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挏挏酱里的学生时代‖尹昌平
挏挏酱里的学生时代
尹昌平
高中时我住校,农村同学大都自带大米,在学校食堂过秤后论斤交费换成饭票,然后在食堂打饭。家里条件好的,会在食堂用现金换菜票,在食堂打菜吃;条件差的,大都从家里带菜,有的会带些好吃的,极个别的城镇同学还会带肉菜。我们几个要好的农村同学,即便带菜也是量多质差,尤其是我,春夏炒酸菜为主,秋冬红酱为多,甚至家里缺油,直接从酱坛里舀起,装进大瓶子里,瓶盖一拧,就放进大布袋,连同大米背回学校。那时,每当星期天下午,返校的同学络绎不绝,无论男女,大都背着轻重不等的布袋,一眼望去,真是一道酸楚的风景线。一看背上背包的大小、弓背的程度,基本可断定其家庭贫富、居家所在。
有时,换了菜票或带了好菜的同学过了周三周四,就会端着碗过来,笑嘻嘻地问道:“某某同学,你的‘挏挏酱’呢,还有没有?”于是,我知道他们的菜票用完了,自己带的菜也吃完了。于是大家哄笑着用筷子伸进大瓶子里,撬上几筷子拌在饭里吃了起来。
说起挏挏酱,不得不感叹中国人拿捏词汇、选词用语之形象生动的本事。从家里舀酱装瓶只有简单的几个动作:将勺子伸进大坛子里挏一下,装满了舀起来,倒进大瓶子里;然后又挏下去,再舀起来,如此三番五次,简单至极,直至装满一瓶,瓶盖一拧,放进口袋一扎,返校。吃饭时,也不过几个简单至极的动作:打满一碗饭,回到宿舍,拧开瓶盖,筷子往瓶子里一挏,撬起一筷子来,放进碗里;不够,再一挏,再撬起一筷子来,再放进碗里,直至够吃完一顿饭。因为简单,所以嘴角常常生疮,那时只要一看嘴角生疮的程度,基本可判定其吃酱的多寡、时间的长短,进而可知其家庭状况。
回想起来,差不多40年过去了,一直不知道“挏挏酱”的“挏”该怎么写。首创“挏挏酱”这个称呼的同学真是有创意,不知现在在做什么?
一起吃过挏挏酱的同学都好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尹昌平
供稿: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