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活儿难干、人难留,儿科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愈发严峻—— 看北京如何“成团”发展,破解儿童看病难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田雅婷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30日 06版) 发布时间:2020-08-30 17:06:26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田雅婷《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30日 06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22个专业科室全部增开小夜班门诊,可提前7天网上预约挂号。 池扬文 袁超摄/光明图片

【聊健康】

自古以来,儿科就被称为“哑科”。由于儿科就诊的孩子年龄小,难以准确表达病痛及症状,加之患儿不易配合检查,能给孩子使用的疗法及药物非常有限等原因,给诊治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医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选择儿科就业,使得看病难问题在儿科尤为突出。

当下正值夏秋交际,每逢此时都是流感肆虐的季节,今年还有可能面临新冠与流感叠加,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更加凸显。

在北京有两家主要的儿科专科医院,一家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另一家是首都儿科研究所。其他医院,要么没有儿科,要么有儿科,却常存在资源短缺、配置不均衡、儿科常用药品不全等种种问题。因此孩子一旦生病,家长通常会直接往两家儿科专科医院“跑”,这也使得两家儿科专科医院常人满为患,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

那么,儿童看病难问题究竟该如何破解呢?

日前,记者从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媒体沟通会上获悉,北京市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历经近三年探索与实践,已联合18家拥有儿科的北京市属医院,成功搭建了“医疗协作、科研协同、教学同步”三张共建共享网络,推动儿科乘风破浪“成团”发展。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潘苏彦指出,为进一步加快北京市属医院儿科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引导北京市属医院由临床为主向临床科研并重转型发展,探索解决儿科医疗资源短缺与不均等难题,按照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的统一领导和部署,由北京儿童医院作为牵头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作为联合牵头单位,18家拥有儿科的北京市属医院本着平等自愿、共建共享的原则,率先组建成立了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共同致力于建立一套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协同发展为目标、横向合作为手段的儿科发展体系。此举打破医院“围墙”、盘活儿科资源,呈现出加快协同发展、助推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态势和系列发展成果。

1 机制创新,盘活儿科资源“一盘棋”

正所谓“不破不立”。成立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首先要打破的就是医院的“围墙”。

“近三年来,经过日常运行机制和长效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采取内调研、外走访的策略,协同中心成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介绍说,我们形成了“牵头单位——联合牵头单位——成员医院”的协同合作模式,通过“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综合管理办公室”的有效管理,建立工作制度,包括具有北京市属医院儿科发展特色的中心章程、专项考核方案、经费管理办法、规范化的信息定期上报和例会工作制度等,确保中心高效运行与精细化管理。

据了解,作为牵头单位与联合牵头单位,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将学科建设与优势互补紧密结合,结合各单位的优势特色和发展需求,将各医院儿科医疗资源整合为“一盘棋”,主动面向协同单位成员提供疑难病诊治的便捷预约、会诊、转诊、特殊检查检验等绿色通道,以及提供医师培训、科研合作等综合服务,力求同步提升各院儿科诊疗、科研与人才培养水平,实现京内患儿分散就近就医、儿科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倪鑫说:“我们希望推动协同建设,让患儿不再都涌向儿童医院和首儿所,就近就能享受优质的儿科服务。”

2 医疗协作,织牢儿科就医便捷网

线下,协同中心各成员单位完善儿科诊区建设;线上,依托信息技术构建远程医疗网络,协同中心医疗协作网双线并进,为儿童就近就医提供了便利,也对儿科医疗水平整体提升提供了支持。

三年间,两家牵头单位加强外派人员遴选、考核,以成员单位发展基础为出发点,根据儿科发展方向及覆盖区域儿科就医需求,制定适宜的学科建设方案,填补成员单位学科、技术以及病种收治等多方面医疗空白。如今,北京天坛医院完成新生儿病区筹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完成儿科急诊筹建、北京世纪坛医院实现儿童肿瘤救治能力提升、北京朝阳医院实现儿科呼吸与皮肤病诊治的全面升级、北京同仁医院逐步打造完善的新生儿诊疗平台……

2019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派往北京朝阳医院的儿科主任,开展了儿童支气管镜检查和灌洗技术,填补了北京朝阳医院该项技术的空白,同时培养该院儿科医护人员学习和掌握常规操作,进一步提升了常见儿童呼吸道疾病的诊疗能力,扩大了服务范围。截至目前,已完成儿童支气管镜手术21例。

去年9月,一名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新生儿成为该项技术的首位受益者。据了解,该患儿出生后低氧血症,给予治疗后,仍存在呼吸偏快、轻度三凹征,胸部CT提示双肺大片实变,考虑吸入性肺炎,不除外肺不张,肺内可能存在胎粪残留,顺利完成了支气管镜灌洗术后,呼吸困难明显改善。

不仅如此,根据“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指导思想,协同中心还筹建远程会诊中心、转会诊平台和新生儿转运平台,实现患者诊疗信息院际间实时传输,保障转院接诊、收治患者双向无缝衔接。可以看到,协同单位成员间患者转诊安全、高效、及时,真正实现让病人少跑路、信息多跑路。

2020年,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北京天坛医院收治免疫性脑炎患儿,常规治疗后病情好转,但入院14天后,开始出现持续高热,伴畏寒,咳嗽,肺CT提示右肺炎症,因病情复杂经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会诊后转入北京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脑脊液检查提示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后转入感染科治疗。经规范治疗,历时69天病情好转出院。

记者还了解到,按照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网络模式,协同中心对成员单位进行了转运培训和转运前的对接共作,截至2020年6月共转运危重新生儿1111人次,服务范围涵盖妇产医院等10家单位。协同中心还建立了危重新生儿转运培训机制,修订危重新生儿转会诊相关制度及方案,编撰并发放《危重新生儿转运实用技术手册》,开办了危重新生儿救治、转运学习班,达到规范专业急救服务医疗机构和综合医疗机构危重新生儿抢救技术、进一步提高危重新生儿救治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有效控制新生儿死亡的目的。仅联合牵头单位的危重新生儿转运数量,就由2017年的351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626人次,增长了78.3%。2020年,协同中心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实现最小胎龄23+5周及体重550g危重新生儿的成功转运。

此外,在两家儿科专科医院中,“明星小药”非常受欢迎,但由于是院内制剂,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为此,协同中心根据成员单位儿童专科检查、治疗发展需要,打通院际间采供互通平台,积极推动儿童自制剂院际间调配使用,进而保障临床同质化诊疗实施,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2019年,北京儿童医院自制剂水合氯醛胶浆向清华长庚医院的调剂,弥补了后者口服镇静药物使用空白;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肤乐霜等院内制剂,实现了在北京朝阳医院的跨院调剂使用,此举方便患儿就近诊疗,受到患儿家长的一致好评。“未来,‘明星小药’的使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这样,家长们可以少些奔波,专科医院的资源也可以少些占用,”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秘书长、首都儿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谢向辉说。

另据悉,近三年来,协同中心各成员医院积极开展深度医疗合作,开展联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远程会诊,推广临床诊疗方案、临床路径、儿科质控和培训等,不断提升中心成员单位儿科医疗同质化水平。目前,协同中心正在开展儿科医疗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从住院综合服务能力、学科发展均衡性、病种质量、负性事件等方面对各单位儿科专业医疗服务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3 科研协同,搭建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网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已建立北京市属医院“院际间”的儿科科技资源共享共建模式,努力实现优质儿科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

据谢向辉介绍,牵头单位北京儿童医院和联合牵头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已共享54台大型科研仪器平台设备,成员单位可通过电话预约使用,仪器平台整体年服务时长达20000小时,服务课题项目达百余项,助力协同成员单位科研水平的提升;对于临床高度怀疑遗传因素相关,如先天畸形,遗传代谢、免疫缺陷、反复感染、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可为成员单位提供测序服务;已开放共享儿童样本库资源共享平台,中心内部实现多中心样本、标本存储,同时也可以申请查询样本库现存样本情况;已开通儿科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如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及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使用等,专业的儿科方法学团队定期开展方法学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科研能力整体提升与专业学科探讨交流2个方面举办多样化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百余场,全方位助力市属医院儿科科研发展,最终实现市属医院儿科“百花齐放,抱团发展”。

据悉,通过建立“院际间”儿科科技资源共享共建模式,主打科研“项目-平台-资源”共襄发展。设立“儿科专项”科研项目96项,涵盖重点、一般、创新推广、管理等多维度立项,重点开展儿童气道、儿童血液/肿瘤规范与诊治、小儿先天畸形及常见疑难复杂疾病、儿童营养性疾病、儿童感染免疫等疾病的高水平多中心临床研究,科研经费投入共计3000万元。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协同中心还主动担当,积极投身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科学研究工作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牵头制定专家共识;共同编制《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感染儿童预防20问》;积极开展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题公益讲座等。

与此同时,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科研团队还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结果可视的RT-LAMP检测方法,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协同中心儿保团队关注居家隔离防控措施下儿童的健康成长,提出我国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出现的延迟接种情况及应对措施,指出短期延迟接种或不同疫苗间隔程序对多数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相对有限,为疫情期间疫苗接种提出指导建议。联合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的权威专家在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杂志发表评述,建议在COVID-19流行期间各部门分工合作,促进儿童的运动、久坐行为,尤其减少娱乐性电子屏幕暴露时间和睡眠的健康水平,进一步促进各国关注居家隔离防控措施下的儿童运动健康。

4 教学同步,骨干师资优质课程全部上网

学科发展离不开教育。据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科教处处长潘军华介绍,目前协同中心已完成跨院教学专家库的建立,包括专家59人、骨干师资13人,并将跨院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先后举办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8场、儿科住院医师能力技能大赛2场、儿科住院医师能力考核6场、儿科住院医师师资培训研讨班4场,累计2000余人参与,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核有效提高了住院医师的岗位胜任力,实现了规培同质化目标,推动了北京市属医院儿科协同发展。

以协同中心为依托,各成员单位联合完成儿科专项《北京市儿科临床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儿科继续医学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共享》以及《共建优秀儿科师资培训体系》项目的研究;创新儿科继续医学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建立了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

早前,住院医师临床思维能力训练课程均以线下教学形式开展,协同中心成员单位住院医师只能赶往北京儿童医院现场听课,由于受距离及工作时间的限制,初期中心成员单位参与思维训练课程的积极性并不高,通过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改为采用网络直播方式同步分享,多家中心成员单位组织医师进行观看,教学参与度和积极性明显提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常规的教学活动受到限制,协同中心加快筹建线上学习平台,挑选各专业优秀的师资课程,将189条课程视频上线,为各家成员单位建立了独立的免费网上平台登录账户和密码,供各成员单位登录平台学习。线上学习平台的建立开启了协同中心新的教学及学习模式,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解决了协同成员单位住院医师因忙于临床工作而无法参与集中授课的难题,达到了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为住院医师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北京市属医院有1747名儿科医生,较协同中心成立之初的1482名儿科医师,提升了近18%,北京市属医院儿医团队不断壮大。

对于学科协同中心的未来发展,潘苏彦表示,学科协同中心的建设是开拓性的工作,是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创新管理探索新模式的试验田。儿科和消化学科协同发展中心作为“先行军”,在过去几年里,按照规划建设方案,树立了协同发展的观念和视野、明晰了工作机制和发展定位、逐步突破了行政壁垒,同时也全面锻炼了管理人才。希望未来,协同中心继续以需求为导向,以合作共赢为目的,深入挖掘学科创新点、聚焦学科交叉与融合、探索制定精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同步发展信息互联互通和医学数据库建设,以助力儿科学科取得更大的进步,并最终结出成果转化应用的硕果。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