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新农村】梁志友 ‖ 新乡村故事(纪实)(上)

作者:梁志友(四川省天全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08 17:12:33 浏览次数: 【字体:

新乡村故事(纪实)

(上)

梁志友(天全县)

1

在我的印象中,小满前后农活上坎。天全县仁义六城村早已收完油菜籽、割完小麦,栽完秧子;地里的玉米完工二草二肥;重楼种植园已经结籽的重楼也该薅完草,做完插杆护株的后期田管,被罩上黑色遮阳网后,与节令一起完成采收前的幸福酝酿。到夏至前后,乡村就些零敲碎打的农事。村里的合作社定会清闲下来,让人养精蓄锐,准备秋收。

趁此,我便电话邀李国芳进城一趟。因为他平素进城总是来去匆匆,似乎总有忙不完的事。还因了,在别人忙着时候邀请,不过是开“空头支票”还显得人虚情假意。

电话打过去,那头的他半天才接听,还气喘吁吁地说“干不赢!”里边夹着多人的杂声。

我复问他“又在忙啥子?”他直截了当“栽兰草!”而且语气还有那么点急迫,像是正处理什么事。不是我的电话,也许还不会马上接听。

感觉到他确实真忙,我不便细问便婉转挂了电话。心存疑虑又迂回给六城驻村徐书记发了个微信。很快,徐书记的微信告知了栽兰草的事。

原来,这是六城二组的众汇重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疫情过后新拓展的一个种植项目。他们在完成新发展的30多亩升麻、毛茹、天南星等中药材种植后,又与温江区的一个花木培育基地的老板合作,以参股形式从本组农户流转了30余亩林地,进行林下兰草新品培育,眼下正抢时间栽植本苗。为后续的再投资生态民俗村、发展农旅项目规划打基础。

兰草娇贵,喜荫湿又不能过潮。前期3千斤本苗栽植既不违农时,又怕夏阳的暴晒。合作社只好安排社员 打早工,地里有露又凉快时栽植,午间进行遮阳保湿管护,以保证兰草的成活率。我早上去电话,自然撞了他的“忙”点。

从正月十五开始复工进行重楼田管、接着又忙新建加工厂的试生产,再忙传统的“三抢”,现在又接茬栽兰草,看来“五月人倍忙”应该再添“六月无闲日”了。

而,这忙是有头绪有底气的忙,有工钱更有指望的忙,既令时间饱满,又让生活充实,村民们开心。所以,李国芳不假思索的回答,干脆里有不能赴约的无奈,但更多是自豪。难怪他电话里挤进去的嘻嘻哈哈声音。那是村民们劳动的愉悦。

“好事!”我看过徐书记的微信后,由衷的为他们赞许。还想起李国芳常说的一句话“人不怕穷就怕闲,,闲得没事又打牌掷色、惹事生非。”

2

六城村面积7.8平方公里,林地面积占3609亩,耕地831亩,有着发展生态种植项目的地利。而,土地又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但,要做好土地的“文章”,又是一门大学问。

村辖7个村民小组,301户,人口1026人。2014年贫困建档立卡户65户、204人,是全县贫困人口最多的村。脱贫攻坚之路任重道远。

其中,六城二组70余户就有16户45人建档立卡,排在了“第一”。土话说的“硬是穷到家了”。

全组是个地多田少,一直以来以种玉米、小麦、水稻,也养几头(只)猪禽,祖祖辈辈都沿袭农耕日子的山村 。但,山村林竹葱茏、空气清爽,民风淳朴,土地并不贫脊。还是个1935年红四方面军驻足天全时红军总医院的所在地,村民胡二莲家保存完好的老宅便是总医院的旧址。后山的木鱼岗埋着200多红军英魂,建有英烈纪念碑,是天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天全县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图片来自网络)

1983年,著名军旅作家魏巍曾亲身前往收集红军长征资料的佳话,让小山村开始引人注目,焕发出历史文化的光。但,一个有着红色底蕴的老区,建国后直到2014年,绝大多数村民仍埋头在当年分到的责任田里,农忙时回村耕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农闲时外出务工或者做些当地土特产的小买卖,过着波澜不惊、不咸不淡的日子。土地下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要勤劳,吃饭穿衣没有问题。但,农村的改革不仅仅为温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军旅作家魏巍(图片来自网络)

天全县的农村包村扶贫工作上世纪90年代就已全面实施,按照党中央惠民政策,地方党委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阳光举措,付出了一定努力:采取县级部门、单位、国有企业与贫困村结成一帮一对子,帮助乡村牵线搭桥找项目,发展多种经营和乡村产业,或者出人、出物、出钱以“输血”方式努力改变乡村的贫困。有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也因此在产业化进程中找到了目标,迈出到了希望的步子,甚至走出了困境。但,扶只是外力,立才是爆发力。所以,扶贫的逆行总与心里的预期差着海拔的落差。直到2014年,六城村还被列为省定贫困村。

3

2011年,经历人生磨砺后的二组村民李国芳,一颗“要让家乡野生重楼变成财富”的初心再次燃烧。他放弃了继续领着一些个村民外出包工挣“现果果”(现钱)的省心省事的机会,扎根桑梓再次试种重楼。

重楼是一种草本植物,野生一百多个品种,具有药用功效并录入《中华药典》的仅18个,而四川和云南产的华重楼最为珍贵。一般以根茎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能,应用十分广泛,是中药之魂宝。种籽和茎块皆能繁育,野生资源越渐稀缺,具有种植前景。为保护滥采乱挖,当地林业部门还整治过那些进山搭棚私自采挖野生重楼的外地客。

之前的1993年,李国芳已在自己的承包地进行过野化试种。因技术一窍不通,也没有样本借鉴,加上当时年轻,心气浮躁,困难的家庭又“等米下锅”,为生计最终半途而废。他还搞过微菜种植,收购土特产,加工山野菜,均不成气候。2002年又试种过一年还是“夭折”。只好悄悄收藏着不安份的心外出打工。

又一次给人生较劲,对于60后的他,无论年龄、精力和信念都是一种考验。虽说依然有村民背后发出“又瞎折腾”的质疑,甚至有旁观者私下打睹“种成功了手掌心煎鱼吃”的铁定断言,都没再让他打退堂鼓。或许是阅尽千帆、八面玲珑的人生沉淀,这次反而坚定了他“我就不信”的抗争决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气。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李国芳买来相关书本学习掌握重楼生长的环境和习性,培育的技术要领,并且跑县科技局和农业局等单位向行家请教,用自家最肥沃的地栽种。从此,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扑在种重楼。上苍不负勤奋人,当年秋后,采挖的重楼卖了5000多元,收获让他更有底气和信心,那年秋天,阳光灿烂,李国芳感觉到梦想触手可摸。

产业示范户李国芳在杨宗富重楼种植地里,介绍重楼种子(图片来源:雅安市人民政府网)

迈出第一步后,自己又掌握了一定的技术。2012年,他信心满满的扩大了种植面积,经过细心呵护,又迎来一个回馈的秋天。向好的重楼行情,又让他卖了个好价钱。初尝甜头的李国芳没有“吃独食”(俗话)。2013年,开始联络村里两家愿意种植重楼的农户,帮他们联系种子,并从种、管理到收、到销售,全程无私的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秋天,三户种植户一样得到正向汇报。

成功没有秘诀,而在“黄柏(最苦中药村)树、不苦不得来”,李国芳的成功和无私,开始让村民刮目相看。

李国芳(左)与当地村民李庆辉一同查看重楼长势(图片来源:雅安市人民政府网)

2014年,六城二组的重楼种植户增至8户,都是李国芳帮助种植的,多的种了2亩多面积,少的也有几分地,形成小规模片区。同样,李国芳全程技术跟踪。收获季节,有商家闻讯而来,家门口就有完成产品交易。破天荒的喜事让种植户心花怒放,眼见为实的观望户也开始眼羡心动。小山村长期以来纯粹种粮的旧规也开始被颠覆。

(未完待续)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梁志友(四川省天全县)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