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族文化】黑帐篷: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来源:志中阿坝 发布时间:2022-05-24 19:23:01 浏览次数: 【字体:

黑帐篷

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黑帐篷是藏族牧民极具特色的居住场所,也是延续至今的牧民传统居住文化,更是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黑帐篷具有冬暖夏凉、耐磨、便于支拆、易于驮运等特点,可简述为“颜色黢黑克地势,能御风霜易搬迁,材料制作甚方便,质优能经岁月逝”。

据中国居民建筑丛书《西藏居民》和《柱间史》记载,远古时代高原人用动物皮和树枝盖起简单的篷盖,构成了黑帐篷的最早雏形。随着纺织编织技术的出现,黑帐篷制作技艺不断完善。黑帐篷的制作材质是牦牛绒和牦牛毛,每年可从自家牦牛身上采集。纺牛毛线所使用的纺具有木制纺具和鹿角纺具,均可自己制作,牧人家庭的妇女都会把牦牛毛线织成帐篷布。

一顶完整的黑帐篷上具备藏族天文历算的诸多知识。每个地区黑帐篷的柱子数量是不一样的,一般有13根柱子,象征13个护身战神。外围四方用比较高的柱子定位4条绳子和8条里层平展线,这12条绳子象征十二生肖。帐篷边离地面最近的地方用于固定黑帐左右两边和后面的9根木撅,象征九宫。架设黑帐篷外用的细绳,都是黑白双色相间的花绳,每条绳上有36个天珠纹,共有花绳10条、天珠纹360个,象征一年360天(藏族天文历算的概算法)。整个黑帐篷由两个大面组成,两面相连的时候用于扣撅的撅空有30个,象征一个月的天数。

黑帐篷的形状各地略有不同,大致可分为“瓦列”(意为扁帐篷)、“纳仓”(意为黑帐房)、“瓦马纳”(意为非黑帐),但无论何种形制,都力求和乌龟的外形类似,其原因是牧人经常搬迁游牧,每到新地难辨风水,乌龟恰能克风水之不利,能保平安护佑人畜兴旺。

黑帐篷由两大张黑牦牛毛织成的厚布拼接而成,连接中缝的构件是木制的扣子和牛毛绳做的扣套,牧人称之为阳扣、阴扣。它们的下面是一根又长又直、碗口粗细的横梁,搭在两根立杆之上,构成整个帐篷脊,较大的帐篷需要3根或4根立杆。横梁和立杆相搭的部位,需在立杆顶端套上一个牦牛颈椎骨节,骨节上端为凹槽,能很好咬合住横梁,使之不掉落下来。

黑帐篷的顶部呈长方形,四角分别由1根帐篷立杆顶起,立杆顶端各有1个形似帽子的杆垫。帐篷里面的顶部有2根粗绳,从帐篷门顶平行贴在帐篷布上一直连到帐篷后边,它们经过4根内杆顶起的部位分别有搭扣,这些搭扣与角绳连在一起,穿过帐篷布,从外面拉起帐篷的四个顶角。又有2根粗绳平行于帐篷布内,在杆垫的部位和搭扣相连,拉到四角的下边,和外面的绳相连,每根绳子都有木杆将之顶起拉直。四角的最下边就近固定于地面。

黑帐篷内部顶面中缝处,有一些和搭扣相连的内绳,穿过帐篷布面和外面的大帐篷绳连在一起,帐篷四周有一些小帐篷绳从外面拉住帐篷布。大帐篷绳需要立杆顶起,小帐篷绳则不需要。门绳、后绳、角绳、副角绳、角边绳、大帐篷绳、小帐篷绳等绳子从上中下不同角度拉起帐篷布,这些绳子的一头拴在帐篷橛子上,帐篷橛子则牢牢插在地面上。外面的帐篷绳和四周的小帐篷绳连在一起,构成帐篷边子“曲杂尔”,用以阻挡雨水流入。黑帐篷所需立杆无数,分为内杆和外杆,内杆中的门杆用柏香木,后杆用桦木杆,寓意家族兴旺。

黑帐篷的篷顶正中留有天窗,这不仅可让灿烂的阳光照射进来,也可将帐篷内的炊烟排出去,还是一个天然的钟表,牧民可通过天窗透过来的光线观察时间。通常天窗上有一块盖布,白天打开、夜晚盖上,可防雨雪和寒风吹入帐篷内。

千百年来,草原牧民择草而牧、择水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决定了频繁迁徙和居无定所,帐篷成为牧民生产生活中的最好选择。逐水草而迁,择一块向阳临水、避风平坦的草地,搭一顶帐篷随地而栖,体现出了游牧民族保护生态、珍惜资源、热爱生物,崇尚天、地、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优良传统。

来源:志中阿坝

供稿:红原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志中阿坝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