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特辑】用故事为问题儿童保驾护航‖李兰春
用故事为问题儿童保驾护航
李兰春
听故事是儿童时期最自然的文化活动,我们用故事来认识世界,当我们把自己的经验说成故事来分享的时候,就赋予了自己生活的特殊意义;在分享故事时与他人互动,透过故事,人们在生活中有了了然于胸的顿悟,透过故事,也给孩子带来了数不胜数的欢乐与潜移默化的教育。
有史以来,不同国籍、种族都是通过寓言、神话、传说来传递重要的价值与伦理观念,说故事就成为与儿童沟通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大漠孤烟的童话故事《熊猫皮皮的小木屋》,描写童话与现实的冲突,美丽与无奈的交战;传递着爱与被爱的期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自然规律。当孩子小的时候,妈妈爸爸努力奋斗建造属于孩子的乐园;当爸爸妈妈老了的时候,孩子排除万难也要为他们营造避风港湾。
他的另一篇童话《喜鹊妈妈和小燕子》,则是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和失足孩子。这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实,这是特殊大环境下的产物。农民在家务农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所以,留在家的几乎都是老弱病小,老的带着小的,试问又有多少精力和时间来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这就衍生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儿童。
作为幼儿教师,又怎么来关注这些问题儿童呢?
好多儿童追求亲密却害怕失去自我,希望被肯定而害怕被批评,追求自主却担心被拒绝;渴望表现又害怕遭遇白眼,常常在自尊中品味自卑,在矛盾的漩涡中纠集、盘旋。
教中班时,遇见月儿,她小时候得过病,反应比较迟钝,说话吐词不清,经常被同伴嘲笑,所以胆子特小特自卑,遇事就战战兢兢。有一天下午正在上课,突然闻到一股臭味,好多小朋友马上捂住鼻子,纷纷嚷道:“好臭、好臭。”我循着味道找过去,原来是月儿,可能是中午吃坏了肚子吧,拉了一裤子稀屎,其臭无比。我看到她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赶快把她抱到厕所里,用水反复给她清洗屁股,边洗边说:“月儿,不要怕,每个人都会这样,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师小时候很穷,晚上只有喝点稀稀饭,经常把尿撒在床上,给满是补丁的毯子画上好多地图,第二天,把地图晒在太阳下,真好看,活脱脱一只大公鸡,哈哈哈。”月儿在我小时候的故事中情绪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换好裤子愉快回到课堂。
教学前班时,班上有一半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和婆婆爷爷住在一起,好多婆婆爷爷还要回乡下干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孩子好好交流,更别说睡前故事了。
有个孩子叫红红,读到学前班了还不会一加一,真有点叫人头痛,让她上来特别辅导吧,她还脸红,怕羞,怕挨批评,更怕同伴的嘲笑,自卑到了极点。有一天,我发现她画了一幅画,画上是一个小女孩在春天里放风筝。我觉得不错,于是把她的画改编成了一个好听的故事给小朋友分享,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红红,真名真姓,全班小朋友给红红投去艳羡的目光,红红在小朋友赞许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中,悄悄地昂起了头,笑眯眯地望着我。
第二天刚进教室,红红就跑过来拉着我说:“老师,给你一封信”,我一看,又是一张画,比昨天的又好了一些,看着她期待的眼神,我知道她希望能把她的画再次创编成故事。
我想,与其我编,不如大家一起来编,更好地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每天放学前十分钟就用来创编故事,可以是自己想的,也可以是根据别人的画编的,还可以是电视上看的、妈妈讲的,这一来,大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大家每天都很期待故事会,每个人都有机会上来讲,越讲越好,那些胆小的变得胆大了,自卑的变得开朗了,文静的也变得活跃了,好多故事是大家接着前面的线索编,教室里常常是欢声笑语,红红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胆小怕嘲笑,而是积极地找老师和同伴教她计算,慢慢的越来越棒。
如果故事是透过自发性,在相互交换的脉络下进行,就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有些儿童由于家庭的变故,如父母离异、家人不和等因素,变得脆弱、无助,甚至封闭自我。这时,老师要善于从他们的语言、绘画、游戏中去体会他们柔弱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把他们从愤怒、悲伤、绝望、忧愁、烦恼、无助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在故事中找到精神寄托,在故事中体会人间的温情;在故事中得到勇敢、无畏、勤劳、善良的美味营养;在故事中学会责任与担当,在故事中忘掉忧伤,重拾快乐,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李兰春,笔名天一山人,四川射洪人,四川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电影家协会会员,射洪市美术家协会、陈子昂研究会、陈子昂文学社会员。作品散见《现代艺术》《华西都市报》《川中文学》《文化遂宁》《射洪文艺》和国际艺术新闻网、中国编剧网、方志四川等报刊及网络平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兰春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