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中华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滋养当代文艺创作||王一川

作者:王一川 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6日第3版 发布时间:2024-11-30 14:50:03 浏览次数:202 【字体: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更好滋养当代文艺创作

王一川

眼下,由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改编的同名电影正在热映。影片以北宋少年画师王希孟绘制山水画卷《千里江山图》为灵感来源和故事内核,记叙当代文物研究员深稽博考这一传世画作时,穿越时空,走入王希孟的精神世界,目睹其呕心沥血投入创作的传奇历程。本片全程无对白,以独特的视觉美学和东方文化气韵,通过写实与写意的高度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极致的感官体验,也让人们再次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文艺创作的深厚滋养。

今年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重新发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强调,“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并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号召。这些重要论述集中回答了当代中国文艺的根与魂的问题,为推进当代文艺创作、繁荣新时代中国文艺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年来,传统根魂的重铸,引领中国文艺面貌一新,活力迸发。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寻找活水,在文艺创新和精品创作中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中华传统题材的创意表达成果丰硕。谈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想到的就是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漂流、积淀下来的创作资源宝库,它们构成当代中国文艺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宝藏。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长篇小说《北上》讲述了发生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上几个家族间的百年秘闻掌故,其“北上”之旅既是学术考察之旅,更是现代中国人传统根魂的溯洄之旅。舞蹈《唐宫夜宴》从隋代乐舞俑中获取灵感,幻化出一群圆润讨喜、憨态可掬、各具性格的唐代舞女形象,将唐代崇尚的民风气象尽情展现出来。舞剧《五星出东方》从新疆和田考古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及其相关出土文物入手,以丰富的想象力讲述了汉代边将“奉”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结下深厚友谊的交往故事,在多种舞蹈风格的融合交汇中书写出民族团结的赞歌。以《寻古中国》《中国》《文脉春秋》《何以中国》《大敦煌》《定风波》为代表的一批电视纪录片和文化类专题片,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样风采和深长魅力。还有如《琅琊榜》《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庆余年》《梦华录》《莲花楼》等电视剧作品,对古代历史题材作了当代改编尝试,从传统中挖掘出新的可能性,给当代观众带来新鲜活泼而又韵味深长的传统品位。

中华传统经典改编成绩突出。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卷帙浩繁的学术经典和百世流芳的艺术经典,推动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批有质量的新作。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对《庄子·逍遥游》进行了化用,构想出居住在“神之围楼”里的少女椿同人类男孩鲲,以及青梅竹马湫之间的奇特故事,描绘了人类命运的无常和无情,赞颂了慷慨无私的真善美的力量。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根据古代有关“哪吒”的神话传说改编,讲述哪吒生而为魔却逆天抗争到底的成长经历,诠释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刚强性格。电影《封神演义第一部:朝歌风云》根据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改编,在引人入胜的视听觉盛宴和富有想象力的情节虚构中,对人性的复杂进行了深刻讨论。从这些作品深受当代观众欢迎的程度,可见中华传统经典久远绵长的生命力。

中华传统理念的当代推衍催生佳作。中华传统理念,作为中华文明史给予当代中华民族的丰厚馈赠,在当代文艺创作中起到了根本性的引领作用。影片《我和我的祖国》通过连缀7个小故事展示普通人在新中国70载发展中做出的平凡又不凡的业绩,突出勤劳、仁厚、正义、忠诚、公正、友善、容让等中华传统理念在当代生活中的转化价值。长篇小说及改编电视剧《人世间》运用了中华传统理念中的心性论传统,去熔铸主要人物的德行品格乃至君子之风的形象。京味电视剧《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等将中华传统生活价值理念的意义推衍到当代生活故事中,讲述北京市民在中华传统价值理念的影响下重建家园,实现家庭和睦、邻居友善的故事,满足了当代观众重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医疗剧《白色城堡》借助医生王扬鸣全心全意关爱和救助患者的故事,凸显出“致良知”精神在当代生活中仍然有着传承和弘扬的开阔空间。

十年探索奋进,中国文艺激发出溯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根魂的厚重力量,在中华传统题材创意表达、中华传统经典改编和中华传统理念推衍等层面都取得显著收获。放眼未来,我们要以更具文化想象力、自由创造力和审美符号构型力的姿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并以永在美学探险中的精神,向着更加高远的文艺目标继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继续攀登。

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6日第3版

作者:王一川(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 《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6日第3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