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玉米收获忙 产业振兴促增收‖格德沃·志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随着徐徐秋风飘来,川西高原缓缓步入金秋。在甘孜州丹巴县,大金川、小金川、格什扎河、牦牛河、大渡河五条山沟间,金黄色的玉米在金秋九月成为了庄稼地里的主角。历经了四个多月的泥土孕育、风雨滋养,丹巴县各村落终于迎来了玉米大丰收的日子。各条山沟间家家户户商量农事的讨论声、唱着啦啦调等悠长的歌声、哒哒的拖拉机声从6点钟起就不绝于耳,响彻丹巴县大大小小的五条山谷沟壑。
一、玉米苞谷搬运忙
一望无涯的玉米地里,垂掉的玉米苞谷,在玉米林子里从发黄的玉米叶子之上谦虚地低下头来,静静地等待采收。梯田间、水地里人们正在砍玉米杆子、掰包谷,将背篓里的玉米一背又一背不断倒进拖拉机车厢里,一辆辆装着玉米的拖拉机满载而归。一车又一车玉米被翻倒于各家门前院坝里,亦或是从车厢里直接装好满满一背篓,缓缓走上楼梯,分多次背负至高楼晾房处。
九月的山风盘旋在山顶,山谷间阵阵寒意已经袭来,阳光明晃晃的照着大地,稍显燥热,却依然无法阻挡人们丰收的脚步。阿妈的鬓角冒起了颗颗汗珠,衣衫的汗水在秋风中混合着庄稼成熟的气味飘荡在水地、梯田间。在墨尔多山镇、甲居镇、巴底镇一批批外地的游客、体验田园生活的青年朋友用着不熟练的手法采摘玉米瓜果,笨拙的演绎着自己的田野生活。
丹巴县绒坝沟百亩玉米收割地
二、围坐一圈撕苞谷
人们干完一天的农活,吃过晚餐,收拾好厨房内餐具后,恰逢夜幕降临,寨子里聚居区的人家户便会走家串户互相帮忙换工撕包壳。撕包壳的人家户楼顶上的灯光几乎通宵照着楼房,光线使得整栋藏房都温暖了起来。厨房里、烟囱内飘出阵阵炭烤玉米的香味。蓝色的夜幕下,繁星点点,一众人围坐在玉米堆外,吃着烤熟的玉米、喝着一碗碗浓香的酥油茶,此时,乡情更为浓郁。
撕好后的苞谷用背篓背上楼顶、倾倒于晾架上有序晾晒。整个秋冬季节,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房顶一片金黄。村民们喜气洋洋,一个个金黄的玉米棒子在褪去淡黄色的“外衣”后,被人们一只只丢落到谷堆上,传递出健康、富足,演绎出多姿多彩的小康好生活。
村民正在搬运苞谷
三、玉米种植顺季候
本地玉米,无论是在春种中还是在后期管护过程中均不使用有机农业以外的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磷肥、激素类除草剂、抗虫害转基因技术,不使用抗生素,不使用化学药剂处理保鲜技术,力争做到顺应节气,自然生长,应季收割。
大渡河流域是不可多得的羊肚菌种植福地,每逢国庆节丹巴县大渡河流域一带的村民们便会平整土地,开始准备羊肚菌种植工作。由于第二年羊肚菌收割期较长、产量丰,村民们便将玉米种植时间推迟,时至小满,川西大峡谷地区的玉米种植农活才如火如荼的展开来。玉米种收时间从以往的清明时节播种,国庆期间收割,改变为劳动节播种,中秋时节收割。结束了玉米从种植到收入粮仓长达半年的时间赛跑模式。
大渡河上游村民通过合理利用土地、恰当安排种植时间,提高了农作物生产效率,探索出了新的种植模式,走出了新的致富路子。
羊肚菌的种植不仅没有降低玉米的产量,更是给大渡河流域的村民们带来可观稳定的经济收入。二者在一整年的农业生产中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大渡河源头农耕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晾晒中的新玉米
文/图:格德沃·志玛(女,1995年生于西藏拉萨,在四川长大。西南民族大学毕业。作品散见《中国民族报》《四川政协报》《甘孜日报》等报刊)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