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奔康】万书明 王萍 ‖ “非遗”扶贫的北川实践
“非遗”扶贫的北川实践
万书明 王 萍
“非遗扶贫”是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以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与现代商业无缝对接,实现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一种扶贫模式。近年来,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把“非遗助力精准扶贫”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非遗保护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全县非遗保护形成新的气象和格局,非遗传承实践日趋活跃,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开辟了新道路,注入了新活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成为扶贫领域的新亮点。
2020年8月27日至28日,全国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经验交流活动在北川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非遗司发展处负责人,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省文化旅游部门非遗处负责人先后深入北川羌茶、羌族草竹编、羌绣等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北川老腊肉、马槽酒等非遗企业,石椅羌寨、巴拿恰等非遗特色村寨、街区,对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开展调研,交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原材料、技艺流程、生产能力、销售渠道、人员培训、经营模式、品牌建设、扶贫成效以及政策支持等内容,并就产品质量改良、与现代科技融合、销售渠道拓展、品牌培育等作指导,对北川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助力精准扶贫、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积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7月28日下午,在全国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经验交流视频会上,北川羌族草竹编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头人黄强从非遗传统技艺培训、对外文化交流和展示展销、产业化发展等方面作经验交流发言。
从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到五省文化旅游部门非遗负责人,从现场观摩到精心指导,从线下参观到线上交流,从典型事例到经验分享,北川“非遗”扶贫实践为啥很快成为了全国亮点?探其奥妙,在于北川县委三届六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四大战略”、打造“四区”,并鲜明把“文旅发展引领区”放在“四区”之首,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推动一大批文旅项目,大力实施“非遗+”。
精心做靓非遗节会
深挖禹羌文化资源,倾力举办10余个大中型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形成“大禹祭祀”“羌历新年”“沙朗节”三大区域文化节庆品牌,全县近10万群众投身其中。其中,由12000多名群众展演“万人沙朗舞”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丰富而特色的非遗节庆活动,每年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助推节庆旅游升温,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同时,依托丰富多样的乡村民俗,每年举办年猪节、抢童子、情歌节等20余个民俗非遗活动,形成“乡镇挖文化、村寨搞活动、群众来参与”的局面,每年吸引近50万游客参与体验。
丰富多彩的非遗节会活动,不仅为广大贫困群众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而且为贫困群众提供了从事非遗保护、文旅服务、文艺演出等第三产业平台,累计带动80个贫困村近1000多户贫困户人均年增收800余元,让贫困户得到了摸得着看得见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精巧培养非遗人才
全县成立了音乐、美术、摄影、作家、沙朗、尔玛等文艺协会20多个,吸纳会员1200多名;培育乡镇、社区、景区景点非遗文化团队300多个,参演群众多达2000人;选配乡镇专干19名,培养非遗文化志愿者343名,每年开展非遗文化培训近20000人次,形成非遗文化有人组织、有人管理、有人培训、有人传承的良好格局。
全县组建了民族艺术团1个、社区文艺团体26个、老年歌舞队4个、村级文艺队300余个,每年开展文化下乡演出100余场次、巴拿恰常态化展演600余场次,惠及全县202个村、33个社区。同时,还选派20批次近100名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骨干赴清华、北大、浙大、川大等知名高校参加非遗专题培训,与国内羌族聚居区、其它少数民族聚居区形成互动交流学习,提升非遗技艺传承、创新水平和能力。
精致研发非遗产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成“禹羌部落”“北川羌绣”“北川茶叶”等10余项非遗项目商标注册;免费为非遗文化企业提供生产性传承保护场所,羌族水磨漆、羌绣、羌族草编、马槽酒、汇德轩、古羌酒等10家企业进驻生产性保护展示场所,北川腊肉、手工茶、马槽酒、玉米酒等6家企业进驻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手工茶、水磨漆、羌族刺绣、羌族草编等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及手工茶、羌族草编、羌族刺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企业联系帮扶贫困村,近几年开展羌绣、草编、手工制茶、老腊肉等技艺培训1.5万人次,其中贫困人口5000余人次,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合经营模式,带动近40个贫困村1500余名贫困人口居家灵活创业就业,人均年增收近1000元。
非遗企业依托县域文化资源,开发羌绣、羌漆、羌茶、羌编、演艺、工艺品等1500余种文创旅游产品和老腊肉、马槽酒、猕猴桃等10大农副产品以及20余种中羌医药康养产品,并通过电商、村淘、展销会、店铺等平台解决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累计带动19个乡镇1400多户贫困户3900多名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业,户均年收入1.3万元至4万元,有效带动一大批贫困村脱贫摘帽。
精细创建非遗基地
2019年7月,羌族刺绣、羌族水磨漆艺被列入四川省文旅厅、四川省经信厅第一批四川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7月,羌族民俗博物馆、石椅羌寨、九皇山荣获四川省文旅厅评选的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9月,北川羌族自治县命名了永昌小学、青片乡正河村等20个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
2020年3月,羌绣传统刺绣工艺、传统手工腊肉腌制、草编技艺入选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生产生活保护和传承项目;6月,北川羌族草竹编研学体验培训、北川羌茶手工制作、北川伊珎羌绣、北川羌族草编、北川羌绣入选四川省文旅厅评选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8月,民族艺术团、古羌水磨漆、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伊珎羌绣有限公司、马槽酒厂荣获四川省非遗协会评选的的第一批四川省优秀传承发展基地称号。
北川是大禹故里、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禹羌文化交相辉映,拥有101项非遗项目,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170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北川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大禹文化之乡”。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北川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北川将继续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市委七届九次全会以及全国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议精神,“精耕深耕文旅发展引领区”,以文旅融合为契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增添新举措、开辟新道路、探索新模式,积极鼓励传承人在坚持非遗核心技艺的同时,通过传授一招一技,设计一款一品,将非遗技艺传授给千家万户,把“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将非遗产品推向广阔市场,用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助推群众脱贫致富,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作出应有贡献。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万书明 王 萍
供稿:北川县委党史研究室(北川县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