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传承巴蜀文脉 厚植文化自信 赓续“三苏”家训‖林莉 宋永伟

作者:林 莉 宋永伟(西南石油大学)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2022年8月5日) 发布时间:2022-08-08 19:36:32 浏览次数: 【字体:

传承巴蜀文脉

厚植文化自信 赓续“三苏”家训

林 莉 宋永伟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文化自信到道路自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聆听总书记的讲话,从“三苏”家风家训中受到启迪。

2022年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图片来源:新华社)

传承巴蜀文脉 讲好四川故事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巴蜀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据考证,巴蜀是最早出现城市文明的地区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开采地,也是世界纸币和世界茶文化、盖碗茶文化的起源地。放眼巴蜀,从三星堆遗址跨越三千年的文明重现到茶马古道融通四方的厚重烟尘,从都江堰天人合一、润泽万民的伟大创举到三苏祠百年银杏、千年黄葛的古祠风韵,从起源到鼎盛,不断变革、不断创造的巴蜀文化一直吸纳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先进文化,一直丰富和发展着光辉灿烂的四川文化。

“蜀中自古多才俊”。古代有李白、杜甫、陆游、陈子昂、黄庭坚、严君平等,近现代有郭沫若、张大千、巴金、李劼人、艾芜、流沙河等,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山川秀丽的巴蜀大地,造就了丰富独特、多元包容的巴蜀历史和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历史长河中浩浩汤汤的文脉延续至今。巴蜀大地的文明演化凝结着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和一代又一代巴蜀人的筚路蓝缕。这种历经岁月浸润所积淀的强大精神力量,将继续哺育和激励新时代的我们,自觉树立使命担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继续用心用情用功,书写新时代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更好服务于治蜀兴川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讲好四川故事。

《峨眉三苏》,中国画,薛磊作(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汲取文化营养 厚植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回望历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放眼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推动中华文明持续焕发蓬勃生命力。

“三苏”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智慧结晶。我们要在实现文化强省目标的过程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价值观引导和培育,化解文化发展中出现的思想问题、精神困惑和伦理矛盾。主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不断夯实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就是在奠定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三苏雕像(图片来源:眉山发布)

赓续“三苏”家训 助力文化强省

爱国忧民,为国尽忠,助力家国情怀教育。“三苏”家训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精忠报国。在仁宗统治时期,宋王朝进入了内扰外困的衰落时代。以苏东坡为代表的苏氏家族,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天下紧密相连,体恤民情,积极谋划改革良方,直言上谏,为民请命。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这是“三苏”始终践行的家训。广大党员干部需要始终牢记自己和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系,传承苏氏家风家训,不断厚植家国情怀,当好人民的公仆。

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助力廉政文化教育。从“自知其不肖,不足以晞望古之君子,而尝自洁清以避耻远辱”的苏洵,到“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的苏轼,都视荣华富贵为粪土,身体力行,严于律己,洁身自好。苏轼更是提出“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弘扬“三苏”廉洁家风,开展廉政文化教育,使全省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持续净化党风政风,有助于在全省范围内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勤读正业,经世致用,助力学习型政党建设。据史料记载,年幼时的苏轼便决心“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苏轼一生,流传后世的有2700多首诗、330多首词、4800多篇文,以及多种专书、杂著,不可谓不勤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当以东坡先生为榜样,养成勤学习、好读书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精神追求。

椿萱并茂,敬老尊贤,助力童蒙养正教育。苏氏族人通过言传身教,以孝道营造向善氛围,以家庭为媒介,在潜移默化中传达和善心正、尊老敬老的道德观念。“孝”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具体体现。童蒙养正应当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孝文化教育,严格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引导广大家长切实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规范自身言行举止,为孩童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孩童正心智,行善举,立大志。

温恭谦逊,循礼遵法,助力乡风民风建设。“三苏”以“礼”作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绳。苏轼在《礼以养人为本论》中说:“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节而显仁义也。”他主张以礼来教育人,且认为这是治理国家最根本的东西。苏辙伯父苏涣曾教导苏辙“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即行事为人要依礼合规。苏轼在《眉州远景楼记》中将自己家乡能让“他郡之所莫及”的原因归为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表明了以礼义教化民众的重要性。新时代四川的乡风民风建设当继承睦邻友好、团结互助、行规守法的“三苏”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破除陈规陋习,增强民众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以“三苏”优良家风带动民风民俗建设,助力全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以“三苏”家风家训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巴蜀文脉,厚植文化自信,赓续“三苏”家训,不断厚植家国情怀,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以良好家风推动党风、政风、民风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

三苏祠“程夫人教子”场景(图片来源:眉山市纪委监委)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2022年8月5日)

作者:林 莉 宋永伟(西南石油大学)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2022年8月5日)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