天区、元坝区)89处,剑阁县25处,旺苍县26处,苍溪县48处,青川县8处。至2000年末,全市有渡口206处。

一、广元市市中区(今利州区)渡口

2000年有渡口15处,其中嘉陵江8处(须家河、冉家河、皇泽寺、石包子、毛坝子、刘家河、五佛岩、张家湾),白龙江2处(马口石、猫儿石),清江河2处(红星渡、梨树渡),白龙湖3处(金洞、盐井溪、柿子坝)。

(一)古何家渡

又名江潭,即今嘉陵江与南河汇合至皇泽寺一段水域,汉代即有渡口,为古蜀道上重要渡口,古称嘉陵驿。蜀汉以后称问津驿,成为古金牛道上的邮驿站。唐代渡船、游船俱有。民国26年(公元1937年)何家渡设机动船旁拖,民国35年(公元1946年),设公路渡口管理所,汽车交费过渡。1960年在此建轻便铁路桥后,渡口撤销。

资料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始在嘉陵驿设兴安县治,港埠设施有所增加。三国时,诸葛亮行师问津于此,蜀汉以后称问津驿。唐宋在此设利州都督府,利州转运使时,形成“一方之都会”,客船、货船、游船齐聚渡口,日久形成港口,称“广元港”。官方办理军运、盐运,北济陕甘,南达荆鄂。明清时,广元商场十大行列中,即有河道生意帮和船帮,民国时期川陕公路通车后,南北水陆联运物资,多在广元港中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元港发展成为四川省水陆交通重要枢纽之一。

昔有唐宋诗人著有《题问津驿》诗,现摘录二首。

唐·姚鹄:“楼压寒江上,开帘对翠微。斜阳诸岭暮,古渡一僧归。窗回云冲起,汀遥鸟背飞。谁言坐多倦,目击自忘机。”

宋·文同:“嘉川之西过新栈,几里朱栏绕于壁。我行落月尚在水,水影照人襟袖白。繁英毁缀修蔓上,绿锦缬带垂百尺。清香满马去未休,赖尔春风慰行客。”

(二)皇泽寺古渡口

位于皇泽寺下数百米处的嘉陵江西侧黑龙潭岸,始于唐朝贞观年间,利州百姓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生日),皇泽寺都要举行盛大庙会,人们在皇泽寺前的黑龙潭一带划舟竞渡,游河湾纪念。每年端阳节,这里都要划龙船并成为来往通过嘉陵江的百姓过江乘船的渡口。1937年川陕公路通车后,设汽车人工渡船和汽轮渡船。1959年12月,广旺铁路兴建嘉陵江铁桥后,渡口停用。

今皇泽寺内存有唐诗,在此渡口所作。唐·李商隐《利州江潭作》:“神剑飞来不易销,碧潭珍重驻兰桡。自携明月移灯疾,欲就行云散锦遥;河伯轩窗通贝阙,水宫帷箔卷冰绡。此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雕。”

(三)南河古渡口

位于利州区老城南河《蜀门大桥》下方100余米处。古称利州南渡,亦称汉寿渡,唐宋以来为利州八景之一,曾是南河与广元老城百姓过南河的重要渡口。被人们称为“南渡孤舟”,是古蜀道上利州至成都和利州至阆中南驿道交汇点。

唐朝大诗人温庭筠题有《利州南渡》诗一首。诗云:“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民清时期均属驿站管辖,官府支付夫马口食。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前,“南接官厅”就设在渡口旁。民国初年驿站撤销后,移交南河坝农民管理。

民国女诗人梁清芬曾题诗《南渡孤舟》。诗云:“一叶轻桡泊利州,茫茫秋水系孤舟。柳边人歇斜阳里,烟外马嘶古渡头。鹭影谁怜随碧浪,蟾光高伴上银钩。城南遗迹今犹是,万里长江自在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旧制,1965年收归“广元县木船运输一社经营,洪水期摆渡,枯水期搭桥。1987年10月3日,南河蜀门大桥竣工通车后,南河古渡口停用。

(四)白沙古渡口

白沙渡,古渡名,位于宝轮镇安全村境内清江河段,是直达昭化镇的重要渡口。本地人误称此渡为“火神庙”渡口,今考证是人们将“河神庙”误传为“火神庙”。

白沙渡上段清江河岸长满芦苇,古称芦花荡。传说初唐大将薜丁山带兵征西至白沙渡,得知义子薜应龙战死在古江油道,十分哀痛,睡梦中知晓薜应龙本是清江河青龙,就在白沙渡建河神庙,有演义小说《薛丁山征西》中曾描写初唐大将薛丁山带兵征西,行至芦花河。在河中芦花荡与凤凰山女首领樊梨花大战数次。小说中的芦花河就是宝轮镇清江河,芦花荡就是河神庙渡口清江河上段至今红星渡口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这段河滩及两岸都长满了茂盛的芦苇,从昭化到宝轮院的百姓都要从芦苇丛中穿行。书中还有薛丁山帮助义子薛应龙战胜了白龙江的白龙。说薛应龙本是清江河的青龙,他到人间后,白龙江的白龙乘虚占据了清江河,在薛丁山帮助下青龙才战胜了白龙,夺回了“领地”的情形。以祭祀义子薜应龙,故人们称这里为河神庙渡,为昭化与宝轮往来的必经渡口。又因渡口北岸住有严姓人家,所以又有人称此渡为“严家渡”。1950年改称为“解放渡”,初为木船轮渡人马,后有铁船牵渡车辆。2000年108连接线中清江河大桥建成后,渡废。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杜甫入蜀,在白沙渡赋五言古诗《白沙渡》:“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汉。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水清石垒垒,沙白滩漫漫。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高壁抵嵚崟,洪涛越凌乱。临风独回首,揽辔复三叹!”

如今,渡口北岸之上修了专线铁路,又有铁路桥梁横穿而过,杜诗中“高壁抵嵚崟”的壮哉气势,已缺少唐时之雄伟;“洪涛越凌乱”的壮观景象,也自然只有洪水天才能见到。特别是因人们改土改地,年复一年将粘土参入河岸上的沙地中,因此“沙白滩漫漫”之风光已不复存在,而唯有“水清石礌礌”之雅韵一直展现至今。

二、嘉陵江上的渡口

小塘渡口、冉家河渡口、须家河渡口位于工农镇小塘村,自古以来为须家河西岸联盟村和冉家河两岸村民往来过江乘船的渡口。2005年,三处渡口承包给私人管理。

(一)上西坝渡口

为原上西乡(今上西乡上西村),自古以来为原上西乡(今上西开发区)进入老县城的重要渡口。1995年8月10日,皇泽大桥通车后渡口停用。

(二)贯家河渡口

位于塔山湾下,自古以来为盘龙镇新民村、河西下西坝南山村百姓往来过江乘船的渡口。1998年,塔山湾公路桥修通后,渡口停用。

(三)周家湾渡口

位于盘龙镇南陵村周家湾,为民用渡口。1998年,塔山湾公路桥修通后,渡口停用。

(四)茅坝子渡口

位于盘龙镇西南村(茅坝子),自古以来为西南村及龙潭乡林场、春风两村百姓往来过江乘船的渡口。2005年,由村民承包管理。

(五)刘家河渡口

位于盘龙镇南陵村,为民用渡口。2005年,由村民承包管理。

(六)上石盘渡口

位于盘龙镇先锋村,为民用渡口。2005年,由村民承包管理。

(七)张家湾渡口

位于盘龙镇共和村,为民用渡口。2005年,由村民承包管理。

三、白龙江上的渡口

(一)金洞渡口

位于金洞乡金洞梁白龙湖边。1995年修建,1996年投入使用,为旅游码头。

(二)猫儿石渡口

位于宝轮镇紫兰坝,为民用渡口。2005年,由村民承包营业使用。

(三)马口石渡口

位于宝轮镇宋家村,为民用渡口。2005年,由村民承包管理。

四、清江河上的渡口

(一)清江河渡口(红星渡)

位于宝轮镇红星村,为民用渡口。2005年,由村民承包管理。

(二)上梨树渡口

位于牟家沱村,为民用渡口。2005年,由村民承包管理。

(三)古紫兰渡

古时汉晋驿道上重要渡口。位于白龙江西岸,今紫兰境宝成铁路桥上段白龙江河道,古为从紫兰渡河进石门关(今石龙村5组石关子)的必经之渡,有官吏治理,有兵卒守卫。川陕公路修成后,渡口改至郭家渡,紫兰渡废。

(四)郭家渡

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设,位于白龙江西岸安全村1组境内,初为木船车渡,后为铁船车渡,洪汛期后浮桥车渡,后来又改为机动驳船轮渡。渡口为白龙江船装卸码头和木材流放与轮拖扎筏区。白龙江公路桥建成后,郭家渡通车功能废。

(五)解放渡口

位于宝轮镇安全村境内清江河段,是直达昭化镇的重要渡口。古称白沙渡,唐代诗人杜甫题《白沙渡》诗,有“水清石垒垒,沙白滩漫漫”句。因此地建有河神庙,故又称为河神庙渡,时间长了人们将“河”字讹传为“火”,于是以讹传讹,将“河神庙渡”呼为“火神庙渡”。

据考,白沙渡上段清江河岸长满芦苇,古称芦花荡。传说初唐大将薜丁山带兵征西至白沙渡,得知义子薜应龙战死在古江油道,十分哀痛,睡梦中知晓薜应龙本是清江河青龙,就在白沙渡建河神庙,以祭祀义子薜应龙,故人们称这里为河神庙渡,为昭化与宝轮往来的必经渡口。又因渡口北岸住有严姓人家,所以又有人称此渡为“严家渡”。1950年改称为“解放渡”,初为木船轮渡人马,后有铁船牵渡车辆。2000年108连接线中清江河大桥建成后,渡废。

(六)古红星渡

位于利州区宝轮镇宝轮院与红星村之间的清江河道上,小地名炭坪子,一直为木船摆渡,今已改为铁壳船。为红星、小岭村群众进入宝轮院的渡河点。为民用渡口,2005年由村民承包管理。

(七)古牟家渡

位于利州区宝轮镇红星渡上段清江河梨树村境,小地名牟家沱处,乃梨树、小岭村群众进入宝轮院的渡河点。

(八)马口石古渡

位于利州区宝轮镇宋家村6组与菖溪河之间的白龙江上渡口,为宋家村、苏家村民进入212国道的捷经路线。此渡之上即为粗石栈。为民用渡口,2005年由村民承包管理。

(九)猫儿石古渡

位于宝轮镇宋家村1组与回龙村之间的白龙江紫兰坝上渡口,因白龙江东岸有猫儿石得名。为宋家、左家、石龙村部分村民进入212国道的捷径。为民用渡口,2005年由村民承包管理。

五、朝天区的渡口

2000年有渡口8处,均在嘉陵江上,为烟灯、三滩沟、谢坝子、朝天、明月峡、观音坝、白虎、飞仙关。

朝天古渡位于朝天驿(即筹笔驿)站旁,始于三国时期,渡口船只系木船。清代历史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的专著《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八·四川三)明确记载:“筹笔驿在县北八十里,诸葛武侯出师运筹于此。唐、宋皆因旧名,即今朝天驿也。《志》云:驿有朝天古渡,即潜水所经。”

现摘录历代诗人在朝天驿(即筹笔驿)站旁的朝天古渡口的诗作四首:

唐·陆畅《筹笔店江亭》:“九折岩边下马行,江亭暂歇听江声。白云绿树不关我,枉与樵人乐一生。”

宋·文同《筹笔诸峰》:“君看筹笔驿江边,翠壁苍崖起昼烟。正是峡中佳绝处,土人休用作畲田。”

明·黄衷《朝天驿》:“春风处处倚江楼,挟雨微寒亦未收。天上舟航疑远域,眼中山水信明州。”

清·黎启明《又过筹笔驿》:“青山郁郁水沉沉,神驿苍然自古今。六出尚能伸士气,三分不肯顺天心。风云未遂龙先老,吴魏犹存马再临。故是英雄惜恨事,我来千载泪沾巾。”

六、昭化区的渡口

据《广元市交通志》载:元坝区(今昭化区)有渡口37处,其中嘉陵江17处(桔柏渡、摆宴渡、水东坝、邓家河、射箭浩、扎挡河、漩涡子、红岩、红岩下渡、张王、江口、虎跳、罗家渡、竹滩、青牛、吴家河),白龙江2处(清水河、桐子湾),库区渡口18处(岚桥、徐家沟、磨儿岩、胡家坡、冯家坡、小垭坡、青树桠、车家河、吴家河、冯家河、水观音、三溪、白马寺、张家河、盛家嘴、马家沟、剑口河、王家河)。

(一)桔柏古渡

桔柏渡在昭化古城东门外1公里处,有一渡口古称桔柏渡,为古代名渡,《旧唐书》有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秋7月乙未次益昌(即桔柏渡)有双鱼夹舟而跃的记载”。新唐书有广明二年(公元881年)正月“僖宗幸蜀,张恶子神见利州桔柏津”的记载,古代冬春皆设桥梁作渡,是古代蜀道连接南北的战略渡口。古渡口一带多柏树,在夕阳映照下呈桔红色,恰似初冬硕果累累的红桔林,因而当地人称为“桔柏”。

桔柏渡上游是嘉陵江与白龙江汇合处,翻滚的浪涛直捣桔柏潭。每至夜深人静时,江涛声音震撼城桓,桔柏江声因此得名。“桔柏江声”为“昭化八景”之一,到了昭化的游人,常去桔柏渡听嘉陵江流淌的波涛声,感受浩浩南流的江水和悠远的历史。古时这里的景象是“白天万人拱手,夜晚千盏明灯”。唐代大诗人杜甫路径昭化时在此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桔柏渡》,现在读来,让人依然如身临其境:

青冥寒江渡,架竹为长桥。

竿湿烟漠漠,江水风萧萧。

连笮动袅娜,征衣飒飘飖。

急流鸨鹢散,绝岸鼋鼍骄。

西猿自兹异,东逝不可要。

高通荆门路,阔会沧海潮。

孤光隐顾眄,游子怅寂寥。

无以洗心胸,前登但山椒。

历朝历代,都有诗人题诗桔柏渡,现摘录五首代表作。

唐代诗人姚合:“高江临桔柏,山势逼关门。古驿荒烟合,孤城斜日昏。巴歌伤落魄,渝酒慰离魂。戎马中原地,崎岖忆故园。”

宋代诗人唐乐宇:“梦断人初起,天寒酒易消。白沙千里月,黄叶半江潮。水木迷青鸟,风尘敝黑貂。横流能涉险,渔子不须招。”

明代诗人杨慎:“桔柏古时渡,江流今宛然。名存巴国志,诗有杜陵篇。鸨鹢冲烟散,鼋鼍抱日眠。分留余物色,朗咏惜高贤。”

清代诗人王士正:“小舟飞青鹘,西掠马呜阁。阁道凌天关,稍幸息腰脚。茫茫双江来,抱此益昌郭。荒城豺虎多,残堞出丛薄。国忆苴侯开,江疑鳖灵凿。武都地势高,众水兢流落。分道下氐羌,两川乃磅礴。鸣水回惊澜,阴平划大壑。仇鸠势未夷,犀牛道弥恶。千里会葭萌,崩腾似相索。漭漭竟同流,西逝连井络。九十九峰间,回首一错愕。”

清代诗人张问陶题有《桔柏渡怀何易于》诗,诗云:“二水依然绕县流,唐家仙吏古无俦。榷茶独喜焚明诏,腰笏何代引画舟。碑下耕农应堕泪,桑阴蚕妇不知愁。咸通旧史孙樵笔,常使行人重利州。”

资料载:桔柏渡又称桔柏津,在益昌(昭化)古城东门二里外,嘉陵江、白龙江交汇处,是古驿道上的重要津渡。此处江面宽阔,滩险水急,既是著名的码头,也是险隘的关口。据乾隆《昭化县志》引《方舆览胜》云:“桔柏潭在昭化县。今昭化驿有古柏,土人呼桔柏,故以名潭。”

(二)虎跳红军渡

位于广元老城南88公里处的虎跳场南嘉陵江岸,是1935年红四方面军西渡大江的地方。当时,大江以西有川军邓锡侯部28军21个团的兵力。封锁北起朝天驿,南至张王庙一线;有田颂尧部29军32个团的兵力,封锁剑阁的江口场至南部的新政坝一线,沿岸碉堡林立、戒备森严。红军按中央军委“要集中兵力向嘉陵江以西进攻,以配合中央红军北上”的电令要求,制订强渡大江方案,由31军274团担任架桥任务。3月29日晚,红军在当地群众支援下,将架桥物资运至江边,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迅速架起一座通往江西的浮桥。30日凌晨,驻旺苍坝、永宁铺、元坝子、大石板等地来此的红军数万人,在火力掩护下,顺利通过浮桥,向西挺进。与此同时,红军在青牛、张王、玉罗、红岩、鸳溪等地也进行强渡。此渡口为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故群众称此为红军渡。

七、苍溪县的渡口

2000年有渡口46处,其中:嘉陵江14处(鸳溪、炎灯、水文、浙水、大坝口、花家坝、谢家渡、临江寺、杨家渡、镇水、张家岩、白石岩、吴寺渡、崔家口),东河31处(白沙河、桥溪、文家沱、田菜、杨家滩、石灶、麻石口、土里、清滩、漓江、王家坝、岐坪、羊毛寺、红花碛、鱼塘沟、唤马、金刚溪、碑沱、插江、元坝中渡、元坝下渡、扒子口、朱家浩、中土、观音滩、王家上渡、王家下渡、响水、油房沟、回龙、卫滩),库区渡口1处(三角塘)。

(一)苍溪红军渡

位于苍溪城东南3公里处的塔山湾嘉陵江畔。依山傍水,地势险绝,山岩陡峭,林木葱笼。嘉陵江由北而南,景色宜人。

1933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奉命渡江西进。国民党军阀田颂尧部纠集52个团的兵力,在长达200公里的江防线上重兵把守,严密布防,妄图凭借嘉陵天堑,阻我西进,伺机围攻四方面军。为粉碎敌人的阴谋,贯彻中央“渡江西进、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红军以塔子山为主渡口强渡嘉陵江,向敌人展开猛烈攻击。大军西进,势如破竹,国民党惨淡经营的江防,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强渡嘉陵江成功后,红军挥师北上,踏上新的征途。

为缅怀红军将士的英勇业绩,纪念红军胜利渡江,苍溪人民将塔子山下的渡口命名为“红军渡”。1980年7月,“红军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八一”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之际,一座雄伟的红军渡江塑像耸立在嘉陵江边,给这片渗透红军鲜血的英雄土地增添了新的风采。

八、旺苍县古渡口

1986年,旺苍境内有人行渡口31个,渡船31只(部分为钢质船),汽渡1个(嘉川)。人行渡口分布于张华、嘉川、东河、高阳、双汇、正源、国华、盐河、万家9个乡镇。20世纪80年代初,旺苍县人民政府提出“以桥代渡”方针,渡口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减少,并因河道枯萎,水位下降,部分渡口废弃。

2000年,旺苍有渡口25处,均在东河上,为:张家湾、张华、亭子溪、友坝、马跃溪、五四、石龙嘴、塔井、奉家湾、离妻岩、青江、小溪子、水晶坝、泥溪沟、东山、小浪、牛头岩、学堂、花渡河、土地坝、刺竹坝、李家河、鹰嘴岩、楼门口、鹿渡。

旺苍县城马家渡因旺苍大桥建成,于1991年停渡。2002年6月5日,嘉川五四渡码头开工建设,该工程当年被县政府列为“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同年10月23日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8.4万元,码头建成后年旅客吞吐量可达50万人次以上。2002年至2005年,全县累建乡镇客渡小码头10座,完成投资145.2万元。2005年底,全县有渡口28个,钢质渡船29只,汽渡、塔井渡、青江渡、小溪子渡等。

九、汽车渡口

(一)嘉川汽渡

位于嘉川镇五四村,渡船为钢质船,载重20吨,载车1台,常年车流量万余台次。

(二)张华汽渡

位于张华镇宋水村,1996年开设,渡船为钢质船,载重30吨,载车2台,常年车流量2000余台次。

十、青川县古渡口

有古渡口35处,其中:下寺河21处(寺背后、水火坝、印湾、马立岩、井田湾、茶园、五房、野猪湾、桂溪沟、七岔口、七佛岩、菜溪、马鹿、涂家河、衡柏、方石塘、山后头、龙洞子、梯子岩、东坝、肖家滩),白龙湖14处(东山、赵家坝、焦子口、谢家院、乐元、乌山岭、居山、洞水、易家坪、瓮家坝、永福寺、红光村、易苑居、大桥)。

青川县姚渡地处青川东北,川甘陕三省结合部。位于白龙江东岸及汉道河,团鱼河口间,曾名“双河场”。区间有一渡口,民国年间江上渡船为当地姚姓掌管,俗称“姚家渡”,久而久之,当地百姓为称呼方便,改称“姚渡”,流传至今。

十一、剑阁县古渡口

有古渡口40处,其中:嘉陵江2处(陵江渡、金银渡),下寺河2处(修城、沙溪),库区渡口36处(金刚、灯杆嘴、黄泥坡、元柏树、坟亭子、黄连嘴、观音寺、鹅颈项、小沟头、杨家滩、小垭子、母猪龛、银星、板桥河、龙潭、断桥河、浅坝子、王家堰、张家拐、龙潭拐、龙王潭、梁家堰、关渡河、姜家沟、水磨河、横石头、天子坟、水河沟、骡子塘、双龙、寺坝、官耳坪、龙潭河、陈家堰、偏石滩、长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孙先成

供稿:广元市利州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