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俗文化】乡愁是一枚美味可口的粽子‖周明生

作者:周明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2-24 14:45:03 浏览次数: 【字体:

乡愁是一枚美味可口的粽子

周明生

吃粽子的习俗与端午节、春节息息相关。逢年过节,包粽子除了自己享用外,走亲戚串门儿,都爱把赠送粽子作为小礼品。尤其是端午节,民间更是把包粽子赋予了特殊意义。

粽子的美好寓意

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楚人哀之,纷纷划船去救他,并包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免得鱼去吃他。这就是后来端午节划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起源。在荆楚地区,人们将祭祀水神的仪式演变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到隋唐,在“纪念屈原”这个具有凝聚力的主题上,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成为全民习俗,流传至今。

清道光《新津县志》载:“五月五日包角黍,悬蒲剑艾虎于门,饮雄黄酒,城南竞渡。”角黍就是粽子。新津人过端午节,挂菖蒲陈艾,戴香包,吃粽子、咸蛋,喝雄黄酒,划龙舟,是缺一不可的习俗。

人们赋予端午节吃粽子多种意义,除纪念屈原外,还有祈求“众子”,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多子多福,而粽子与“众子”谐音;高“中”功名,粽和“中”谐音,端午节吃粽子,可保秋天举行的科举考试一路顺风,寄托着“高中功名”的祝福之意;光宗耀祖,粽和“宗”谐音,端午节吃粽子有“光宗耀祖”之意,所以相习成俗……

总之,无论何种意义,都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无论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还是迎新辞旧的新春佳节,乃至于清明寒食节,我国家庭普遍都会包粽子,包粽子有着聚集家人、团团圆圆、共享天伦之乐的象征意义,蕴含着对现实人生的美好祝福。

包粽子体现民间烹饪文化

川西民间包粽子原料主要有糯米、红豆两种,粽子品种也大都是椒盐粽子、红糖粽子两种。包椒盐粽子,需预先将糯米泡一个小时,然后倒入沥米的陶缸里,将适量食盐、花椒、菜籽油、红豆加入其中。红豆,又称赤豆,性硬,需提前12个小时泡水。粽子里加入红豆,视觉上更为饱满好看;煮熟的红豆,色泽暗红,散发着特有的豆香,入口不像绿豆沙那样满口粘,而是绵软化渣,混合着糯米饭的软糯,提升了粽子口感。讲究人家,还要加入腊肉碎块儿。红糖粽子配料就简单多了,将糯米泡软后,不加任何配料,直接用粽叶来包。

粽子配料拌均匀后,取来粽叶,靠左手虎口卷成漏斗型,使用调羹舀糯米将漏斗填满、压紧,然后把张开粽叶覆下来,用麻绳拦腰将其捆紧。将包好的粽子放入大铁锅,掺上水,用大火煮上几个小时。待到满屋粽香弥漫时候,就可将粽子起锅了。粽子好不好吃,把握火候相当重要,时间短了,粽子生硬;时间煮长了,粽子过于软糯,入口偏腻。吃软硬程度相宜的粽子长大的川西坝子孩子,对外地煮得非常软的粽子,大多数都不是很喜欢。

包粽子必不可少的原料就是粽叶。受地理环境影响,各地粽叶也是不一样的。北方多芦苇,包粽子自然就使用芦苇叶,还有使用芭蕉叶、荷花叶、犹如香蕉叶缩小版的柊叶,豫西、陕南等地槲树的槲叶,云贵高原上形状像缩小香蕉叶的粽巴叶。而在川西,包粽子最理想的材料是箬竹叶。箬竹比较矮,高不过两米,是禾本科竹子的一种,一丛一丛就像灌木,本地人俗称粽叶秆儿。它喜欢在高大树林或竹林中生长。箬竹的竹竿细细长长,适合做毛笔,长圆形竹叶宽可三四寸,长可一尺多。尤其惊奇的是,箬竹有一种天然的竹子清香,用它包的粽子自然会染上其清香,吃起来特别爽口。

一枚小小粽子,体现了四川烹饪文化。刚刚出锅的椒盐粽子,热气氤氲,剥开青色粽叶,粽子油泛光,令人垂涎欲滴,于是迫不及待咬上一口。粽叶的清香,糯米饭的软糯,红豆的豆香,刹那间弥漫于齿颊之间。若是碰巧咬到藏在其中的花椒粒儿,那种从舌尖到口腔难以言传的酥麻,让喜欢椒麻味儿的川人直呼好爽。如果将切了片的川味麻辣香肠,放入加了菜油的铁锅里煎上两三分钟,等煎出吱吱冒烟的腊油,再把粽子放到沸油里打滚,一直煎出黄灿灿的锅巴再起锅,下一秒吃在嘴里的那种麻、辣、脆、糯的舒爽感觉,简直爽极了。如果说香肠煎粽子是川味第一流美食,恐怕也不算过分吧。

红糖粽子煮好之后,剥开粽叶,粽子洁白如玉。那淋上去的酽红糖汁,不是加热熬炼的,而是手工将兑了开水的红糖块儿一点一点擂化的,再撒上香喷喷黄豆面儿,这样家常糖粽子吃起来别有风味。

一枚小小粽子,隐藏着我们民族精神传承,诠释着民间饮食文化习俗,也铭刻着我们记忆中的乡愁。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周明生

供稿:成都市新津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