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笔讲述一带一路故事
王 迪
《人民日报》( 2020年08月23日 第 07 版)
丝绸之路——向世界敞开之门(油画) 雷米·艾融(法国) 中国国家画院供图
不久前,《“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外艺术家们申报创作的近200件美术作品集中展出,展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多种类型。展览以跨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延续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展品中既有以中国画形式绘就的《自由之路——坦赞铁路》《巴格达之梦》等国际主题画作,又有以油画创作的《库车峡谷》《通往酒泉航天城的“通天路”》等中国风光;既有中国美术家描绘的多瑙河沿岸城市风景,又有外国艺术家眼中的丝绸之路。
本次展览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流连其中,观众时而感叹江山多娇,时而赞美异域风情;有时似听见驼铃声声,有时又仿佛走进历史场景。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写实作品带领观众徜徉丝绸之路,一件件富有想象力的展品让人们充分领略过往历史文化交融的魅力。无论是壮观恢弘的全景式描绘,还是细致入微的近焦特写,都主题鲜明,从不同角度挖掘和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展现出当代美术创作的蓬勃态势。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尊写意风格的人物雕塑,两人身着各自国家的传统服饰,似乎在交流着什么。这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作品《超越世空的对话——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雕塑》。作品中,达·芬奇与齐白石分立于一艘船的两端,齐白石手拄一根长长的节杖。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雕塑家在意大利威尼斯旅游时,想象两位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代表人物,在人类文明长河中一同泛舟的情景。长杖意喻丝绸之路,连接着东方和西方。
走在弧形长廊上,两幅生动的人物画引人注目。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阿拉伯姑娘坐在船上,望向远方。她将太阳眼镜架在头上,右手拿着手机。人物塑造既延续传统,又兼具时尚。画作下方标注着作品名称:《尼罗河奔向远方》。另一幅作品名为《牵骆驼的埃及少年》,烈日炎炎,身着白色长袍的埃及少年站在高大的骆驼旁,为生活忙碌着。这两幅油画作品是画家张祖英两次去埃及考察的艺术成果,此次展览展出了“埃及纪事”组画中的5幅,传递出画家对辉煌的古埃及文明与当代埃及社会现实的思考。
再往前,便走进一片蓝白相间的世界,4幅希腊风景组画映入眼帘,题为《地中海的明珠》,作者是画家沈行工。作品分别表现了雅典卫城遗迹、海岛集镇、港湾、民居等场景,组画不仅在题材内容上具有相关性,在绘制手法和艺术风格上也保持一致。画家在希腊写生时发现,无论从形态还是色彩的角度看,希腊的风景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很好的造型元素。在这组作品中,各种不同色泽倾向的蓝色、白色与不同层次的灰色交相辉映,编织出具有地中海情调的风景画。
千百年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从丝绸之路上走过,人们开放、友好、进取、坚韧的品格风貌,成为丝路题材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画家文国璋长期在帕米尔高原采风,专注于描绘塔吉克人的生活与文化。他参展的油画作品《塔吉克闺房里的新嫁娘》描绘了塔吉克民族的传统婚礼。画中,塔吉克新娘的闺蜜到闺房与新娘做伴,新娘的母亲和姑母为她梳妆打扮,这是新娘出嫁前与家人享受亲情的时刻。关注与探索塔吉克绘画题材,既是画家的热情所在,也是他艺术创新的不竭动力。
文明交流互鉴,贯穿“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始终。来自法国、意大利、德国、尼泊尔、日本、印度、乌克兰、约旦、美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国家的艺术家们参加了此次美术工程。法国画家雷米·艾融用《丝绸之路——向世界敞开之门》诠释他心中的丝路精神内涵;意大利画家路易吉·多尼用灿灿余晖和点点星光来表达《丝绸之路上的狂喜》;乌克兰画家米哈伊·顾依达将来自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国家的人与景同框而置,来说明《丝绸之路——无界》的主题……
“一带一路”沿线生动多彩的地域风貌、人文风情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沛的创作源泉。自2014年以来,中国国家画院多次组织中外艺术家们进行“一带一路”采风写生活动,采风路线包括沙漠、草原、南方、海上丝绸之路4条线路,海外写生足迹遍及“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跟随中外艺术家们的视角,欣赏“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别致风情,仿佛走进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饱览名山胜景。
走出美术馆,恰如结束一趟丝路之旅,一趟由古至今的穿梭之旅,一趟东西方诗情画意交融之旅。美术馆外,阳光洒在金黄色背景的展览海报上,犹如丝绸之路沿线的茫茫大漠中,声声驼铃萦绕耳边,诉说着“一带一路”上无尽的故事、无限的希望。
版式设计:蔡华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