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族文化】羌族民间器乐——“三吹三打”的来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22 22:48:33 浏览次数: 【字体:

羌族民间器乐

“三吹三打”的来历

坐落在川西高原岷江河畔高半山的汶川县灞州镇大门羌寨,传承着羌族最古老的民间乐器合奏——“三吹三打”,以唢呐、鼓、锣、钹、马朗合奏,一直延续至今。而它的背后蕴藏着一段不为世人所知的传奇故事。

大约在500年前,今灞州镇东门寨处有一位著名的长老和尚,名叫黄国尚,他出家前在东门寨有两片土地(黄家坝和马家坝),膝下有三个女儿,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

在一个冬季的夜晚,观音菩萨在梦中告知黄国尚,他家将有灾祸降临,唯有他先修庙后出家,方可免除一家之灾,而庙的位置自有人指明。

醒来的黄国尚对这番话十分疑惑,苦思一晚不得解,好不容易等到天亮,当他起床开门一看,白茫茫的雪地中独留一串奇怪的特大动物脚印,最为奇怪的是脚印只有去向而无来向。

黄国尚心随意动,跟着这串脚印一路前行,他翻梁子跨河沟,走过“波竹”(羌语,东门寨东上方)、“坡喝拉司”(羌语,洗衣服的地方)、“娘经茹谷”(羌语,给女儿陪嫁的土地)、“擦需巴夺”(羌语,放羊的地方)等地方。

不知走了多久,他已爬到了海拔3200米的“天层山”顶上,脚印也消失在山顶上平坦的雪地中,黄国尚自觉无趣便回了家。

天层山地处今灞州镇马房寨沿山之上,地势险要、四面空旷、周围群山连绵起伏,可看东至直台二五山,夕格牛场;南至布兰村紫灵山,理县沙坝背面雪宝顶;西至“保县”(现理县)沟所有高处雪山顶;北至理县桃坪增头寨照壁山、阳顶山。

当晚,观音菩萨再次入梦告诉黄国尚,庙宇就修在他到过的地方。黄国尚觉得这是观音菩萨对他的点拨,他必须照办。

他便开始四处奔波募捐化缘,甚至变卖马家坝的土地,成功筹集到数千两银子修建了天层山庙宇;自己也到峨眉山参拜受戒仪式,成为享誉“西沟”(早期从成都西门到马尔康称“西沟”)一带的长老和尚。“天层山”也由峨眉山长老重新命名为“天城山”。

庙宇修建后,黄国尚的三女儿黄金凤,年仅18岁,却突得疾病亡故,按照羌族习俗要将亡者在家停放三天方可入土为安。

时到第三天,死去的黄金凤突然复活坐立,向吓呆的众人说道,她被观音菩萨入身,将在第二日午时入身成佛,需得以“三吹三打”一路护送。

众人听闻皆是不解,不知“三吹三打”是什么,更不知怎样演奏。当天夜里,村中几个善乐之人都梦到了“三吹三打”演奏方式。

第二天,这几人不谋而合地拿起唢呐、鼓、锣、钹、马朗等乐器,以梦中方式演奏,这无意中组合的乐器气势磅礴,旋律响彻山沟,节奏鲜明有力。

原来,用唢呐、锣鼓等组成的器乐叫“三吹三打”,这样的组合可在送亡者上山的沿途驱赶妖魔鬼怪,祈求神灵保驾护航,就这样人们顺利将黄金凤送达天城山庙宇。

自此以后,“三吹三打”成为羌族民间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被羌族人化用到了生活中。

例如,羌人用玉米面和开水混合用手工捏成扁圆状放入火坑的灰中烧熟,俗称烧馍馍,取出后要拍打和吹灰,拟示“三吹三打”,一来是将烧馍馍面上的灰尘吹打干净,以便食用;二来是驱赶妖魔鬼怪,吃到口中吞进肚里不得怪病。

如今,在龙溪沟一带的高山羌寨仍流传着一段顺口溜:“三十(石)一鼎(顶)锅”、(三个石头顶口锅);“四十(石)一架床”、(四个石头搭架床);“天天三吹三打”、(烧馍馍拍打吹灰);“顿顿九(揪)菜不离”、(野菜用手揪断煮食)。

“三吹三打”羌族器乐合奏传承了神秘莫测的鼓乐气韵,以急促有力的鼓点开场,气势磅礴,旋律气贯长虹,时强时弱的锣声,洋溢着羌民自豪的性格色彩;声音浑厚的大钹,时而雄壮有力,时而情感细腻,旋律委婉动听;马朗声声,增加了演奏的色彩变化;充当高音部的唢呐,充满活力,随鼓、锣、钹、马朗的合奏情绪仿佛把人引入了古羌祭祀时神圣、庄严、肃穆、虔诚的情景之中。

澎湃的音乐,必须配以高超的技巧,“三吹三打”的演奏对演奏者的要求极高,现今也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完成。

同时,凡有重大节庆,“三吹三打”都会成为演奏节目,以示为羌族人民和现场观众祈福。

在阿坝州2015年“过羌年、晒太阳、品美食、祈福游”主题文艺演出上,由大门村68岁高龄的袁志清执鼓指挥,表演了“三吹三打”羌族器乐合奏节目,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

2022年,关于“三吹三打”的美术作品获得“阿坝州十大优秀艺术作品”。

“三吹三打”代表了羌族器乐合奏的高度发展,激扬的旋律里潜藏着羌族人民纯粹朴实的个性,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他们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三吹三打”羌族器乐合奏的发掘和传承,不但使外界进一步了解了羌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弘扬羌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汶川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讲述:黄 珊(汶川县政协)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