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8):德格——康巴文化发祥地
编者按 自5月26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推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王怀林先生的《打开康巴之门——横断山腹地人文地理》,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尾“写留言”处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德格——康巴文化发祥地
四德十格
沿317国道一直往北,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雀儿山,沿河而下,就到鼎鼎大名的德格了。
川藏线天险雀儿山(作者供图)
公元7世纪末,藏王松赞干布的名臣噶尔东赞的后代避难到康区后,就生活在金沙江边的白玉一带,并建立了早期邦国――萨玛王朝(至今在白玉尚有遗迹)。当元朝帝师八思巴经过此地时,其30代传人索郎仁青为八思巴作膳食堪布,因精心伺奉受到宠幸而获得“四德十格”之大夫称号。“四德十格”,即“法、财、欲、果”圆满的四个条件和‘草、土、水、石、木”各占二格共十格(即远近草木美,田宅土质美,饮灌水性美,砌磨石质美,屋薪木材美),“德格”即由此得名,并演化为其统辖地之地名。
德格县玉龙拉措(图片来自网络)
德格土司势力最盛时曾先后统领今四川之德格、石渠、白玉以及西藏江达、邓柯(已撤)、青海玉树等地,辖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自封为国,称德格王,由于地域广大,实力雄厚,有“天德格,地德格”之称。十七世纪初,德格土司被蒙古王固始汗封赐为“德格僧王”,正式成为政教首领。
德格,与西藏拉萨、甘肃夏河齐名,跻身于藏区三大古文化中心之列,这是一片文化底蕴深厚、充满神秘与传奇的高原圣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着珍藏典籍丰富而闻名世界的德格印经院;藏族史诗英雄格萨尔王的众多活动遗迹及格萨尔王的诞生地阿须草原;代表南派藏医药发祥地瑰宝的德格藏医院;五大教派并存的藏传佛教。
阿须草原(图片来源:甘孜旅游)
德格不仅建城较早,地处康区的中心和川藏古道的要冲,加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生产气候条件兼具农区和牧区的特点,因而成为古文化集中地,并将其创造的独有文化扩散四方。由于其文化的积聚、示范和扩散作用,德格遂成为康巴文化的发祥地。
德格的康巴汉子(作者供图)
土司兴衰
德格的兴衰与土司的荣辱密不可分。
作为格萨尔直系后裔的林葱土司历史悠久,相传早在公元6世纪时便已产生,至民主改革时已传至第89代。格萨尔据说是林葱家族第45代或第46代祖先。他建立了强大的岭国,开创了林葱土司最辉煌的时期,一度成为康区政治、军事力量最强大的政权。林葱土司属地主要在德格、石渠、白玉等地,控制着昌都地区和青海省玉树、黄河源一带。林葱家族是在元代正式受诏朝廷成为土司的,当时的德格土司曾长期附属于他。
明末清初,随着德格土司势力的增强,林葱土司势力逐渐削弱。关于德格土司如何取代林葱土司的经过,当地有一段颇为有趣的传说。处于上升时期的德格土司先祖,早在50多代前就在白玉建立了萨玛王朝,后移居德格后,仍然卧薪尝胆,虎视眈眈地觊觎着有着广大领地的林葱土司。在一次两家联姻时,德格土司索取到“一犁之地”的陪嫁,不想聪明的德格土司竟然犁不离土,将“陪嫁”土地从雀儿山一直“犁”到了山西的老家!并逐渐拥有了号称“天德格,地德格”的庞大势力。
强大的林葱土司的衰落有人类学的依据。一个强大的人类群体,如果在通婚范围和文化上走向封闭,最终一定是体质和文化的衰落,比如清朝皇帝和嘉绒土司,由于近亲结婚,加之自大和保守,在末期不仅遗传基因退化(清末多位皇帝和嘉绒土司无子),文化上也日渐没落,即使贵为格萨尔王后裔的林葱土司,也未逃脱这一悲剧的命运!
林葱、德格土司均大力扶持宗教,并且不分教派,所辖区域内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及苯波五教并存,大小寺院200余座,僧尼三万有余。康区名寺更庆寺、八蚌寺、白玉寺、竹庆寺、协庆寺等均是在土司的大力扶持下建立的,萨钦哲仁波切、蒋贡康楚仁波切、秋吉林巴仁波切等名僧也活跃此间。除宗教外,土司还十分重视文化的扶持与传播,其印经、医学、历算、手工艺及民间歌舞艺术等,在当时的藏区非常发达,影响范围极广。
德格更庆寺(图片来自网络)
享有“藏区璀璨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盛名的德格印经院始建于公元1729年,由德格家族世袭第44代、土司第12代、法王第6代的曲加·登巴泽仁创建,继后两代土司续建和不断整修,其主体建筑占地面积5896平方米,附属建筑面积2184平方米。1998年底,全院共收藏印版达275000多块、大小画版3500余幅、各类典籍400多部1350余册。其内容可分为佛学经典、佛学哲理等12大类型。藏版内容约占藏传佛教典籍和藏民族文化的70%以上,总字数达2.8亿之巨!
德格印经院(德格县人民政府网)
院内收藏和刻制的印版内容全部保持了原文的真实性。如该院的大藏经百科全书《甘珠尔》《丹珠尔》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大藏经对勘局视为唯一的标准本。院内有着至今在印度已失传了的乌尔都文;最奇特的藏品是300多块古藏族乐谱经版,看起来样子很像五线谱,目前还无人能解读,专家说这些印版应该不是印经院雕刻的,而是印经院收集来的,具体雕刻年代不明。
德格印经院的经版库(图片来自网络)
在全藏区土司中,德格土司作为康区四大土司之一,其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体制较完整,统治力量较强;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在康区的祖寺均在德格土司管辖内,他们的所属分寺几乎遍及整个康巴以及青海、西藏、云南部分藏区,这里的民族文化与佛教文化早已融合在一起,成为独具特色的德格文化。
文化宝库
从德格印经院的建立和发展,对藏传佛教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语言文字方面的杰出作用,在藏族文学中所处的位置,藏传绘画中对噶派绘画的创新所作出的卓越成就,在科技和工艺方面的显著成绩等可以看出,德格不仅是康巴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康巴文化的传播中心和发祥地。
德格印经院的经版(图片来自网络)
对康巴文化的特征,笔者有如下概括,其中与德格都有割不断的传承关系。
一是强悍进取的英雄主义和达观豪放的浪漫主义精神。作为格萨尔出生地的德格,由此发端的格萨尔文化,就是这种勇敢、豪爽、乐观、坚韧的精神的集大成者,并由此传播到广大的地区。
二是神秘内省和坚韧执着的宗教传统。德格的宗教传统形成早于康区,而且宗教氛围至今仍然十分浓厚。藏王松赞干布所建的第一批佛教寺庙,就有属古德格的朗唐度母庙(今石渠县洛须镇度母庙)。从元代八思巴萨迦派、嘎玛噶举派的传入,到以后下路弘传,及在林葱、德格两系土司的扶持下形成几大教派系统和向周边扩散,德格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藏学家李安宅1947年对德格进行的人口抽样研究中,僧侣所占比例极高。德格地区共有人口11172人,僧侣占到33.25%,占男性比例50%以上(同样是佛教占支配地位的泰国,出家为僧者只占男性总数的1—2%)。僧多寺众对人口和经济发展有制约作用,但辩证地看,它对藏民族的形成、丰富独特文化的创造传承及人与特殊地理环境的适应等方面,仍然是功不可没的。如在文化产品中的创造(如德格印经院、各种风格、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文化因素的积淀和传承(僧侣像中原的士人一样成了文化的传承者),民族性格的形成(坚韧执着、多元开放、达观洒脱)等。
德格印经院(图片来源:四川旅游)
三是开放与内涵丰富的多元文化形态。
印经院创建时期是德格土司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管辖有5县,土司本身的影响在全藏区中名震遐迩;院内收藏和刻制了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的共性和个性的经典著作、传记、历史等,不存在排斥任何一派的情况。
公元8世纪,藏王朗达玛灭佛,一些卫藏僧人逃到德格一带,在德格土司的保护下,使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成型,后又传入西藏,成为“下路弘传”的大本营。活佛转世制度的开山始祖,嘎玛噶举派的嘎玛拔希就是从德格走出传教的。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相濡以沫,形成同促并举的宗教格局,成为德格佛学文化的代表和典范。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祖寺及佛学院均在德格,其中:噶举派八邦寺始建于公元1179年;萨迦派更庆寺始建于公元1448年;宁玛派竹庆寺始建于公元1685年;格鲁派更萨寺始建于公元1654年;苯波派丁青寺始建于公元1618年。
康巴的布达拉宫—德格八邦寺(作者供图)
康区宗教上的这一兼容并存现象,一方面是缘于康区部落分立、民族众多、地理环境特殊等原因,使其在宗教信仰上比较复杂。另一方面,社会政治环境与西藏的差异,也促成康区宗教上的多元。例如,当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派昂翁彭措来康发展黄教时,他首先在德格土司境内建一更沙寺。由于黄教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其向康区扩张,势必影响到土司的权益。故本来出身于萨迦派的德格土司,采取扶持竹庆、噶拖、白玉、八邦、丁青寺(苯教)等其他教派寺院的方式,形成一股抗衡西藏黄教势力的合力。致使更沙寺始终形不成大寺,黄教在德格土司境一直势力甚微。可见宗教上的兼容,不仅形成康区宗教的多元面貌,也起到了巩固土司制度,抵制政教合一的作用。
宗教文化上由德格发端的几大教派并存,及由此形成包容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以及汉族的道教、汉传佛教等多元并包的精神。
四是因茶马古道形成的康巴人的商业传统和商业精神。德格及其境内的玛尼干戈,自古就是茶马古道的枢纽,在保证商道畅通和弘扬商业精神上历有建树。
玛尼干戈美景(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德格在文化交流中,对其他文化通过吸收整合,屡有创新,并影响到周边地区。例如:在艺术方面。源于德格的噶日画派在技法、色彩等方面大量吸收了汉地国画的技巧,将其巧妙地融人固有的宗教画画法之中,开创一种新的画风,创立一个新的藏画流派。
德格竹庆寺创造的德格藏戏,也是在大力吸收汉地戏曲艺术的基础上将原有的藏戏加以改造,加人内地乐器和程式,使其成为独具风韵的一种地方藏戏,并影响整个康区。
德格竹庆寺(小竹子 摄,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在科技医药方面,德格印经院保存着大量历代康区学者所撰的医药著作,八邦寺、甘孜寺制作的藏药疗效显著,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南派藏医”更多地吸取了内地中医药的成果,使其与藏族传统医药学和藏地特殊的气候条件、人们不同的体质相结合、相适应,从而创造出独有的藏医药文化。从此地走出的八邦司徒·却吉迥乃曾以卓越医术救治了拉萨成千上万的天花患者。
语言上,以德格话为基础的语言成为康方言的通用语言更是众所皆知的了。
建筑上,德格老城至今保存完好的的“崩科”式建筑成为康北建筑的典型代表,并扩展至道孚等地区;萨迦派寺庙建筑对甘孜县等地的民居建筑风格有深入影响。
崩科式建筑(作者供图)
遐迩闻名的康巴汉子服饰,以德格一带男装最为典型。他们的服饰品主要有象牙发箍,金银镶边的红珊瑚大耳环,珊瑚、玛瑙、琥珀等珠宝项链,用金、银、铜精制的佛盒“嘎乌”、大镰盒等,腰际横插或斜佩长藏刀、短吊刀,手指上戴有金银并镶嵌有珊瑚等珠宝的戒指。藏袍的外套用绸缎、布、毛织氇氇品等制成,以水獭、虎、豹等皮镶边,脚蹬藏皮靴或红黑相间的毛质氇氇尼靴,头扎一根又黑又亮的长发辫,夹以红、黑、蓝等大股丝、绒线,盘头而绕,尾端呈散状,垂落于头侧,显得扬扬洒洒,威武剽悍;着帽的或戴金毡帽,或戴狐皮帽,愈显雄姿英发,滞洒自如。着装上康巴汉子一般将藏袍下摆提升至膝盖以上,脱两袖扎于腰际,腰间除火镰等佩物外,一把横撇的长刀十分耀眼,加上头上飘洒的“英雄结”,倍显剽悍,粗犷英武。
康巴汉子及头上的英雄结(作者供图)
康巴女装,也以德格一带为典型:其显著标志是前额顶佩戴由银和青铜铸造并镀以金,中间镶嵌红珊瑚的“梅朵”头饰,即花朵纹样装饰。相传此佩饰为格萨尔王妃珠牡所佩戴。头发编成若干粗细不同的小辫,上面饰以松耳石和珊瑚;鬓角两边的头发上穿有松耳石或猫眼珠,辫子末端也穿以两股松耳石或银饰,藏袍和男子大体相似,显得华贵大方,婀娜多姿。
康巴姑娘及额上的“梅朵”(作者供图)
德格服饰代表了半农半牧区的康北型,由于历史上德格土司的辖地和势力影响较广,故而这类服饰也使之流传于整个康区,尤以男子的“英雄结”和女子的“梅朵”头饰成为其典型标志。
德格服饰(图片来源:中国网)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
王怀林‖打开康巴之门(41):深藏不露雅砻江│秘境九龙(下)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2):大道风景│川藏大道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3):大道风景│民居风景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4):大道风景│道孚民居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5):格萨尔文化走廊│无处不在的格萨尔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6):格萨尔文化走廊│冷兵器英雄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7):格萨尔文化走廊│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花朵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怀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