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50):梵音阵阵(下)

作者:王怀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17 15:25:29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自5月26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推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王怀林先生的《打开康巴之门——横断山腹地人文地理》,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尾“写留言”处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梵音阵阵(下)

康区宗教的多种面容

康区不存在像西藏那样以一个宗教教派(格鲁派)独尊的情况,在新龙等相对偏远的地区,至今甚至一所黄教寺庙都没有。在这里,藏传佛教与苯教共存互容,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共存互容,并由此导致藏传佛教、苯教与外来的伊斯兰教、天主教、儒教以及民间原始宗教共存互容。这些在教义、教理、教法和信仰习惯等方面互有差异、甚至相互抵触的宗教和教派能在此共存,互相宽容,在我国各个藏区中虽不是仅见,但其兼容程度之高则是唯一的。

除了格鲁、宁玛、噶举、萨迦等教派外,这里还有西藏所没有的觉囊派等教派存在。自从清初格鲁派的五世达赖将觉囊派的教义“他空见”定为“外道邪见”加以禁止后,该派在西藏完全消退,在其他藏区也大都湮灭,只有在康区仍保留着固有的宗教影响。至于在西藏几近绝迹的苯教寺庙,在康区更是香火鼎盛,为数不少,这种宗教信仰上的兼容态度,使其宗教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在德格土司的五大家庙中既有花教(萨迦)也有红教(宁玛)白教(噶举)寺院,加上土司境内的黄教(格鲁)更沙寺,苯教丁青寺(康区苯教最高学府),形成了包容各个教派的宗教兼容互补格局,同样在明正土司的五大家庙中,也包括有红教、黄教、白教、花教等各教派。

在今天的甘孜藏区,藏传佛教的各派更呈交错林立之势。

1132年,宁玛派就在今甘孜白玉修建了噶拖寺,此寺可谓康区出现的最早佛教寺院之一,盛时占地达一平方公里。1272年,该派又在康定跑马山麓修建了金刚寺,后作为明正土司的家庙。元时,由于受萨迦派打压,未有大的发展。直到1684年,五世达赖命其弟子、宁玛派高僧白玛仁增在德格土司支持下,建成竹庆寺,影响渐大,不丹国不仅派人来学经,而且礼聘该寺大喇嘛担任国师,成为康区宁玛派三大主寺之一。由于其势力强大,至今白玉、新龙等地尚无格鲁派寺庙。

噶拖寺(图片来自网络)

元朝时期,在皇帝扶持下,萨迦派盛极一时。八思巴曾在今甘孜县打金滩亲自主持建寺,塑忽必烈之护法神“定棍保”,因系国库拨款所建,被当地人称为“汉人寺”。1250年,在八思巴倡导下,又在今康定高日山麓建高日寺,明永乐8年,因寺主进宫念经治病有功,明成祖赐《甘珠尔》108函和其他礼物,影响遂广,成为萨迦派在东部的重要据点。

1147年,自都松钦巴在昌都建立噶玛寺之后,其门徒在甘孜就有广泛活动,建立了康定的姆则寺、则乌多顶寺等。明朝永乐年间,信奉噶举派的德格土司之弟白玛仲乃受封为国师,势力大增。清初时,受到格鲁派打击,直到1725年,德格第42代土司主持建立八邦寺后,势力恢复。八邦寺建筑精美,金顶辉煌,十里可见,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成为继楚布寺、噶玛寺之后的该派圣地。

八邦寺(图片来自网络)

格鲁派传入甘孜的标志,是理塘寺(藏语为长青春科耳)的建立。理塘寺为1580年占领此地的丽江木氏土司邀请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所建。在建该寺的同时,索南嘉措派其弟子松赞嘉措到木里传教,历时9年,在瓦尔寨建成第一座寺院,后又陆续建成木里三大寺,这对木里至今仍然为藏族聚居区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初,五世达赖派遣霍尔曲杰来康建13寺,先后建成霍尔十三寺,第一寺为更沙寺,为其它寺的发源母寺,其它十二寺的有关印章证件仍然保存在该寺。最后一寺为桑珠寺,意为“如愿以偿完成建寺任务”。  

理塘寺(图片来自网络)

康巴敦煌

甘孜藏区的宗教多元发展及其成就,以石渠为例,石渠也是一个宗教氛围很浓的地方,尤其是牧区藏民信教程度更深。全县有黄教、白教、红教、花教寺庙46座,其中又以色须寺规模最大,也最为知名。该寺供有藏区第二大铜塑镀金强巴佛(仅次于西藏扎什伦布寺的强巴佛),而且是康区唯一有资格授予“格西”(相当于佛学博士)学位的黄教寺庙。“色须”意即“戴黄帽子的部落后裔”,据说“石渠”这个名称也是由此读音演变而来。

色须寺(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石渠也有跟其他藏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西藏等地随处可见的嘛呢堆,在这儿就被垒成了嘛呢墙,而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就是蔚为大观的巴格嘛呢墙和松格嘛呢石经城。在当地人眼里,这两个地方就像布达拉宫和冈仁波齐一样,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地。

巴格嘛呢墙距县城约60公里,途中要经过色须寺、雅砻江第一湾等景点。跨过雅砻江远远地就看见巴格嘛呢仿佛是草原上筑起的一道长堤,走近看又像是一座绵延起伏的古城墙。墙身最高处有3米左右,厚2至3米,长度大约是1.6公里,堪称目前藏区最长的嘛呢墙。整个墙体全部用嘛呢石片垒砌而成,中间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几座佛塔相连,从头至尾的墙头上都挂满了经幡,石头上除刻有六字箴言外,还有《甘珠尔》《丹珠尔》等大部分佛教经文。更有意思的是,墙的两面还留有大大小小的许多“窗口”,每个“窗口”里都摆放着一个或几个石刻彩绘的画像和佛像。从巴格活佛一世在此放下第一块嘛呢石算起,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了。

巴格嘛呢墙(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说巴格嘛呢墙让人感到了一种信仰的力量,那么当我们仰望松格嘛呢城时,感到的却是心灵的震撼。它的外观像一座城堡,又有点像一座寺庙,高约10米,长有百米见方,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石头城。城墙上同样有一排排摆放着诸神像的“窗口”,正面有一道“城门”可以进出,进去后里面也是一层层一圈圈的嘛呢墙,中间有狭窄的通道,弯来拐去好似进入了一座迷宫。由于石头垒得太高,地面已不堪重负而下沉,形成了一片洼地,据当地老乡说,它地面上的部分有多高,陷入地底下的就有多高,正因为如此,即使人们仍在不断地往上放石头,可嘛呢城并不见明显的增高,而且由于四周的地基都已经向内倾斜,城墙便不可能再加宽而只能加高。

石渠巴格玛呢墙,长2000米(图片来自网络)

有人将其称为“信仰长城”,但仔细察看经墙的内容,中间许多石刻虽然是佛教经文,但仍有许多格萨尔、民间传说中的神怪等民间绘画和雕刻,内容庞杂,形式多样,仔细研究,应是诸种文化因素荟萃的“石刻艺术之城”和文化的“康巴敦煌”。

石渠巴格嘛尼墙中的格萨尔石刻(作者供图)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

王怀林‖打开康巴之门(41):深藏不露雅砻江│秘境九龙(下)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2):大道风景│川藏大道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3):大道风景│民居风景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4):大道风景│道孚民居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5):格萨尔文化走廊│无处不在的格萨尔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6):格萨尔文化走廊│冷兵器英雄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7):格萨尔文化走廊│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花朵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8):德格——康巴文化发祥地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9):梵音阵阵(上)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怀林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