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31):五彩康定│多元文化汇康定
木雅——牦牛国故地论古今
牦牛古国出贡嘎
出康定翻过海拔4200多米的折多山,就到了甘孜的“关外”,进入颇具特色的木雅地区。
从康定到“关外”必经的折多山垭口(作者 供图)
在折多山以西,雅砻江以东,道孚、丹巴以南,九龙以北的这一片地区,汉文史籍称“牦牛国”,藏语称“木雅”,即藏文史籍称作“多康六岗”之一的“木雅热岗”地区。有专家说,“木雅”按木雅语就是一山(贡嘎山)下的居民之意;也有人认为,“木雅”来源于羌语。据已故藏学专家谢国安先生考释,其本义为表示不疾不徐,地面虽有高有低,但起伏不大的意思。这一解释与木雅地区的地貌大体相符。
木雅为汉旄牛国地。据法国学者古纯仁考证:“公元前100年,旄牛国脱离沈黎郡,别名木雅,汉乃废郡,为旄牛县”。这也证明,旄牛国即木雅部族,而旄牛县之名为“旄牛”,亦是因其所“主之外夷”,主要是“旄牛国”这一族群。
木雅故地的残留( 作者 供图)
今天的木雅人在民族识别时划归藏族,但由于至今保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加之历史上这一地区和内地、西藏都有广泛联系,在康区影响深远,其族源问题至今争论激烈,其旅游和文化资源也极具开发前景,因此是一个人类学族群文化研究的极好标本和文化旅游的重点地区。
历史上,木雅曾包括以贡嘎山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在近世,人们通常把木雅划为四个部分,即上、下木雅及上、下牛厂:
上木雅,指折多山以西,塔公寺以南,雅江以东的立曲河上游地方,为农区或半农半牧区,包括瓦泽、白桑等11个自然村。
下木雅,指上木雅以南的立曲河下游,九龙以北地区,包括色巫绒、本居城子等8个自然村,所在多为狭窄的河谷地方。
上牛厂,包有原乾宁县八美一带河谷草原。
下牛厂,包括塔公及其附近一带牧区。
今天虽然只有下木雅尚普遍使用木雅语,其余多已使用康巴语,但其建筑、习俗等尚大体一致。
木雅金塔(游建忠 摄,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汉文史籍称木雅部落为“牦牛”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人认为“木雅”与“牦牛”两音相近,“木雅”与“牦牛”都是(Mi-nak)的译音别写。二是因牦牛这一特产,是木雅与蜀、邛等部进行交易的主要商品,由音附义,故内地人称之为牦牛部或牦牛国(旄、牦通)。秦汉时,“筰”(笮)诸部至汉源易市,大都由木雅牧区逾雅加埂,至磨西,再逾磨冈岭,渡大渡河,至沈村。因沈村地当邛、筰、蜀三道之冲,一时成为热闹的贸易中心,被称为“筰都”。大渡河两岸多为山坡、峡谷,缺少广阔的牧场,只有木雅地区才是唯一的大牧区,筰地的特产,《汉书》载为“筰马、牦牛”等物。但牦牛是耐寒不耐热的牲畜,暖湿之河谷不宜其生长,在筰部地域内最适合牧羊牦牛的地方当在木雅,故知筰部特产牦牛,主要是来自木雅的。
前文已述,笮人可能就位于康定六巴乡传说为木雅王的家庙遗址是属于牦牛部,只不过内地人见其溜索过江而给予的命名。因此,把木雅部落称为“旄牛”,不仅是译音之别,更由该部落的特点而得名。
位于康定六巴乡传说为木雅王的家庙遗址(作者 供图)
关于木雅的族源,有西夏流散后裔说、党项羌说、土著说和混合说几种。
关于西夏说。木雅部落之酋长“原居于下木雅乡之索窝龙村内”,当地人称其为木雅王。过去有一说,认为木雅部落是西夏王来国时逃来的一支,其依据是当地人称木雅王为“西吴甲拉布”,“甲拉布”是藏语“王”的意思,因而“西吴甲拉布”即是“西吴王”。古语吴、虎同音,下、夏同音,下字古音读如虎,因此,“虎”即“吴”,即“夏”,“西吴王”就成了“西夏王”。这种用汉文的音义而代替古藏语的音义是不妥的。因藏语“西吴甲拉布”中的“西吴”,是指的该村的地名叫西吴绒,藏语西吴直译为小孩之义,根本不是“西夏”的意思。“西吴王”一称的由来是因木雅王居于西吴绒村,故以地名称之。至于康定人称明正土司为“嘉拉甲波”,甲波即王(甲拉布即甲波译音之别写),“嘉拉”则是明正土司家族名(又叫“房名”),它本是苯教一神的名字。藏族取名多有以神名为名的,明正家以它为房名,也可证明其祖先是木雅的牧业部落。因康定县的几个黑教寺庙全在木雅地区,而康定群众因此称他家族为“嘉拉家”,称土司为“嘉拉王”。
唐代,康区曾为吐蕃征服,原驻的部落沦为吐蕃的附属。吐蕃称这部分人为“弥药”,义为“臣服者”。后来把党项羌所建的西夏国也称为“弥药”,这是由部族而引伸的称呼。木雅亦是吐蕃属地,故亦被称为“弥药”。因弥药与木雅两音相近,故有的研究者认为,木雅即是弥药这一称呼所演化而来。但如前述所知,“木雅”一称是在汉代就已有了的,而“弥药”晚于唐代,前者不可能是后者的转音,因此木雅为西夏后裔说不可信。
力邱河谷的木雅民居(作者 供图)
关于木雅为党项说。《唐书》载,党项著名的有八大部,其中拓跋氏即后来在银川建立西夏政权者。另有一细封氏部落,有学者认为,其故址在甘肃拉卜楞的细华,但缺乏证据。任新建先生认为,这个细封氏,很可能就是《附国传》中的“昔卫”,也就是木雅地区的“西吴。”因为古汉文文献中的少数民族姓氏都为记音,故书写中常出现异文同音之字。且因汉语四声的变化,方言的不同等原因之故,而愈来愈偏离原音。如“木雅”,原音为“弭雅”。书于文字即有“弭药”“母纳”“木纳”“缅药”“迷娘”“明雅”等各异字。木雅之“西吴”为一地名,全名为“西吴绒”(西吴河谷)。此地现今看来似为一特别偏僻的小村,但古代这里是连通康区东部与党项诸部的交通枢纽。党项既分布于康区大部地区,木雅也当然是其原居地之一。
党项发源地的传说,在一首诗中有“黔首石城漠水畔,红脸祖坟白河上,高弥药国在彼方”。黔首、红脸,泛指党项人,他们脸面黝黑,爱用红颜色涂脸(与东女国的赭面之俗似有渊源关系)。祖先的坟墓埋在白河上,说明党项祖先活在白河一带。白河,即白龙江,又有羌水之名,源出西倾山东麓,山的西面即是黄河流域。白龙江上游,其他现在叫迭部,自古以来就是羌人、氐人聚居的地方。石城即碉堡、石头砌的城,在今嘉绒和木雅地区可以见到。据专家考证,一些党项羌的著名部落的遗址,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之地,在深山溪古之中,交通闭塞,宛如世外桃源。党项的祖先就是在这样一个十分封闭的大自然环境中,度过了它的童年。
力邱河畔的木雅古碉(作者 供图)
党项人还有一种特殊的葬俗。当青年男女相爱到感情极深的时候,他们不是举行婚礼,而是奇怪的跑到山上一起自杀,认为这才是“男女之乐”。家里人也不悲伤,把他们的尸体找到后,用彩缯包好,外层再以毡裹扎,椎牛设祭。用草密加缠束,然后择峻岭,立木架高数丈,称为女栅,迁尸体在上面,传为飞身上天。男女双方家族在上面击鼓饮酒,尽日而散。这有点类似吐蕃的天葬,但最后尸体如何处理,文献上缺乏记载。男女殉情习俗今天在纳西人中还有保存,后者是否为羌人火葬习俗的变异,尚不可知。
由于吐蕃东进,党项以拓跋部为主的部落在吐蕃压力下于公元8世纪初(开元年间713—741年)部分北迁,被唐朝安置在庆州(今甘肃庆阳),以后又迁到银州(今陕西榆林)以北,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以东地区。到北宋初年,党项拓跋部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于1032年建立起占有陕北、河套、宁夏地区的西夏王朝,到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立国近两百年。在西羌各部落中,党项是未被吐蕃统一、建立过较强大的地方政权并创制过自己的文字的一支。
木雅圣地景区(图片来自网络)
由此,部分木雅人北迁,并成为建立西夏国的基本力量当有可能。
关于土著说。吐蕃以前康区的高山峡谷地带为土著的夷人(藏文史籍称穆人),他们和青藏高原有着久远的交往和联系,吐蕃之前就有穆恰部落的联姻,联系到藏文史籍记载松赞干布的五个王妃中有木雅王妃,赞普王室即与木雅部就有通婚关系(《智者喜宴》还说松赞干布的如容妃即是木雅妃),有可能穆部落的中心就在今天的木雅地区,因此,木雅(木雅之“木”音是否同于“穆”呢?)应该是当地的土著族群。
木雅圣地景区(图片来自网络)
总之,木雅地区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人居处,汉为牦牛种落,隋唐为党项人居地,吐蕃时被吐蕃王朝役属,吐蕃崩溃后,复为众多部落群,元初封西吴绒酋长为土司,渐统辖木雅地区,后为“明正土司”,并迁居打箭炉。木雅人自古即生息于此区,而木雅除吐蕃占领外,未经大的战争影响。这里起伏不大的地势,辽阔的草原、茂密的原始森林,以及暖湿的河谷连成一片,是古代牧、猎、农兼利的理想地区;按照人类“安土重迁”的习性,党项人自居处此地后,是不会突然消失的。在吐蕃侵逼下(当时吐蕃势力已达松潘到西昌一线,自然也包括木雅地区),一些靠近川、甘、青边境的党项部内徙,但更多的则被吐蕃“役属”,木雅被役属的党项人,以后又由于相近的习俗、共同的宗教,使他们渐渐融合入了藏族,只不过在内部尚保留着自己原有的语言(这些语言亦因时间的流逝而不那么“纯粹”了,杂入了其他的,如藏语及其他羌语支语言的成分)。因此,我们不应以木雅人操不同于藏语康方言的语言,而推断他们是“西夏的遗民”。但如果说他们中含有党项人的“遗民”,则是符合事实的。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0):宝石珠串西环线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1):香格里拉旅游核心区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2):红色火炬燃甘孜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3):大渡河:一条屡屡被人误读的河│正源之争与泸水之名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4):汉藏分野与西南丝路(上)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5):汉藏分野与西南丝路(下)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6):自然文化博物馆——以贡嘎山为例│对旅游审美的颠覆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7):自然文化博物馆——以贡嘎山为例│英雄之山与灵魂之山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8):五彩康定 │《康定情歌》背后的故事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9):五彩康定 │ 多元文化汇康定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30):五彩康定 │ 商业重镇与锅庄之乡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怀林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