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多功渡:昔日大禹治水处 古道渡口焕新颜‖杨一父
多功渡
昔日大禹治水处 古道渡口焕新颜
杨一父
车出雅安城,沿国道318线向天全方向行驶,不足20分钟便进入一处飞岩峡谷,人们自古将这一峡谷雄关称作飞仙关。飞仙关前的多功峡,相传为夏禹在此治水用功最多而得名。
清代天全州牧杨道南《多功晚渡》诗云:“凿石疏流功最多,扁舟轻渡乐如何。趁墟归去江邨暮,谁向中流鼓棹歌。”
“飞阅”飞仙湖
1
二郎神斩蛟龙劈仙关
传说上古时期,飞仙以西一片汪洋。在今天芦山、宝兴一带的高山上栖居着一个个土著部落。偌大的湖里有水妖出没,祸害百姓,人心惶惶。一日,各部落首领齐聚一堂,商议如何除掉水妖。每个部落的猎杀英雄都跃跃欲试,准备组成一个除妖联盟,潜入水中共同诛灭妖怪。这一提议被须发皆白的酋长否决。老酋长沉思良久说:“那水怪神通广大,一旦震怒,翻江倒海,岂是人能除之?唯有祈求上天,选派大神,方能绝杀之。”
人们信酋长,信天。于是设坛祭天,众人起初跪地三叩九拜,之后又踏着鼓点跳起了古老的木槌舞、甩发舞。篝火燃了三天三夜,鼓声响了三天三夜。玉皇大帝得报,遂派二郎神到人间走一趟。二郎神下凡人间,经通天法眼探知,水中藏有一蛟龙。于是,二郎神从今兴业峡口入水,和蛟龙大战四十九天,终于在今飞仙峡口将蛟龙斩杀。之后,又用开山斧将岩石劈开,水流浩荡向东,从此人间太平。
老人的故事仿佛电视剧。我听得入神,却又掩不住笑。我的笑被老人洞穿。仿佛为了证明,老人进一步解释道:这都是一代一代人传下来的故事了,你别不信?今天兴业境内尚有追龙滩,飞仙岩下有斩龙台,天全城边有龙尾峡为证。飞仙关,你知道为什么叫飞仙么?这仙,指的就是二郎神。飞仙,是描述二郎神挥舞开山斧,飞身劈仙关的英武气概。有了二郎神劈山,才有今天飞仙关。你再看飞仙关的岩石,是不是刀砍斧劈的样子?为了进一步证明,老人又补充说,为什么岩边山上有二郎庙?也就是人们追念二郎神的功绩。
老人的故事让人不由得不信,千百年来二郎庙里香火不断,正是寄托了人们对二郎神的崇敬和感恩。究竟是先有了飞仙关才有了二郎神的传说,还是有了传说才有飞仙关和二郎庙?我想,这是不用去深究的。传说早已植根于人们的意识。至少,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看,这点是不容置疑的。
2
风景与人文完美交融
倒是飞仙西岸的多功,流传大禹治水的故事,这可不是传说,是历史事件。据《天全州志》记载:“九泽九川,神禹之疏溣既备”。《禹贡》又载:区区二水,乃烦大圣人之胼手胝足,与导岷同功。这说明,大禹治水时还真就到过这里。大禹组织人们开凿水道,疏浚河床,在这一带用功最多,人们追念大禹之功,遂将西岸这个平坝叫作多功。
在国道318线未通、河上没有架桥时,这里是渡口,名“多功渡”。往来的人们靠着渡船东进西出。杨道南的诗里描写了一幕美好的场景——暮春,三五好友相约去赶集。从多功渡口乘坐一叶扁舟渡河过去,在飞仙集镇饮酒作乐。天色将晚,又摆渡回来。诗人在船头远眺,村庄渐渐隐没在暮色里,抬头又见飞仙关壁立万仞。江岸黄昏美好的景致、大禹治水的典故让诗人诗兴大发,趁着酒意,敲着船棹,于是,诗人写成了这首《多功晚渡》。
无独有偶,另一位州牧方同煦同名诗《多功渡》又云:“剑阁西来此险关,磝磝山径费跻攀。数弓地近分三邑,万派波冲汇一湾。渡缓每防流若驶,舟轻便得稳如山。漏天小大今谁补,翘首飞仙缥缈间。”方同煦笔下的飞仙,可指飞仙关,也可是补天之女娲。
“孤峰绝青天,断岩横漏阁,六时常是雨,闻有飞仙渡。”1947年,画家张大千西蜀采风,路过飞仙,见此奇景,有感而发,也作画赋诗,为飞仙留下艺术佳话。张大千也用了女娲补天和飞仙漏阁的典故,诗中的飞仙渡即是多功渡。在艺术家的眼里,孤峰、断岩成为笔下之景,实则是表达一种高远险峻的艺术追求。
多功渡普度众生,也普度岁月。背夫从雅州出发,西出仙关路迢迢,他们用草鞋走出了边关的宁静和藏汉民族的和睦。绵延数千里的茶马古道上,多功渡就像沿途的每一个渡口和驿站一样,成为古道记忆。
1950年,多功渡迎来了一支红色队伍。这支由张国华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一边修路筑桥,一边进军西藏。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日夜鏖战,短短11个月,这座三跨连续钢桁加劲悬索桥便架成通车。这在当时已是国内先进技术,迄今为止,这样的三跨连续钢桁加劲悬索桥在全国也不多见,被誉为川藏线上的国产建筑奇迹。桥有刘伯承元帅题写“飞仙关大桥”和原西康省人民政府主席廖志高的题词:劳动创造世界飞仙天险何难克服,革命带来幸福闭塞边区从此繁荣。
1950年修建飞仙关大桥场景
1972年,青衣江上又架起一座石拱桥。车辆往来不断,援藏物资也源源不断。车轮扬起岁月的风尘,淹没了人们对多功渡的记忆,渡口那只飘摇的渡船隐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上辈人偶尔提及渡口摆渡的情形,仿佛已是遥不可及的事情;飞仙悬索铁桥也渐渐退出舞台,风雨侵蚀,铁桥逐日苍老,一身沧桑地横在河面上,默默讲述着英雄的过往。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来袭。灾后重建启动,多功渡两岸凤凰涅槃,仿佛一夜之间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风景区。东边的熊河坝建起多个组团的木楼,石料外墙,颇具氐羌山寨风情;关隘的飞仙关关门牌坊气势恢宏,建筑为仿汉韵碑阙风格,西进牌坊门头集张大千“飞仙关”三字,苍劲有力,东出门头有“东应夔门”四字,颜精柳骨,气度非凡。又梳理古道、二郎庙等人文景点,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西岸,一栋栋川西风情的乡村别墅让人眼前一亮,沿湖边建起滨河公园,码头,观景平台相得益彰。又对悬索铁桥进行修缮,整理桥头堡,成为一道人文风景。
飞仙湖水利风景区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优异的自然条件,结合灾后恢复重建综合打造,2015年,被水利部正式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
人们突然又想起多功渡,这个已经消逝了几十年的渡口。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一父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