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族风情】雷定昌 ‖ 古叙苗胞及赶“苗场”

作者:雷定昌 来源: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09 16:20:05 浏览次数: 【字体:

古叙苗胞及赶“苗场”

雷定昌

古蔺和叙永两县,是四川省的少数民族县,除汉族外,还有苗、彝、满、白、壮、回、布依、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民族特色鲜明的苗族值得探究。

苗族,是一个古老、文明、勤劳、朴实的民族。古叙苗族同胞散居在各乡、镇,大多住高山、丛林等人烟稀少的地区,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现状。苗族同胞主要集中在古蔺县的大寨、乌龙、马嘶、箭竹苗族乡,叙永县的白腊、合乐、枧槽苗族乡。由于受气候寒冷、土质低劣、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苗族同胞居住地区的经济、文化相对丘陵地区落后,是泸州“十三五”期间扶贫攻坚的主要地区。

古叙苗族有山苗、坝苗之分,住大山深处的为山苗,住丘陵地区的为坝苗。古叙苗族与其他地区的苗族一样,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口头语言,其口头文学极为丰富,代代口耳相传。

苗族同胞能说苗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内部交流说苗语,和汉族同胞交流说汉语。

苗族服饰与汉族服饰有较大区别,而各个地区的服饰又不雷同。古叙的山苗,女穿蜡染绣花褶裙,头盘青毛线大辫,包青帕,穿绣花反托肩、花袖、花牌右衽短衣,拴花围腰、花飘带,缠白绑腿,穿布鞋。古叙的坝苗,花饰以黄色为主。男包挑花白帕,穿大翻花领左衽麻布长衫,拴花腰带;女包挑花白帕,穿大花领花牌右衽短衫,胸戴围腰,围蜡染挑花百褶裙,缠绑腿,穿布鞋。他们的服饰,都是手工制作,其织布、蜡染、剌绣工艺,风格独特。

苗家女心灵手巧,大都能刺绣、绘制各种优美的蜡染图案。对于古叙苗族,让我记忆犹新的主要有2个方面。

一、古叙苗胞

长期以来,古叙苗族同胞和各兄弟民族同胞和睦共处,为建设美好家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在叙永大树磺厂工作和生活近31年,还先后同罗显君、马玉芝两位苗族姑娘一道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8年庆“六一”大树磺厂四工区幼儿园师生合影。后排右一为管理员、苗族姑娘罗显君,后排左一抱小女孩的为笔者(作者供图)

1976年夏至1980年春,我同苗族姑娘罗显君一道工作了3年多,她是协助我搞宣传工作的工作员。小罗拜我为师,虚心向我学习宣传业务。她机灵能干、吃苦耐劳,表现十分出色,1977年秋,拥有近千职工的四工区为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办起了矿山第一所幼儿园。幼儿园属宣办室领导,由我负责,由小罗作管理员。小罗对幼儿园的管理尽心尽力,每天都要到现场检查、协助工作,研究改进幼儿教学,及时将情况反馈给我,重要问题由我向工区汇报,求得领导在财力、物力上的扶持。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幼儿园校舍、设备逐步改善,入学幼儿大增,幼儿教师的收入也大幅度提高。四工区幼儿园,成为全厂四个幼儿园中的标杆。

罗显君同我在四工区宣办室一道工作期间,从未透露自己的家庭背景,我还一直认为她是普通的苗家女哩!直到1980年她同一位苗族青年军官结了婚,以随军家属身份离开大树磺厂后,经我多方打听才知道,她原来是如雷贯耳的叙永苗族大英雄、副县长罗文才的小女儿!

被叙永县授予“人民功臣”称号,被川南军区记甲等功的罗文才从不居功自傲,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准子女搞特殊化。罗显君在大树磺厂当选矿工,和我一道搞宣传工作期间,她父亲罗文才正在副县长岗位上,却一直守口如瓶,继承着父亲罗文才县长耿直、勤奋、朴素的工作作风。

1971年1月叙永县首届工农兵文艺会演大树磺厂宣传队留影。前排右二为乐器组主力、苗族姑娘马玉芝,第二排右五为笔者(作者供图)

1970年夏至1996年春,另一位苗族姑娘马玉芝,这位从叙永县石坝苗寨走出来的苗族姑娘,同我一道业余和专业工作长达26年。

1970年夏,大树磺厂成立厂文艺宣传队。性格稳重、多才多艺的苗族姑娘马玉芝加入了厂文艺宣传队。她在乐器组,我在演出组。她是乐器组的主力:敲扬琴,弹三弦、月琴,拉二胡、板胡、提琴,样样精通,伴奏熟练。有时台 上缺角色,她就放下手中的乐器当。

1995年1月,笔者(后排右一)与苗族姑娘、大树磺厂纪委副书记马玉芝(前排右二)等留影(作者供图)

替补演员,演出说唱节目、戏剧配角,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奏、演两栖文艺人才。她的本职工作先是三工区选矿班长,兼三工区“三八”突击队队长,带领女工搞急、难、险突击义务劳动。由于厂党政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女干部,看准了马玉芝这根好苗子。1975年10月,马玉芝当选为厂工会副主席,一直分管全厂劳动保护、女工、生活福利、提案审查等工作。1988年6月,她改任厂纪委副书记,也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泸州市纪委好评。苗族姑娘马玉芝,这位从工人中提拔起来的少数民族干部,在工作中得到很高评价,多次当先进、戴红花。

同两位苗族姑娘一道工作的日子,我学到了苗家儿女勤劳、朴实、智慧、文明的优秀品质,也了解到关于苗家风俗、服饰、婚姻、文化、艺术等与汉族的许多不同之处。

二、赶“苗场”

苗族同胞聪明贤惠,乐观随和,能歌善舞。古叙苗族有“踩山”和赶“苗场”两大风俗。

每年旧历正月初一至初四,古叙有一次“踩山”节活动。第一天上午,举行立花竿仪式,标志“踩山”开始,这天最为热闹。最末一天下午,举行倒花竿仪式,“踩山”结束。“踩山”,是苗族的一次群众性春游踏青活动,是会亲访友、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的盛会,是青年男女对唱情歌、谈情说爱的大好机会。

2019年2月8日,叙永县举行首届苗族文化艺术节暨双山苗王寨2019年踩山节(图片来源:叙永风光)

古叙苗胞每年有两次赶“苗场”。农历二月初二、七月初二,分别赶震东场、麻城场;二月初三、七月初三,赶摩尼场;六月二十三,赶三岔河场。

逢“苗场”这天,苗族同胞天不明地不亮便起了床,换上节日的民族盛装,收拾打扮一番,或三三两两相约,或十个八个结伴,揹着花布包,女打花伞,男揹芦笙,兴高采烈地翻山越岭步行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向“苗场”方向赶来。中老年苗胞在半路或场口喜相逢,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互致问候,拉家常,摆生活趣事,谈家庭收成,夸政府帮扶少数民族政策,滔滔不绝,喜笑颜开。

“苗场”上,身穿花边蜡染深色长衫的苗家小伙子,乐滋滋地手捧芦笙,边吹边跳,吸引着大批赶场的观众;身着绣花百褶裙的大姑娘、小嫂子,撑着五彩缤纷的花伞,谈笑风生,追逐嬉闹。苗家未婚青年男女借赶“苗场”之机,暗中物色意中人,四处寻觅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一旦物色到,相互认识、了解、亲近,情投意合便生出爱慕之心。于是乎,追前撵后,避开场上密集的人群,躲进场口外的竹林或灌木丛中,用苗语交流感情,互诉衷肠,互许终身,随即便相互交换绣花腰带,作为定婚的凭证。

2018年8月13日(农历七月初三),叙永县摩尼镇苗场节、民族民俗风情文化节(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赶“苗场”这天,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场上的大小商铺、饭馆、茶楼、酒店,喜迎八方贵宾,可谓门庭若市车马隆,生意火爆进斗金。当地苗汉同胞放下大喇叭背篼,取出自产的瓜果蔬菜、五谷杂粮和自养的家禽家畜,坐在“丁”字拐耙上叫卖。场镇上的居民、外地来的游客,争相选购物美价廉的“原生态”无污染土特产品。古蔺、叙永及邻近的习水、仁怀、毕节、威信、兴文等县城的大商家、小商贩,瞅准这一难得的商机,不辞山高路远,头天就搭车插黑赶拢“苗场”住店,第二天一早便在“苗场”上亮相,摆摊设点,宣传、推销各种高、中、低档商品,晶体管喇叭发出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大街小巷的商铺、摊点,各类商品、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整个场上,擦肩接踵,人声鼎沸,购销两旺。

古蔺和叙永两县有关部门利用“赶苗场”时机,积极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惠民、利民的“三下乡”行动和扶持少数民族行动。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队伍,及时赶到“苗场”,在大街市上挂标语、插彩旗、摆摊子,宣传科学种田知识,发送科技致富资料;低价销售图书、画册,演出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讲解健康保健知识,免费体验、看病和赠送常见病药品。远道从泸州、宜宾,甚至成都、重庆风尘仆仆赶到“苗场”的记者、作家、摄影师,场里场外跑上跑下采风采访,累得汗流浃背,乐得眉开眼笑。

叙永大树磺厂地处落卜镇,与震东乡相邻,两个场仅隔十余华里,我曾四次翻越“锣锅山”,途经三台、梨树、滴水村,下震东乡赶“苗场”,亲睹了赶“苗场”的繁华景象,饱览了苗族同胞的风土人情。

逢农历二月初二和七月初二这天,叙永震东乡“苗场”早早地拉开了序幕。捷足先登的我和几位同伴,早上八点过便守在场口看稀奇、凑热闹。在人山人海的场上,苗族同胞的服饰别具一格,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耀眼夺目,令我们称奇叫绝! “苗场”成了“鹊桥”会。我和同伴们躲在远处偷看“换腰带”,很感新鲜,也从内心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苗场”还是物资交流会。每赶一次“苗场”,我总会买一些价廉物美的农产品回家,小有收获。

赶“苗场”, 我亲身体验了苗乡风情,得到了美的享受。

古蔺和叙永两县的赶“苗场”,是苗族同胞和其他各民族同胞的浓情聚汇,是苗族风情的大展示,是多民族山区乡、镇繁荣昌盛的亮丽风景,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一个缩影。

苗族同胞,可歌可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雷定昌(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稿: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