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上海Richard’s Hotel(理查饭店)——我的上海童年记忆‖蔡玲
上海Richard’s Hotel(理查饭店)
——我的上海童年记忆
蔡 玲
1952年11月,我的父亲蔡长风奉调北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财务部副部长,我们全家离开福州随迁北上。因新成立的中国海军急需后勤干部,我们行至南京,父亲被华东地区主管干部的老领导唐亮挽留,请示军委同意,又被改派海军。我全家则回头南下上海,父亲奉命出任华东海军后勤部部长。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当时称华东海军)刚组建不久,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是新中国海军早期后勤部长。根据工作需要,我的母亲邓宛如于1954年转业任华东海军干部子弟学校——后称上海海英小学任党总支书记兼校长。
1952年11月,作者和大弟和平就是穿的这一身入住上海最高档酒店理查饭店
初抵十里洋场的大上海,部队无房,我家暂被安排住在黄浦江畔的一座老旧西式大楼里。这座建筑坐落在上海著名地标外白度桥(建于1907年)东桥头,滚滚黄浦江和娴静苏州河交汇处,其一侧是英国人建于1934年的上海百老汇大厦(1951年5月1日更名“上海大厦”),另一侧是苏联驻上海领事馆。
山海外白度桥(桥外红顶白楼是苏联领事馆)
这座经典的英国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老楼,建成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距今已176年历史,是中国也是整个远东地区第一家豪华西式商务饭店。
1882年7月26日,中国第一盏电灯在这里亮起;同年,西方马戏团首场访华演出在这里登台;1897年11月5日,为恭贺慈禧太后60寿辰,上海外国租界的洋人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首场西式交谊舞会;1901年,中国第一部电话在这里接通;1908年6月9日,声形兼备、光电并茂的西方半有声电影进入中国,第一次在这里放映;中国第一个证劵交易所在这里开锣……
作者蔡玲身后为上海地标外白度桥(建成于1907年),桥后为百老汇大厦
西方许多显赫要人来中国在这里下榻:1879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1922年,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1931年和1936年,国际电影巨星卓别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跟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写下《红星照耀中国》,第一位向世界报道中国长征的美国记者斯诺;以及孙中山、宋庆龄、蒋介石、宋美龄等,都曾在这里下榻。
这里,是促进东西方交流的第一个窗口,是上海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初舞台。它,见证了解放前百年上海的沧桑,忠实地记录了180年新老上海的变迁与兴衰。它,就是与上海外滩齐名、与上海外滩共荣辱同历史的Richard’s Hotel——理查饭店,上海市民称礼察大楼。
上海外滩(左,黄色高楼为百老汇大厦;中,红瓦白楼,苏联驻上海领事馆,后面是理查饭店,被遮挡;右,解放上海纪念碑)
这座纯英国古典建筑风格的老楼,只有5层,算阁楼也只有6层,但其楼层非常之高。外墙全部花岗石,楼内层层全部实木门窗、地板、墙裙、楼梯,全套老式高档实木家具,古朴尊典,雍容华贵。大厅、走廊、餐厅、客房、过道、电梯,古色古香的老式电灯半明半暗,使这座百年老楼更显沧桑与神秘。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层古韵十足的欧式大堂,10座长宽近一米的实木贴面正方立柱并排排列,沉稳﹑坚实﹑厚重,气派非凡。每根立柱上悬挂着中西方名人在此下榻时留影的巨照,昏暗柔和又不失照明的灯光,显示着它永恒的尊贵与过往的辉煌。
另一个深刻记忆是位于2楼的数十米长的阳光大厅,灿烂的阳光透过第5层房顶宽敞的玻璃尽撒而下。第3、4、5层的客房门口,3圈实木栏杆形成3条悬空走廊绕厅一周,俯瞰大厅。坚如盘石的大楼内部有如此高耸﹑宽敞﹑明亮的通天大厅,不得不使人对近200年前英国人的建筑思维、设计水平、工程质量赞叹。
美国总统、英国女王等西方要人来华访问的欢迎仪式,上述数个西方科技文明在中国的“第一次”展示,由卓别林主演本人亲自到场的电影首映仪式,旧上海当局的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名人、要人的生日派对,外国租界的周末舞会、鸡尾酒会、圣诞聚餐、化装舞会、假面舞会等,均在这里举行。
同样,这里也是乡下孩子——9岁的我﹑6岁的和平经常光顾﹑奔跑玩耍、最感快乐的地方。初住礼察大楼的几个月,我和和平都没学上,又不准出楼,没地方玩,我们常特意来这里乘电梯玩,在大厅极富弹性的优质木地板上奔跑嬉戏。土包子的我们,第一次乘电梯,稀奇得不行。初住大楼,身着粗布棉袄、腰间捆着草绳、脸上掛着鼻涕的我们,索性呆在里面不出来,任随电梯上下,自我感觉“坐飞机”。经常在电梯里碰上碧眼黄发的外国人,我们目不转睛好奇地盯着他们,而他们对我们视而不见,假装没看见。1952年的大上海,土包子撞上洋鬼子的稀奇事,我还真碰到不少。
我家住在5层的公寓客房,父母就在离楼不远黄浦江边的一栋4层的黄色办公楼里上班,父亲的警卫员带我和和平去过,我们和父母在士兵食堂吃“大灶”,有一回我找妈妈,我自己还走路去过。江边的码头停靠着几艘缴获国民党海军、现已归新中国华东海军的舰艇,这些小火轮和小炮艇,被我们称为“大军舰”,认为它高级得不得了!里面有轮机房、会议室、大餐厅,还有卫生间。当时我看到穿海军制服的军人觉得特别帅,尤其是水兵叔叔的大披肩和水兵帽上的长飘带。当他们在码头上排队雄赳赳从我们身边走过,我和和平都要兴冲冲地跟在他们后面,学他们的样走上几步。
1953年3月5日,父母都去上班了,我正趴在5层客房的窗户台上朝窗外马路呆望,突然看见楼下马路对过的苏联领事馆大门口的小汽车一辆一辆开进开出,院内站了不少苏联人,个个神情严肃,表情凝重,一语不发,好像出了什么大事。继而其中一人讲了些什么,这些人在院内列队向旗杆上的苏联国旗注目,举行了降半旗仪式,众人低头默哀。后来我才知道,是斯大林逝世,享年73岁。9岁的我,在礼察大楼5层的窗户台上,居高临下,目睹了苏联驻上海领事馆悼念斯大林逝世仪式的全过程。
1953年夏,我家从礼察大楼搬住虹口区武进路412号。这是一座原上海资本家居住的两栋西式洋楼的花园小院,有假山、荷池、小桥、流水。
武进路是一条不长不宽安静的小马路,东头紧接四川北路,西头临火车北站不远。四川北路也并不宽,但很繁华,通有轨电车,终日铛铛作响,有很多商铺还有两座挨着很近的电影院和一家戏院,霓虹灯一闪一闪。小时我觉得那电车、电影院特别是那霓虹灯,简直高级得不行。
2003年11月,作者蔡玲上海留影。作者身后即1846年启用的理查饭店,马路对面右侧为苏联领事馆。1952年11月作者全家入住理查饭店5层,可俯视苏联领事馆
入住武进路后,我即入读海英小学,住校,半军事化管理,除节假日寒暑假,平时不能回家。
在上海,最让我(9岁)、和平(6岁)、阜平(4岁)高兴的是,有时周末,父亲带我们到南京路、淮海路或霞飞路有卖冰激凌的店铺吃冰激凌。之前我们从未吃过这样的洋东西。我们坐在软软的沙发椅上,一人一个高脚圆杯,杯里一个冰激凌圆球,头顶吹着大电风扇。冰激凌好吃极了!我们吃完后又眼巴巴望着父亲,父亲又给我们再买一个。我们每人吃了两个都很满足,把高脚杯舔得干干净净不用洗。后来我知道我们吃的是香草、巧克力和卡布奇诺,还有很多其他口味,都是外国名字。南京路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洋楼、洋货、电车、霓虹灯,是中国最时髦的地方。
1957年7月,我在上海中学住校念完初中一年级,转学来到北京57中,从此,告别上海。
弹指65年。1995年10月,我赴江苏张家港市参加外经贸部刘山在副部长主持的全国外经贸企业改革会议,会后乘长途汽车专程奔上海寻访故地。2003年11月,我随外经贸部乌兰木伦副部长和部办公厅主任郭宏儒再赴上海援外调研。两次专程重返礼察大楼和武进路412号。
2003年11月,作者蔡玲在外白度桥上(左为百老汇大厦,右(桥外黄浦江边)为苏联驻上海领事馆)
礼察大楼,这座古色古香全部木石结构的英国古典式老楼,已更名为“浦江饭店”,大门悬挂的铁牌地址为“黄浦路15号”,并列悬挂的还有一块该楼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的铜牌。进入大楼,一股怀旧之风扑面而来。2002年,大楼按原样复旧装修,依然保持着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痕迹,重现远东第一家豪华西商饭店的经典英姿,透着一股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上海灯红酒绿的气息。这里,十里洋场的旧上海风韵犹存。Richard’s Hotel,犹如一座历史丰碑,昂然屹立于滔滔黄埔江畔,蝶影出新老上海180余年变迁的缩影。
上海市黄埔路15号,原名理查饭店,建成于1846年,系中国最早证券交易所旧址
武进路412号被改造后几乎面目全非,由1个大院分成3个小院,围墙分割,院内花园全都不见,加盖了两栋新楼。
4栋建筑两新两旧,土不土,洋不洋,不伦不类。两栋新楼与院内原存的两栋老楼格格不入,但两栋老楼的西式风格和实木结构是无论怎么整改装修,也是掩饰不了更是难以取代的。武进路412号,依然顽强地向世人昭示:本楼乃旧上海堂堂西式老楼也!
2003年11月,作者在上海市黄埔路15号理查饭店前留影
上海,中国最大都市,也是世界最大都市之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作出重大贡献。深信,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上海人民定能战胜此次疫情,上海加油,上海必胜!
写于2022 年4 月8 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蔡 玲(原名蔡鹤林,先后在装甲兵坦克第二师、坦克第六师、冶金工业部情报研究所、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外资委、国家经贸部、外经贸部、商务部工作。在地方工作期间,曾几次在中国驻外使馆常驻,历任三秘、二秘、一秘。2010年退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