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为大凉山助梦

作者:张见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8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0-06-28 17:12:05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张见《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8日 11版)

助梦(工笔重彩) 张见、李朋帮、刘瑶、李玉旺、李丹、管海龙

《助梦》创作现场图(从左到右:李朋帮、刘瑶、张见、李玉旺、李丹、管海龙)2019年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助梦》创作现场

创作手稿一

创作手稿二

草莓大丰收草图

【扶贫艺话】  

2017年7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接到参加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的任务通知。建院不久的工笔画院当时只有四位在编专业创作人员,接到任务后,老中青三代画家都倍感荣幸,在时任院长何家英先生的带领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初稿创作中。最初的方案中,我院选定以“民族团结”及“抗洪抢险”为主题的四幅作品开展创作。经过几轮的专家论证,我们认为三幅同样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作品在风格上、人物形象塑造等都有同质化的倾向。作为国家专业创作人员,全方位描绘新中国70年的伟大成就是我们的使命所在,基于此,2018年初我们将其中一个选题改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命名以《助梦》,并由我主持这项工作。

记录村民脸上幸福的微笑

经过大量的查阅资料,走访专家,我们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选题范围内寻找典型事迹,并最终选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地区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为创作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迎来了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以工笔画的方式,细腻描绘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包括大凉山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伟大成就符合我们工笔画家的绘画表现能力之所长。

2018年5月至10月期间,创作组成员沿着总书记走访的路线三次深入大凉山,重点考察了三河村和火普村。参观了当地的新型种植业,大棚里有新鲜的草莓,羊肚菌。从原来单一的本地种植业到现在新品种的引进,给当地的种植业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科技引入农村,科学种田,真的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很可观的收入,我们真实感受到了脱贫攻坚战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记录下了洋溢在他们脸上那瞬间却又永恒的微笑。

我们参与了在当地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的会议,会上火普村村支书对当地的草莓种植脱贫示范户进行表彰。在走访当地多户村民家时,特别是受到表彰的农户,他们很开心地和我们聊起了现在的生活。当他们把表彰的奖牌举在胸前的时候总是笑得很灿烂。让我们真真实实感受到了脱贫攻坚战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幸福。

在创作的不同阶段三次扎根火普村、三河村体验生活时,我们和当地的村民同吃同住。写生过程中,我们做到不扰民,按照当地的生活习惯,采用蹲点创作和写生采风的方式采集素材。当地民风豪爽淳朴,黝黑的肤色,几何构造的服饰展现出了当地人彪悍敦厚的性格,凉山彝族服饰“黑红黄”的色彩,追求一种纯朴而又强烈,鲜明而又庄重,简洁而又大方的理念,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些元素让我们在创作中找到了人物造型与内在性格以及情感相互关联的有效纽带。为了寻找典型形象,我们深入村民,当地人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大家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写生,常常画到深夜。在写生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有的画家在写生的过程中被狗撵了几里地,躲闪不及被咬"因公负伤",以至于他现在还心有余悸。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困难有惊险,但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

在画稿修改过程中,各种不同意见汇聚在一起。无数次的开会讨论中有争执、分歧,甚至意见不统一而影响到工作进度。但是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用最大的力量最真挚的描绘来完成这张作品,最终总能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协作进程中形成了两张草图入围。第一张描绘的是草莓大丰收的场景;第二张是村支书和众村民在车站喜迎受到脱贫示范户表彰的村民代表。第一张草图虽然生动,但是人物组织略显散乱,同时也考虑背景大棚的造型处理起来是否美观;第二张草图主题人物处于黄金分割处,人物组织松紧有度。最终我们选出了第二张草图作为最终方案。

契合新时代的艺术语言

创作中最难处理的还是写实作品里的绘画性问题,写实性绘画特别容易陷入刻板、僵死、摆拍等状态。这幅作品题材是现实的,内容是具象的,在画面构成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怎样能够跳出这种局限性,摆脱像照相机模式的照搬照抄,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去追求作品的绘画性,这是个难点。对现实性素材的主观化处理,从画面的疏密组织上、人物形象上、画面色彩上都需要进行主观性的处理。

这幅创作的主人公和村民形象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抓住其特点适度夸张。为了强调脱贫攻坚战经典性、纪念性,我们将人物造型放到真人大小,画幅最终定为2米8高,5米5宽,这已是工笔画的超大尺幅。主人翁手捧表彰牌,身戴大红花,厚而有力的双手,黑黝质朴的面庞,面带微笑,一位典型的彝族老农形象。旁边围绕着主人翁的群众和村支书也是根据当地真实存在的人物和场景而设定的。群众的疏密组织、高低错落,也是精心设计过的。在大型创作中更应该注意画面的疏密和连贯性,把琐碎的体块统一在大面积的形体中,统一却又不失细节是这幅创作一直都在把控的。作为一幅大型的工笔画创作,在线与形的框架下,怎么样突破色与形、色与体面的关系,追求薄中见厚、浑然厚重的画面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绘制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尝试、推敲,充分发挥了中国画材质上的特殊性,把水色和矿物色的使用相结合,突破原有工笔画的赋色方式,浓厚丰富,可与油画媲美,同时强调中国画的东方韵味和气息。这幅创作拓展了工笔画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外延,有效助推了工笔画的观念、技巧的推进和创新,使之更与时代创新的潮流相适应,形成一个契合新时代的艺术表达语言。

本次创作我带领的是相对年轻的团队,六位创作成员来自全国各地,除了北京语言大学的齐鸣教授,李朋帮、李玉旺、李丹、管海龙都是工笔画院首届高研班的优秀学员,他们有的是职业画家,有的是美术学院教师,有的是正在考博的研究生。但大多数人是第一次参与主题性创作,这两年来主动克服家庭、工作的各种不便,倾心投入到这幅主题性创作中。通过此次创作工程的积累和锻炼,每位参与的画家内心深处和绘画上都有很大的收获和提升,李朋帮、李丹、管海龙等创作组成员作品全部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其中李玉旺还荣获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金奖。

《助梦》创作两年时间很快也很漫长,其中的艰辛和困难现在回想起来,是快乐和充实的。我们终于顺利完成了这张历史性题材的主题创作,作品在展览过程中也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好评。最终的呈现效果基本上实现了我们最初的构想,画面表现了新时代扶贫春风下,彝族同胞们意气风发奔向美好生活的现实诗篇。

    (作者:张见,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