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周安勇 ‖ 探秘荥经黑砂的前世今生(三)

作者:周安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4-07 15:11:14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4月4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分期推出《 探秘荥经黑砂的前世今生》,欢迎在文尾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亲人 荥经黑砂生命力之源

“天地之间,人最为贵”。人类一切的努力,都是为生活更趋幸福。陶器是原始人类定居后,为提高生存质量与生产技能而创造的物质财富,主要作为容器和炊具之用,祭祀礼器、工艺摆件则是生活水平相对提高之后的产物。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而这5000年的文明史几乎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史。在农耕文明这一进程中,始终有陶与瓷的伴随。这种相随,也是一种“扬弃”,如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或成为高雅的品鉴之尤物,或作为市井农夫劳作与生计之用什。如若离开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需求,则自然地被人类淘汰,只能在后世成为考古工作者研读的对象,成为收藏者把玩的宠物。在新旧石器时期,几乎所有的聚居部落都或先或后地发明了陶器,但时至今日,尚存者无多。在收藏界的时空里,荥经黑砂并无华丽的精彩,但在世俗的营生中,它始终与我们相伴,成为工业文明之前,人们不可忽缺物件。数千年来,试问,在荥经周边乃至成都地区,谁家里没有一二件荥经黑砂器制品。

2012年7月,荥经县曾氏砂器厂,工艺师正在用当地特有的黑砂泥制作黑砂茶壶

数千年的延续,自有其独特之处。一是原料独特。荥经黑砂采用六合乡古城村独有的黄白色粘土,民间俗称白鳝泥,土质细腻,粘性度高,可塑性强。将白鳝泥风干研磨成粉,与一定比例的煤渣混合制坯,经1200°左右的窑火烧制而成。1200°左右的温度,这正是铜的溶点。二是上釉方式与用材独特。称松枝上釉,使用的是用松树、家杉的枝桠、木屑密封上釉。松树、家杉的树脂含量高,在高温下迅速氧化并附着于胚体表面,同时将胚体中的矿物元素溶析出,形成一层氧化物结晶,冷却后自然呈现出乌沉银亮的金属光泽。这种氧化物能抗腐蚀、耐酸、碱、盐,不与所盛之物起化学反应,所以在夏天能起一定的保鲜作用,烹制食品能保持营养成分和本味,熬制中药不走药性。

1988年1月,在荥经附城乡南罗坝村的战国古墓中出土陶器二百七十余件,这是一座典型的巴蜀墓葬,出土器物有强烈的地方特色。陶质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器型有豆、罐、釜、盂、钵、甑、盏、盒、鍪等,这些造型各异的陶器都是农耕生活的直观反映。

荥经县古墓发掘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豆,既盛食器,也是祭祀的礼器。最初指一种高脚木制器,形如盘子,后来有陶器豆。《考工记》有“食一豆肉,饮一豆酒”的记载。《说文》云:“豆,古食肉器也。”《郑玄·笺》解释说:“祀天用瓦豆,陶器质也。”意即:祀天用的瓦豆是陶制的礼器。 罐,盛东西或 汲水用的瓦器,后演化泛指各种圆筒形的盛物器皿。釜,锅的前身,是古代民间使用最广的烹饪器,以至于逃亡避难时也必负携而行。周太王亶父初居邠,“狄人攻之,仗策而去,百姓负釜、甑,逾梁山而国乎岐。”釜亦军中必备炊器,所以项羽救钜鹿,“皆沉船,破釜甑”。盂,是古代盛水或饭的器皿。钵,是陶器时代食具和盛水器,通常用来盛饭,配合陶豆盛副食。 甑,甑是蒸食器,使用时需放置在釜或鬲上,燃火后,釜、鬲内的蒸气通过甑底的孔,将甑内的饭蒸熟。陶甑相当于现在的蒸锅或蒸笼。鍪,古代的一种炊具,作用相当于锅。金属器械产生后,又演化成打仗时戴的盔。盏,小杯子。油灯盛油的浅盆,由“豆”进化而来,最初的灯就是在陶豆中盛膏油燃捻,后来才分离出独立的灯,逐步演化为灯盘、灯碗。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灯是战国时期的豆形灯,荥经南罗坝出土的三联盏即是其典型代表。

战国时期的豆形灯(图片来自网络)

电热器具普及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是近二十年左右的事情。将时光倒流回去,火炉,供取暖和炊事用的炉子,默默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数千年。无论城镇、乡村,也不管是泥土屋,还是地阵板,均用一大石板垫底,起到隔热与承接炉渣的作用。在石板上面摆上一个三足炉,或柴或煤,集炊事、烘炕、取暖于一体。秋来春去之间,更长梦短。借着炉火温暖的光作为照明,稚童依于膝,家猫倦于怀,邻里相聚,编排着家长里短,唠叨着陈年旧事。这人间烟火,温暖了冬天,曛香了腊肉,炕干了粮食——“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

汤剂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在煎药的过程中,药物里的有效成分,经过物理、化学作用,溶解、扩散、渗透和吸附到汤液里去。煎药给药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几乎所有的医书都记载“凡煎药忌用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凡医生都强调用砂锅、陶器。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走药性,传热性能好,受热均匀、缓和,不易爆沸,兼有保温、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这是古人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也合当今化学方法分析结论。张国防《茶祖吴理真演义》记述了植茶始祖吴理用严道黑砂鼎熬制药茶,用黑砂器冲泡蒙顶黄芽、石花,其饮用效果“能生津解渴,提神益智,健体强身,延年益寿。”

雅州茶艺(图片来自网络)

1939年6月, 金陵大学教授孙明经考察川藏茶马古道时,在雅安发现了一个传承千年的养身瑰宝,就是用荥经黑砂器皿煮雅安的水,泡雅安的茶,以达长寿之目标。也正是这次考察,孙明经发现了出产自荥经,名字叫做“采云”“纳云”“煮云”“晓湖”“春月”的黑砂茶具,发现了“采雅云”“泡雅茶”“待雅客”的雅州茶艺。

孙明经认为,雅安的发酵茶,也就是藏茶及红茶,在其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当地“土脉”中的种种对人生理有益的微量元素,在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对人有益的物质,都会“汇入”雅茶的茶汤中。在“采云”“纳云”“煮云”的过程中,荥经黑砂器含有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也会“汇入”茶汤中,形成了雅安人抵抗力强,多寿星的原因。

“砂锅雅鱼”是四川传统名菜,咸鲜味型,用于筵席要么以“压台戏”最后出场,要么以“头菜”奉献食者。入席后砂锅内仍保持沸腾状,鲜香四溢,鱼嫩汤鲜,营养丰富。雅鱼,为 雅安一种重要食用鱼,学名齐口腹裂鱼,又名嘉鱼。古称丙穴鱼。有肉多、质嫩的特点,为川中鱼鲜烹饪原料之上乘者。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盛赞雅鱼之美。但雅鱼再美,离开荥经砂锅这一烹具当真没啥味道。

荥经是革命老区,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朱林著《红军长征的民间记忆》中写到:“荥经农民收留红军伤员,就像今天影视作品里见到过的情景,在荥经真实地存在。为红军伤员早日康复,乡亲们为战士熬鸡汤,荥经砂锅起了不小作用。女红军因连续行军作战病倒了,只得离开部队,女红军便成为当地农民的‘女儿’,主人上山采药用砂锅熬制偏方,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治疗调养,女红军终于治愈了。”

砂锅煲汤、砂锅串串、砂锅豆腐、砂锅煨肉、砂锅炖鸡——·砂锅菜谱还多。

砂锅雅鱼(图片来自网络)

“打破砂锅问到底”“砂锅头炒胡豆,哈不开了”“敲砂罐”“抠罐罐”,这些是形象的俗语俚言;三足炉、烘锅子、尿灌子、粪档子、药灌子,这些东西在生活中常见。正是这些俗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缼的随随便便,构成了荥经黑砂文化的精髓。荥经黑砂制作技艺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源于它是生产、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未完待续)

上期回顾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安勇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