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间文化】川北民间吹鼓手‖黄再林

作者:黄再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07 20:57:04 浏览次数: 【字体:

川北民间吹鼓手

黄再林

渊源自古,人们婚丧嫁娶的礼仪,犹如一幅鲜活生动的民情画卷,那古老而又规范的流风遗俗,虽历经时代更迭和风俗流变,依然在绚烂的民俗文化中绽放着独特的异彩。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多少年来,在辽阔的川蜀大地,源于自然环境影响,即便是跨州过县,民间操办红白喜事的礼俗也存在着传承性和地域性差异。虽然各地演示的程序和情景不尽相似,甚至自成体系,但唯有这个“喜”字,成了老百姓约定俗成的佳话。

曾经,在川北民间就流传过这样的说辞: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该喜该贺,抑或是白事,也要权当红事办,热闹气氛不能少。正因如此,但凡民间婚嫁、祭祀礼节,必须延请民间吹鼓手参与。尤其是山乡农村,哪怕是清贫人家,也要按此风俗办理。远的不说,当年川北城乡为数不多的唢呐艺人、鼓乐手十分走俏,遇上民间俗称的黄道吉日,东家请、西家约,有时还张罗不开哩。

回眸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此种民俗在民间艺术的渗透与融合中,已演变为人们崇尚个性、追求浪漫的文化现象。以南充城郊农家为例,但凡逢年过节操办喜事,谁家哪户都想图个热闹,不惜花费人力财力,讲排场、争面子,甚至相互攀比。由此而来,大喜期间,喜乐程序一个也不少。从之前热热闹闹的鼓乐声、鞭炮声,一路吹打送嫁妆、跟花轿、抢财喜,直到过礼迎娶、拜堂成亲等一系列庆典礼仪,全都是一伙吹鼓手跑前跑后,临场助兴,少则也要闹上十来天。再说操办丧事的俗规,倘若祭奠长辈,铺排场面更不亚于红事。无论吊丧、送丧,都不离锣鼓吹打。更有甚者,请来戏班,打玩友、唱孝歌,亲朋好友陪同艺人通宵达旦。

其实,吹鼓手、民间吹班只是人们口耳相传的称呼。准确诠释,应该是唢呐艺人与鼓乐手的合称。俗话说,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小小的民间吹班也有领班(会首),其职责是对外联络、对内协调和安排曲目。成员少则六人,多达十余人。他们由社会业余器乐爱好者组成,也有民间艺人参与。长期以来,民间吹班对人员的组合、乐器的配搭、曲牌的使用颇有独到之处。包括他们“走期”和“装具”亦充满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例如:川北乡村的民间艺人都习惯用背篼或褡裢装载乐器,仿若农村“五匠”打扮。据说,这样着装既经济实惠,行路方便,同时还能产生广告效应。

唢呐,川人俗称“喇叭”“撒喇子”,系历史久远的民族民间吹奏乐器。源于它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它与锣鼓同时运用,最能营造热烈欢乐的气氛。相传,在川北民间曾有“十处打锣,九处有唢呐”的俗语。尤其是年节喜庆、玩龙舞狮,以及人们祝寿贺岁、朝山拜佛,民间吹鼓手都会派上用场。不难发现,民间吹班在承袭传统中也有一番不成文的讲究,其表现形态可分为“坐吹”和“走吹”两种。所谓“坐吹”,是指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场地,诸如婚嫁、贺寿、哀悼之类的仪式中进行演奏。“走吹”,则是在迎亲、接客、朝山、送葬之类的礼仪中所作的行进演奏形式。

不同的风俗、不同的形态,对吹鼓手的位置摆放亦有一定规矩。譬如“坐吹”,凡逢红事,通常将吹班置于院坝或其它显眼处;若操办白事,吹班则被安置在沿边或不引人注目的角落。又譬如“走吹”中的接亲礼俗,吹鼓手必须走在队伍之前,以表“喜迎”的意愿;而白事中的吹鼓手只能跟随队伍尾后,表示“哀送”的意念。若遵循川北民间乐手的沿袭习俗,还归纳有“三吹三不吹”的规矩。但凡正式场合、正式仪式、迎宾送客必吹;若逢婚嫁礼俗中的神龛前、新婚喜事的洞房中,以及奔丧送葬的返回路上,则忌讳鼓乐吹打。

提及民间唢呐,年长的艺人常有“胡琴三担来,唢呐子一早晨”的说法。听者似乎简易,但操习便知深浅。可以说,民间唢呐跟其它民族乐器一样,并非一朝一夕能见功夫。况且,民间唢呐曲牌数以百计,即使是流传甚广且常用的曲牌,也足够吹奏者操练三年五载。据考,当年的民间唢呐艺人一般为祖传,普遍不识简谱。但凡传艺教徒、记写唱调、背诵曲牌,只能用古老的“工尺谱”。不过,后来的小学徒头脑灵光,与时俱进,很快就摆脱了这种记谱模式。

毋庸讳言,源于民间吹班多为游散性团队,甚至是短暂的合伙组织,因此吹打水平参差不齐。譬如在“跟花轿”“过酒席”的礼俗中,常有两名唢呐艺人同时吹奏的《唢呐迎亲》《起身调》《娘送女》以及《哥送妹》《梳妆台》《万年红》等曲牌,一听那口风与技巧,便知是祖传的老手。用他们的行话说,能驾驭如此众多曲牌的艺人,无不擅长师传的绝技———换气功夫。据说,有的行家技巧不凡,一气可吹上一座坡。再说办丧事的仪式中,民间唢呐可谓是独擅胜场,但凡鼓锣一响,三吹曲牌《庚娘曲》《殃殃调》《哭灵曲》必不可少。相比之下,那敲打背鼓、镲子、铛铛锣的几位伙计,大多数属操练过三五天的半罐水,只图锣鼓敲得响,一路跟着唢呐节奏走,并无多大技巧可言。

也许是川北民间唢呐独特的艺术色彩,源于承袭中的传统曲牌较为古老,历经岁月洗礼,年轻的唢呐学徒们顺应新潮,在维系原有曲牌的基础上,吐故纳新,借鉴和融合了地方川剧的唢呐曲牌调式,采用新老并成的吹奏技艺,逐渐增添了《哭皇天》《闹山河》等曲牌。即便如此,依然保留了川北民间唢呐最常用、最流行的《蚂蚁上树》《雁鹅闪翅》《懒牛上坡》等数十支曲牌。

时代在变革。如今,操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各有所好:礼车游城、旅行结婚、集体婚礼、植树吊唁、鲜花祭奠等等。不过,在偏远山村的农家人,依旧眷恋着传统的习俗,甚至把“抬花轿、送新娘”礼仪视为一项古为今用的娱乐活动,别具一格地搬进了城郊,吹吹打打、披红挂彩,让群众一睹民俗文化之风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黄再林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