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西蜀第一大刹——灵岩寺‖杨心梅

作者:杨心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23 21:42:20 浏览次数: 【字体:

西蜀第一大刹——灵岩寺

杨心梅

500多年前,这里有48重殿宇、僧众千人,因寺庙太大,敬香者需骑马才能走完,巡殿的僧人也需骑马才能走一圈,故有“骑马烧香,策马巡殿”之说。

这里是峨眉山市高桥镇,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古寺遗址——灵岩寺。

灵岩叠翠(薛良全 摄)

曾经的高桥中学大门便是古灵岩寺入口

而如今,金顶之下,佛光七色,“灵岩叠翠”美景依旧。而曾经盛极一时的“西蜀第一大刹”——灵岩寺,却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有保存于高桥镇洪严路84号(前高桥中学)的青石牌坊,斑斑印迹依旧能印证着它往日的辉煌。

灵岩寺青石牌坊

走近灵岩寺遗址,可看到右手边的草丛里,藏着一座风化严重的石狮子,从外形上依稀能感觉到它当年的雄壮与威武。正前方一座7米高的青石牌坊古建筑巍然屹立,风雨侵蚀,苔痕历历。刻有“敕赐禅林”,为嘉靖辛卯春二月给事中安磐书,雍容典雅。背面刻“祗园觉路”,石牌坊上麒麟、白鹿、青狮、祥云、荷花、兰草图案,依稀可辨。

从碑文上看,灵岩寺牌坊建于明朝嘉靖辛卯年(1531),但这并不是灵岩寺最早的建立时间。相传东晋末年,印度宝掌和尚来到中国,云游四方。当他来到峨眉山后,结茅大峨山下。公元7世纪初(隋朝),中国高僧灵龛禅师来到宝掌结茅处,开建佛寺名灵岩,宝掌和尚观佛处是为“睹佛台”。由唐至明,峨眉山佛教得到极大发展,尽管有些曲折,灵岩寺也随之“螺旋式发展”,明弘治十六年(1503),僧人本印重修灵岩寺,于正德六年(1511)二月落成,“寺宇四十八重,僧众千计”。东至淦洞山,南至卷洞溪,西至解板山,北至石佛岭,下抵临江河,纵横十里。据说,僧人吃饭要“九九过堂”,前殿僧人不识后殿僧人。灵岩寺盛极一时,成为“西蜀第一大刹”。因有红莲溪萦绕于寺区之内,故俗称红莲寺。

峨眉山众多寺庙中,为何灵岩寺独大?据峨眉文史专家考证,这和其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峨山图说手稿(清·谭钟岳 绘)

其一,高桥镇在古代是一个水陆码头,也是一个重要驿站。其二,灵岩寺位于摄身崖下,古代上山路难走,要登上峨眉山金顶比较困难,而灵岩寺不仅能观瞻金顶,也能看到佛光,于是众多善男信士大都选择到灵岩寺礼佛。

“月儿光光,骑马烧香……”灵岩盛景,民间童谣,现今依然流传于高桥街头。

也正是因为高桥镇地理位置重要,退可往西昌,入滇缅,进可取嘉州,窥成都,让古灵岩寺陷入了一场战火,曾经的“西蜀第一大刹”就这样毁于兵祸,后虽有重建,但已风光不再,直至消失。

延伸阅读

灵岩寺的藏宝:一个待续的传说

古灵岩寺旧址,背依大峨,望四面环山,苍翠起伏,“九龙十八堡”收之眼底。“九龙”指的是附近蜿蜒盘旋的9条山脉,“十八堡”指的是18个起伏的青黛山峦(又名十八罗汉峰)。山溪龙蟠,曾经的灵岩寺占尽风光。

古寺虽然不在,但在20世纪当地民间依然流传着“灵岩寺藏宝”的传说。峨眉文史专家张洪燕经过大量走访和调查后,专门撰文探讨灵岩寺的藏宝。在他的《峨眉山灵岩寺地下藏宝之迷》文章中提出依据:近几年,附近的罗目镇相继出土窖藏钱币和珍贵瓷器;灵岩寺附近的村民曾一次掘得玉珠数十颗,他曾亲见村民给他展示的其中一颗。关于藏宝地点,他举证了两种说法:一是,藏宝在灵岩寺地窖说。二是,藏宝在睹佛台地下密室说。据说,村民在灵岩寺原址修建房屋或是耕作时,曾经挖到过地道和地下室。

据推测,在明朝,灵岩寺香火鼎盛,修建如此众多的庙宇,供养如此众多的僧人,一年的花费应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关于佛财的使用,据说,除了扩建灵岩寺外,大德高僧还有个弘愿:修一条从南面直接上峨眉山金顶的路,免除世人礼佛的长途攀越之苦。由于战争乱世,该弘愿没有实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心梅

供稿: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