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0):融合与隔绝——走廊文化及其特征(上)

作者:王怀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04 15:13:14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自5月26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推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某大型国企高管王怀林先生的《打开康巴之门——横断山腹地人文地理》,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尾“写留言”处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苍 茫 横 断 山

融合与隔绝——走廊文化及其特征(上)

横断山,这条熙熙攘攘的大走廊,自唐以后,南来北往的人口迁徙和流动就更为频繁,记载也更加清晰。元代以来,因中央王朝对藏区加强管理,藏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藏汉民族的交往亦随之发展,大批政府官员、戌军、商贾、技工进人藏区,有的相互通婚,有的长期定居于藏区,逐步被当地同化,而藏区的僧俗首领到内地朝贡,藏族高僧到内地传法,一些藏族人在中央政府中供职,以及大量藏商来往于内地、藏区,藏汉文化交流进入新的阶段。

顺着当年南方丝绸之路和三国诸葛亮南征(从泸定一带渡过大渡河,再越金沙江,直达孟获的首府云南腾冲)的足迹,宋末元初,忽必烈远征大理,也从这一带经过。据龚伯勋先生考证,1252年,忽必烈从临洮出发,兵分三路,一路由安宁河南下,一路绕过当时南宋仍然控制的巴蜀大地,其中一路,就是从今天的丹巴一带渡过大渡河(今天丹巴的梭坡,就是藏语“蒙古人”的意思,而且至今还有蒙古人留下的后代和遗迹),经过道孚的惠远、康定的塔公,沿力邱河谷经木雅王居住的色巫绒,经城子翻山到九龙伍须,再从八窝龙渡过雅砻江经木里到永宁(至今此地还有蒙古族乡),革囊渡过金沙江后奔袭大理。以后这条路上又走来洛克的探险队伍,甚至当年国民党驻康定的残兵败将,在康定解放时也由此道南窜云南和缅甸。笔者在雅江时还听说,今天雅砻江峡谷里还有一些说汉话的汉人,据说就是当年流散的国民党逃兵及后裔。

蒙古人进入走廊地区非此一次。明末,青海蒙古和硕持部固始汗挥兵南下,击灭甘孜强大的白利土司,进而取代了丽江土司的统治,占有全康,派营官(碟巴)多人分驻于芒康、昌都、甘孜、理塘、康定等重镇,监督土司,征收赋税“以养青海之众”。封蒙古王子7人于此,后称“霍尔七土司”,并开始大规模建立黄教寺院,称霍尔十三寺。其在甘孜、炉霍一带的统治一直延续到近代。

此外,公元1262年,元朝将陕西和四川合并为一个行省。善于经商的陕西人大批进入康区经商,并颇有成就,直到建国前,康定还有“老陕街”。在今天九龙等地的汉族中,就有不少祖上是陕西人南下的,其中甚至还有李鸿章的后裔。

激流雅磐江(作者供图)

明中叶以后,云南丽江纳西族土司木氏的势力渐强,开始向西北拓展,并“屠其民,徙摩些戍之”,最强盛时,其统治范围东抵木里,西抵金沙江,北至康定。至今,巴塘、得荣的纳西族仍保留种旱稻的习惯,得荣、芒康等地还有纳西族乡。

力邱河谷的木雅民居(作者供图)

随着清代对藏区的几次用兵,汉族居民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一地区:1718年,清朝派兵三路进藏平定袭扰西藏的蒙古族准噶尔部,沿线设塘、站、粮台,1650年后的100年间屯驻官兵3、4千人;清乾隆年间,因发生“大小金川事件”,清政府加强了这一地区的驻军力量。1750—1850年徙入汉人1.6万人;清末,经改土归流,又有许多军人、商人、工匠、矿工等迁入,1851—1911年,新迁入汉人2.1万。民国时期及西康建省,进入这一地区的商人、官员往来频繁。建国后,十八军进藏、川藏线的修筑以及以后森工、矿业的开发,都有大批转业军人和民工留驻下来,不断带来血缘的混合和新的文化。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怀林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