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孙学元 ‖ 寻觅——读《凉山僰人研究》

作者:孙学元 来源: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5-27 15:08:27 浏览次数: 【字体:

古僰人真的消失了吗?他们的后裔到底存不存在?今年春节期间,我在阅读《凉山僰人研究》后,感到这些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答案。

《凉山僰人研究》,是2018年我到西昌市参加凉山州史志工作会议时,原凉山州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王林吉热情送给我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书由王林吉总负责,原凉山州文化局老干部、彝族人山正元任主编。研究成果由图片、序言、目录、正文、附录和后记6部分构成,其中,图片26张,正文由“古僰人”“古僰人习俗”“凉山古僰人后裔羿人(彝族称‘僳曲’)”“调查发掘、拯救、弘扬古僰人后裔优秀历史文化”四章构成,附录还收录7篇调研文稿和新闻稿,共计约6万字,于2018年4月内部印制出版发行。

《凉山僰人研究》一书,用生动的图片、科学的研究方法、求是的创新精神、翔实的史志材料,严谨的科学论证,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僰人源流方向、兴盛情况、经济发展和衰落过程,全面介绍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婚姻、丧葬、祭祀、信仰等,使读者对古老的、鲜为人知的古僰人有比较清晰、系统的整体认知。

同时,该课题成果还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戎州古僰人与彝族先民邛人的友好往来、历代反动统治者对僰族人民的残酷迫害、汉朝以后两支僰人先后逃入凉山东部隐居、僰人后裔在凉山及周边迁徙延续和对这一特殊民族实行特殊拯救等问题。

“僰人”是什么人?《现代汉语词典》只是非常简约地说,古代称居住在西南地区的某一少数民族。“搜狐百科”介绍说,历史上的“僰人”,是个历史悠久、英勇善战的民族。曾经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珙县志》(旧志)载:“珙本古西南夷服地,秦灭开明氏,僰人居此,号曰僰国”。据《史记·西南夷列传》和《华阳志·蜀志》等记载,战国和秦汉时期,因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僰人,加之汉武帝时期汉民又大量迁入川南且设置犍为郡,致使僰人失去自治地域,不得不为生存所计向异地逃迁。到元、明朝时,僰人在内地完全湮没。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专家对古僰人进行过多次多方考证。由于古代和近代的官书史册上只提到僰人的名称,而未披露僰人的民族族属、社会形态、生活习俗和变迁始末,便以今宜宾市境内“焚侯庙”、僰人悬棺等古迹和古书中的只言片语及群众中的传说为线索,认为僰人已经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其共同的基本定论是:“焚人是一个消失了的古民族”。

为彻底弄清和充分论证“僰人是否是一个消失了的古民族”以及他们的后裔是否还在今凉山及周边地区存续、生息等问题,本书总负责人王林吉和主编山正元两位老先生,在2015年12月,决定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合力攻关,专题研究“凉山僰人”问题。

王林吉曾任凉山州地方志办公室主任10年,组织编纂过第一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志》,主持终审验收过全州17个县(市)志、众多州级部门志,发表过大量有真知灼见的史志工作研究成果,有比较丰厚的史志素养。

课题负责人王林吉(左)与主编山正元(右)在研究《凉山僰人研究》

山正元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彝族老干部,曾在雷波县电影公司、凉山州电影公司工作,退休后还申办过山正元电影放映队,热心为全州17个县(市)农村贫困群众义务放电影,开展宣传教育。

他们两位都是非常热爱和十分熟悉民族历史文化的老干部,平时就有意识地注意收集、整理大量有关古僰人的研究资料。这次,他们再次仔细地钻探了众多的古今历史书籍,比如《诗经》《吕氏春秋》《礼记》《尚书》《史记》《汉书》《后汉书》《说文》《华阳国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和元·《并域志》《复修庆符庙字碑》、明·《曾省吾·议处都蛮疏》、清·《洱海丛谈》《魏书》《獠书》《僰人文化研究》《雷波县志》《美姑县志》《金阳县志》等,以及《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珙县僰王山:宋军平乱猴当先》,等等,从这些卷帙浩繁的古今史志书籍和经典诗文中,寻觅有关古僰人生活的蛛丝马迹,并确有新的发现。

不仅如此,他们还不顾年高体弱,先后多次深入凉山州境内的雷波县、美姑县、金阳县等地和云南省境内的永善、巧家等地,组织召开座谈会,开展田野调查,拍摄大量鲜活的照片,走访德高望重的老人,查考年代久远的历史文物,探究残缺不全的历史遗址,寻觅古僰人和他们后裔的生产、生活、经济、婚姻、宗教等习性,考察古僰人与凉山邛人的渊源关系,收集到大量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史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主编山正元老先生,几十年前,还在雷波县电影公司工作时,利用在农村为群众放映电影的机会,就根据民间传闻和文物普查的新发现,一以贯之地调查研究古僰人,取得丰富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在十多年前就先后撰写、发表了重要的调查研究成果《僰人·羿人·僳曲——一个被视为消失而尚未消失的古民族踪迹》《关于僰人后裔的调查和建议》《试谈在雷波县建设僰人风情村庄的意义》等,并与四川日报社原记者田明书合写了新闻稿《僰人后裔可能在凉山境内延续》《凉山境内有僰人后裔?》,2001年7月1日和同年7月8日分别发表在《四川日报》《凉山日报》,引起很大反响。

根据平时收集和2015年以后集中时间寻觅、收集到的众多史志资料,以及从田野调查得来的丰富生动的史志资料,加上此前几十年来的调研成果,王林吉和山正元两位老先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集中整理和分析研究,逐步梳理出古僰人的源流、兴盛、经济和衰落等情况,基本掌握他们的婚姻、丧葬、祭祀、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情况,还考究到古僰人与彝族先民的友好往来情况、迁逃到凉山境内的古僰人后裔羿人(僳曲)繁衍生息情况,等等。他们终于石破天惊地得出古僰人不仅没有消失,而且他们的后裔至今还在凉山州境内繁衍生息的可靠史志结论,并由此整理、撰写出科研成果《凉山僰人研究》。

阅读完《凉山僰人研究》后,我深深地赞赏课题负责人王林吉和主编山正元两位老先生的惊人发现和科研成果。因为,这从史志的角度揭示了千古之迷,填补了凉山对古僰人研究的空白,宣告了人类活化石——定论“消亡的民族”僰人后裔至今犹在,属于在国内外对僰人问题研究有较大影响力的重大研究成果。凉山州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哈小华说:“本书的出版发行,抛砖引玉地促进史学界对凉山僰人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拯救弘扬古僰人后裔优秀历史文化的意见,必将引起党政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对凉山州经济、旅游和社会的发展与开发将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他们研究出的古僰人与凉山彝族先民友好往来的史实,对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凉山州各民族团结,增强地方民族文化自信,也将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

课题负责人王林吉(左)向本文作者介绍《凉山僰人研究》内容

目前,该书除被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凉山州图书馆收藏、收存外,还被众多彝族历史文化爱好者、彝族干部群众和州内外大量私人图书馆收存、收藏。

此外,我更深深地赞赏课题负责人王林吉和主编山正元两位老先生高度的历史文化自信的自觉精神。因为实践已经证明,从事历史文化研究,没有高度的历史文化自信的自觉精神,是完全不行的。

王林吉和山正元,一个是汉族,一个是彝族,他们两位都曾长期从事文化工作,也都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特别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并都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这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优势。他们都是已退休十多年、年逾古稀的老人了,完全可以安享晚年生活。但是,他们退而不休,休而不息,在高度的历史文化自信的自觉精神支撑下,老骥伏枥,志在民族史志,潜心传承“海螺精神”。他们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长处,克服年高体弱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毅然决然地痴情“凉山僰人研究”,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而且开花结果,惊艳世人。事因难能,因而可贵;花开艳丽,因而可赞;结果惊世,因而可史。他们这种高度的历史文化自信的自觉精神和老有所为、老有所成、有益于社会和国家民族的精神,在当今社会,难道不值得大书特书,弘扬光大吗?这是其一。

其二,我还更深深地赞赏课题负责人王林吉和主编山正元两位老先生忘我的精神和淡泊名利、无利奉献的精神。众所周知,从事包括史志工作在内的科学研究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更是寂寞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实践已经证明,没有一种忘我的精神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完全不行的。

从事史志研究工作,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而材料从哪里来?怎样去“占有”?我想,不外乎是以下三点。一是做生活的有心人,自己动手,有意识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和街头巷尾等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收集史志材料。二是专题主攻收集史志材料。就是通过做“书虫”的形式收集材料,也就是从卷帙浩繁的古籍今籍、经典诗文甚至是野史稗记、书信札记等寻觅历史的蛛丝马迹。三是通过实地考察、文物鉴别、遗址遗迹钻探、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蹲点调查、征集、收购等形式,收集史志材料。而对收集到的众多史志材料进行整理,分析,鉴别,判断,归纳,提炼,推理,论证等等,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制作,寻觅相关的史志线索,找出其中的特点,引出其中固有的规律性,才能得出可靠的科学的史志结论。一般来说,收集占有材料、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成果,是科学研究的三部曲(当然,有些科学研究还包括实验、试验、推广应用等)。这个过程,不仅要动手动脚,更要动脑动心;不仅要付出汗水和资金,更要付出心血和智慧;不仅要有勇气与痴情,更要有胆识与韧劲。所以这个过程,必然是一个十分长久的过程,也是一个十分辛苦、十分寂寞的过程,甚至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大家都知道,家世“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甚至到死时都还没有完成这部“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的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无怪乎,有人阅读过这部书后感慨万端地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啊。这虽然是指文艺创作,但是从事史志研究,撰写史志研究成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阅读《凉山僰人研究》这本书时,我透过一张张图片,一行行文字,一件件史实,一个个观点,仿佛看到了王林吉和山正元两位老先生在桔黄色的灯光下,戴着镜片厚厚的老花眼镜,拿放大镜,伴着白碗清茶,潜心地艰难地阅读史志古籍今籍,仔细地寻觅有关古僰人的生活的蛛丝马迹,详细地做笔记和卡片的感人情景。一会儿,我仿佛又看到两位老先生,头戴草帽,手柱拐杖,汗流浃背地行走在乡间小道,认真地拍照、考察历史遗址和历史文物,详细地采访德高望重的历史老人,不厌其苦地收集有关古僰人及其后裔羿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的感人情景。一会儿,我仿佛又看到两位老先生,在狭小而拥挤的书房里,讨论、研究,他们为了一则史实,为了一个观点,为了一则标题,甚至是为了一条语句、一个标点符号,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服的感人情景。

在当今敬业精神下滑、物欲横流、人心浮躁、追求短期效益日益突出而强烈的情况下,他们勤于学习,静心调查,痴情研究,忘我写作,耐住了辛苦,耐住了寂寞,更耐住了痛苦,并创造出惊人之果。这种不畏困难、不怕辛苦、不惧寂寞和痛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是最可宝贵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每一位在岗在位的史志工作者认真学习,传承发扬!

作者简介

 孙学元,四川省仁寿县人,四川省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教育、史志编纂、历史文化研究和写作。主编史志书籍《美姑县志(1991—2009)》《美姑年鉴》《中共美姑县委执政实录》,主编地情散文随笔文集《青青美姑河》、地方文化图志《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图志》等,著有教育随笔文集《滴水润苗》、地方县域经济研究文集《美姑县域经济发展探索》、散文随笔文集《苦干的大旗呼啦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孙学元(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来源: 美姑县党史与地方志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