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蜀学大儒龚道耕先生的经学沿革略说‖李冬梅

作者:李冬梅(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1-26 11:28:16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 4期

蜀学大儒

龚道耕先生的经学沿革略说

李冬梅

立足于儒家经典的中国经学,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主干,由汉至清,绵延了20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数次的演变,中国经学因经书文字与内容的不同,在今文学与古文学的相互纷争之下,历代经学家研究的旨趣亦各有不同,从而形成所谓的汉学、宋学以及清学之别。

关于中国经学的具体沿革与流变,《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首次作了分期说明,其云:“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空谈臆断,考证必疏,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征实不诬,及其弊也琐。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四库馆臣认为2000多年的经学演变,共有6次变迁,依次为两汉时期、魏晋至宋初时期、宋初至宋末时期、宋末至明初时期、明正德至明末时期、清初时期,并以拘、杂、悍、党、肆、琐6字概况6个时期各自的弊病,而最终统归于汉学、宋学两派。

其后,有关经学通史或经学历史方面的著作相继出现,这些著作或以朝代为断,或以学派为别,对中国经学史的分期提出各自意见。如皮锡瑞著《经学历史》,大体全以朝代为断,将中国经学史分为10期,为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春秋时期)、经学流传时代(经学传于孔门,七十二子支流,分于战国)、经学昌明时代(西汉)、经学极盛时代(东汉)、经学中衰时代(魏晋)、经学分立时代(南北朝)、经学统一时代(隋唐)、经学变古时代(两宋)、经学积衰时代(元明)、经学复盛时代(清代)。皮氏这一分期,优劣共存,其优点是简明扼要,又不失系统性,将二千年来经学的变迁,清晰明了地呈现给读者,“为经学史辟一新途径”①。其不足则是学术演变的脉络不清,学术发展的轨迹不明。舒大刚先生曾说:“学术产生和发展有政治因素,但也不完全随着改朝换代而变化。一种学术的发展和勃兴,必然有其自身的理路;一种新兴学术取得统治地位,也有一个由渐而肆、由微而显的过程。上一个学术典范的结束,其实也是下一个学术典范的孕育。”②因此,皮锡瑞关于经学史的这10个分期,有学者就认为,“他的分期看来清清楚楚,实则不清不楚,是一种表面上的分期,只在现象上求同存异,而没从根本上去探究原因。他的分期说也反映了明显的今文经学立场”③。周予同先生也指出不要忘记皮锡瑞是经今文学者,不要忘记皮锡瑞究竟只是一个经学家而不是史学家,对于《经学历史》这部著作,“假使粗忽的披览,似乎不能将经古今文学、宋学的发生、变迁、异同、利弊一一明晰地显示给我们。他不能超出一切经学的派别来记述经学,而只是立在今文派的旗帜之下来批评反对派。诚然,就经学说,他是没有失掉立足点;但是,就史学说,他这书就不免有点宣传的嫌疑了。”④

继皮锡瑞《经学历史》之后,龚道耕先生亦著有《经学通论》。龚道耕(1876—1941),字向农(又作相农),一字君迪、悲庵,别署蛛隐,晚而重听,又自号翁。其先浙江会稽人,家牒承传,蔚为士族。七世祖受易公,官四川长寿典史。八世祖湘浦公,就养来蜀,会故人黔西李恭勤公世杰总督四川,请参幕府,暂游成都,乐其土风,遂家焉,因著籍成都。祖玉彬,广西平南、苍梧等县知县,以军功擢知府,治行卓异,遂高止足,弃官而归。父维翰,附贡生,署理番厅教谕,创办成都县小学堂及师范班,博学开敏,有闻于邦,有子7人,先生居其长。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先生生于成都,历县学生员、副贡、举人,随后即入赀为内阁中书。但无意做官,遂归故里,专事教育。光绪末年,先生曾在四川学务处襄理办学诸事,为其涉足教育行业之始。至父藩侯创办成都县小学,先生亦参赞其事,从此与教育结下毕生情缘。其后,先生亦曾任官立四川优级选科师范学堂监督。至辛亥革命后,先生又历任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眉山县立中学、成都县立中学校长。民国十五年(1926)起先后任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成都师范大学代理校长。民国二十年(1931)国立成都师范大学与公立四川大学、国立成都大学合并成立国立四川大学,先生乃卸师大校长任,专任国立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两校教授,主讲经学,直至民国三十年(1941)谢世。

龚道耕先生不仅仅是近代四川高校的知名教授,亦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学术大家、蜀学的重镇人物、一代经学大师。先生于学为大儒,于行为大师,两肩道义,经师人师,为完人矣。故姜亮夫言“先生始终以儒师为职志,牖启民愚,成就多材,贞壮为世所罕见,毁家以救上庠之厄,而非专固自私,则亦儒者传习所事,醇雅为当时学人之所不及。则学识人品,俯仰不愧其所业,门子弟与时人皆奉为大儒、纯儒”①。其学问渊博,勤于著述,学贯四部,平生所著论著自《仓》《雅》《说文》、音韵、训诂,以及经注、经疏,辑遗校勘,无不涉猎。其学又不拘家法,汉宋兼主,今古并治,左右采获,卓然成一大学宗。其著《经学通论》一书,系龚道耕先生任教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时,在所编经学讲义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一部经学概论著作。是书卷首有华阳林思进丙寅(民国十五年,1926)二月《叙》,述及撰著大略和刊刻缘由,云:“方庚子、癸卯之际,吾与龚君相农年皆盛壮,亦尝稍稍窥览其域。退而审谛,知不必然,陵夷至今,猥怪之说,视昔尤众,凡当日号称闻人钜子者,莫不俯首却行,仰号令为进退。呜呼!学之不讲,乃至是乎!今者群咻渐止,读经之声稍传庠序,而相农以经教授吾蜀高等师范者十年矣。其搘柱飙狂涛骇中者最久,于是有《经学通论》之作。诸弟子著录者,亦并服膺师说,惟恐或失,请于君,得印行之。”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创建于民国十五年(1916),先生于是年起在此任教,为诸生讲授经学,历时10年之久,在其所编经学讲义的基础上,故有《经学通论》之作。

是书正文除设《群经名义》《群经篇目》《群经学说》三章论述经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外,又设有《经学沿革略说》一章,按照经学的发展脉络来阐述各个时期的经学流变。其具体分期就是将中国经学史分为“经学始于孔子”“晚周秦代经学”“汉初至元成时经学”“哀平至后汉经学”“郑氏经学”“魏晋经学”“南北朝经学”“隋及唐初经学”“中唐以后至北宋经学”“南宋元明经学”“明末清初经学”“清乾嘉经学”“道咸以后经学”13个时期。

统观龚道耕先生的13期分法,与皮锡瑞的10期分法相比较,实有出人意表者。如将“郑氏经学”划分为一个时期,先生说:“兼用今古两家之学而会通为一者,郑玄是也……黄初以后,郑学遂立博士……自建安以及三国,数十年中,今古两学皆微,而郑氏学统一天下矣……自兹以后,经学惟有郑学、非郑学两派,而无复今古之辨矣。”①以一个经学人物统领一个时期,这还真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分法。

再如,不是简单地以两汉或者西汉、东汉划分两汉时期的经学,而是细致地划分成“汉初至元成时经学”“哀平至后汉经学”两个时期,指出:“汉代之经学,皆传自秦代者也……西京一代,诏令所引,奏疏所述,民间所业,皆博士所职之经,官师合一,无复歧途……此西京经学之所以称盛也……由哀平以后,至后汉之末,二百年中,经学之争议,则今古文是也。今文之名,始于后汉。古文之名,始于西京之季。”从两汉时期经学的发展脉络而言,从今文经学的形成、嬗变以及古文经学的兴起、今古文经学之争,再到郑学的小一统,龚道耕先生遵循学术发展脉络,依据历史事实进行学术分期,的确是比较恰当的做法。其他如“隋及唐初经学”“中唐以后至北宋经学”“南宋元明经学”“明末清初经学”“道咸以后经学”等分期,大体也是遵循了这一思路。

蒙文通先生研究史学史,最注重通识,其“通观达识,明其流变”的史学思想为众所周知。蒙先生说:“讲论学术思想,既要看到其时代精神,也要看到其学脉渊源,孤立地提出几个人来讲,就看不出学术的来源,就显得突然。”②诚然,讲学术史更应当关注学术自身的流变和发展轨迹,不能简单、粗暴地仅以朝代的更替来论述,因为一种学术的兴起和终结,与一个朝代的建立和灭亡并不是在一个完全相同的时间轴上,学术的发展和演变有其自身的理路。因此,龚道耕先生对中国经学史的分期,能够以学术演变的脉络为准,注意到每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是非常理智、正确的做法,这相较于仅以朝代废兴而分期者实更具特识。舒大刚先生于此就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历观龚氏的十三个分期,其中固然有按时代或朝代划分者,有的也是约定俗成的,如‘晚周秦代经学’‘魏晋经学’‘南北朝经学’‘清乾嘉经学’等。但是,更多的则是将一个朝代分成前后两段,或将几个朝代合成一个时段,如‘汉初至元成’‘哀平至后汉’‘隋及唐初’‘中唐以后至北宋’‘南宋元明经学’‘明末清初’‘道咸以后’等等;有的甚至将一个人划分为一个时代,如‘孔子’‘郑玄’等。这样划分看似零乱,时间长短也不一致,其实有他自己的理由,而且更能体现学术之萌芽、转变和盛衰之真正面貌,更能看出学术典范转换之轨迹。”③龚道耕先生的友人庞俊也评论其《经学通论》一书说:“明经学流变,秩如有条,视皮鹿门《经学历史》,有过之无不及也。”④即指此而言。

龚道耕先生治经不主门户之见,汉宋兼采、不分今古,遂成就了先生在经学上的博大精深。故其所作经学著述,或议论卓识,或考证精湛,盛著一时,深为学者景仰,蜀中故有林(思进)、龚(道耕)、向(楚)之学。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冬梅(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