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五月二十七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八名攻顶队员全部成功登顶 我为珠峰量身高(深度观察)

作者:谷业凯 袁 泉 来源:《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29日 19 版) 发布时间:2020-05-29 10:14:35 浏览次数:1647 【字体:

本报记者 谷业凯 袁 泉《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29日   19 版)

图①: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在峰顶开展测量工作。

图②: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新华社发

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新华社发

他们标注珠峰,历史则标注他们。

2020年5月27日11时,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次落、袁复栋、李富庆、普布顿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罗布、洛桑顿珠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完成峰顶测量任务。

5月27日也是个特殊的日子。1975年5月27日,9名勇士成功登顶,此后我国向全世界宣告珠峰高程为8848.13米。45年后,中国人再次书写了攀登者的新传奇。

突破——

卫星定位、重力、超远距离测距等国产仪器全面担纲测量重任

5月27日凌晨2时许,在海拔8300米突击营地待命的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准备开始攻顶。

上午8时15分,8名攻顶队员全部登上海拔8680米的“第二台阶”,并更换好了氧气。10时许,攻顶队员通过8800米“横切”。11时,8名攻顶队员成功从北坡登上珠峰峰顶。步话机里传来前方登顶的消息,欢呼声顿时响彻山谷,大本营一片欢腾。

测量登山队队员在峰顶立起觇标,并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了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了重力测量。此时,在珠峰周边海拔5200米至海拔6000米的6个交会点,测量队员开始同步开展峰顶交会测量和GNSS联测,成功获取珠峰高程测量数据。这些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

这也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将有利于大地水准面优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并获取宝贵的科学数据。

“测量珠峰高程,使用自主测绘数据,既是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体现,更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党亚民说,自我国2005珠峰高程测量至今,已时隔15年,在此期间的地壳运动,特别是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可能会对珠峰高程变化产生影响。

“与我国前两次权威的珠峰高程测量相比,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是我国全面开展的一次综合珠峰高程测量活动,得到了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展示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此外,结合珠峰高程测量开展珠峰地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自然资源监测工作,也将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党亚民说。

2020珠峰高程测量有望在多方面实现突破:一是技术手段更加丰富和全面。除了传统测量方法和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外,航空重力测量、卫星遥感、北斗短报文等被全面引入;二是珠峰高程测量的“数据突破”。航空重力测量、峰顶重力测量、峰顶周边地区重力加密测量等技术手段的使用,将会全面提升珠峰高程测量“起算面”(大地水准面)的精度,进而获得历史最高精度的珠峰高程测量结果。

国产仪器全面担纲测量重任,也是此次测量的一大看点。测量的主力仪器装备如卫星定位、重力、超远距离测距等都将以国产仪器为主。

例如,为了得到岩石面的珠峰高程结果,就需要开展峰顶雪深测量。国测一大队(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副总工程师刘站科介绍,1975年,我国女登山队员潘多用木杆插进雪层,测得深度为92厘米;2005年,我国首先精确测得了珠峰顶峰的岩面高程和雪深数据,但当时使用的雪深雷达为进口设备。2020珠峰高程测量,我国使用兼具卫星大地测量和雷达系统功能的国产雪深雷达,测量精度进一步提升。

“整体上看,珠峰高程测量包括四个阶段:一是前期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基准传递测量;二是峰顶‘会战’测量;三是珠峰高程测量数据处理和检核;四是珠峰高程测量成果的认定和发布。”党亚民认为,“一个权威的珠峰高程测量成果,必须是一个长时间准备和施测的综合性测绘工程。”

1975年珠峰高程测量,我国首次将测量觇标矗立于珠峰之巅,并精确测得珠峰海拔高程为8848.13米;2005年珠峰高程复测,我国测绘工作者采用更加先进的方法,并经过严密计算,测得珠峰峰顶岩石面的海拔高程为8844.43米。

信念——

“大家都把劲儿融进骨子里了,因为山就在那儿。”

“那年我27岁,他25岁。”“不对,当时你还没过生日,是26岁。”国测一大队办公室主任任秀波打断了国测一大队项目部主任柏华岗的话。这是今年5月23日,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里的一番对话。15年过去了,两个曾参加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的“老伙计”之间的默契丝毫没有减退。

在很多人看来,“8844.43米”只是教科书上的一个数字。对于任秀波和柏华岗来说,却是他们职业生涯中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15年前,我国开展珠峰高程测量,一批年轻的测绘队员来到珠峰,他们以“不要命”的劲头,精确测定了珠峰的岩石面海拔高度。

当时,国测一大队队员任秀波和柏华岗、白天路、刘西宁自愿报名并被选拔出来,承担冲击珠峰峰顶的重任。2005年4月27日,他们将重力测量推进到海拔7028米的高度,并准备在第二天向更高的高度发起冲击。“这个高度登山死亡率特别高,攀登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险谁都无法预料,当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上得更高,上去以后还能不能回来……”为了不留遗憾,任秀波趴在帐篷里,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一封入党申请书,然后和队友们继续向海拔7790米营地进发。

柏华岗外号叫“石头”,人很精瘦,身体也好。可当时却意外发起高烧,休整了一段时间后,他用了8个小时,也硬是冲上了海拔7790米的高度。“我是数着数登的,1、2、3、4、5……数到20,往地下一跪,然后好好吸上几口气,等气儿喘匀了,再开始数20步。”

正当他们准备继续前进时,特大暴风雪即将来袭,任秀波带着“不留遗憾”的想法,奋力用冰镐在雪坡上刨出一个平台,冒着双手被冻坏死的危险脱下了鸭绒手套,成功获得了海拔7500米的重力值。随后,任秀波、柏华岗将重力测量成功地推进到7790米营地,并精确测得该点的三维坐标。“大家都把劲儿融进骨子里了,因为山就在那儿。”

15年后,这句“山就在那儿”依然激励着年轻一代的测绘队员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用脚步丈量着“第三极”的高度。

交会测量是测定珠峰高程的主要方法之一。当峰顶觇标架起的那一刻,6个交会点的测量小组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交会测量作业,这意味着他们要早早在各自的点位坚守。从海拔6000米的东绒3点,到海拔5900米的东绒2点,从海拔5700米的Ⅲ7点,再到海拔5600米的西绒交会点……这些点位上,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除测绘队员外几乎无人踏足。

“我所在的交会测量点海拔近6000米,地上都是乱石堆,搭帐篷都没地方,住了3晚,两晚都遇到暴风雪。”国测一大队天文测量组组长李飞战说,“下雪还好,可以煮雪水喝,4天的时间每天只能喝上500毫升水。下撤前一晚,我和队友两个人分吃了1个苹果。”

5月22日下午,2020珠峰高程测量队临时党支部举办了一次主题党日活动。相隔最远的东绒3点交会组的负责人谢敏与大本营进行了视频连线。崎岖的山地上遍布着冰塔林,队员们的小帐篷显得格外夺目。今年4月,谢敏的父亲不幸去世,但他直到父亲遗体火化的那天中午才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嘱咐他继续坚守岗位。谢敏擦了擦眼泪,第二天就上山了。

“这些年轻娃,没一个叫苦叫累。”参加过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的老队员、国测一大队司机张兆义深感欣慰。

传承——

“测量珠峰不仅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更是几代测绘人薪火相传的事业。”

在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中,有位“三代测珠峰”的“90后”测绘队员,他叫邢雄旺。1975年珠峰高程测量,邢雄旺的爷爷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当炊事班长;2005年珠峰高程复测,邢雄旺的叔叔负责为测量任务采购仪器装备;这次珠峰高程测量,邢雄旺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得知他顺利入选,一家人都很高兴。

今年4月15日,当测量登山队队员抵达珠峰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进行高海拔登山适应性训练时,邢雄旺第一次出现高原反应,头晕目眩、浑身无力。深夜,帐篷里结了一层厚厚的霜,风一吹,就掉落在脸上,他一宿都没合眼。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抵达海拔6600米的位置时,测量登山队队员需要带上冰爪开始攀冰,连续十几米的垂直冰壁让有些恐高的邢雄旺心里没底,他只能抓着安全绳,用脚尖使劲地踢向冰壁。攀登至海拔7028米的北坳冰壁,邢雄旺来回爬了近10个小时。下来后,他体力几乎透支。

中途回到5800米营地,手机终于有信号了。邢雄旺给妻儿拨通了视频电话。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十几天没有洗脸,脸上被强烈的紫外线灼得一片乌黑,他赶忙将相机镜头反转,对着晶莹的冰塔林,岔开了话题。手机那一头的妻子早已泣不成声。“测量珠峰不仅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更是几代测绘人薪火相传的事业,我不后悔。”邢雄旺说。

刘亮是国测一大队8名测量登山队队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他父亲是国测一大队的老队员,在儿时的印象里,父亲总不在家。

当刘亮在高原、荒原、大漠地区负重攀登、艰苦跋涉,一次又一次承担国家基础测绘任务时,他才理解了父亲的选择。2020珠峰高程测量报名,刘亮想都没想就提交了申请。他特意备注:有连续10年在西藏的工作经历,爱好攀岩。

任秀波常提到一位“郁老”,是参加1975年珠峰高程测量的国测一大队队员郁期青。1975年,在完成7050米珠峰天险北坳的重力测量后,郁期青因长期疲劳抵抗力下降,出现肺水肿,被紧急送往日喀则野战医院抢救40多天。36岁的他体重由原来的70公斤降到35公斤,牙齿几乎掉光。“郁老的精神力量,不断传递在一代又一代年轻队员身上。”

珠峰测高的条件在变好。汇聚了世界一流的技术装备,设计了更加科学的测量方法,更加完善的后勤保障……测绘队员们也不再需要几十天“与世隔绝”,拿出手机,就能拨通5G电话。

但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习惯没变,艰苦奋斗严谨求实的作风没变,“传帮带”的传统没变,甘于奉献的品格没变……国测一大队队长李国鹏说:“珠峰上氧气永远是不足的,戈壁滩的风沙永远是大的,忠诚奉献永远是这个队伍的魂。”

做新时代的攀登者(记者手记)

参加2020珠峰高程测量报道,是一次独特的经历。不仅是因为能领略珠峰的雄奇壮伟,更在于走近并体验了一种独特的经历。

山高坡陡、氧气稀薄、冰缝密布、狂风雪崩……珠峰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非常人所能想象。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测量登山队队员们义无反顾,三次冲顶、两番下撤,重返营地、再度进发……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气象万千,无数次考验着队员们的心态和毅力。适应、等待和忍耐,正是为了把精确的测量延伸到祖国大地的顶端,延伸到地球之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如今的测量登山队队员们携带着更先进的国产装备,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测量工作。他们身上同样闪耀着珠峰测量先辈们的攀登精神。这种精神,是在生命的极限中突破自我,在严酷的环境下永不言弃,更是在新的起点上创造辉煌。

攀登并不是为了征服,而是在此过程中定义人生的高度。登上珠峰的人是极少数,但在生活中踏实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一样能攀登人生的“珠峰”,成为新时代的攀登者。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