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另眼看康巴——穿行在自然博物馆和人类学宝库(代前言)
编者按自今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将推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某大型国企高管王怀林先生的《打开康巴之门——横断山腹地人文地理》,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尾“写留言”处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另眼看康巴
——穿行在自然博物馆和人类学宝库
(代前言)
清晨,从我康定寓所的阳台望去,扑入眼帘的就是因一首《康定情歌》而扬名中外的跑马山,满山苍翠中,山腰双层汉式亭台上的金色琉璃瓦在浓荫中十分耀眼,山顶露出藏传佛教白塔的圣洁塔尖。
康定跑马山(图片来源:甘孜州旅游信息网)
跑马山左面联袂而居的是怪石嶙峋、阳刚气十足的郭达山,传说是诸葛亮南征时大将郭达在此围炉造箭之所,至今山腰上确定两军分野的铁箭仍直指青天。仿佛是向秀丽的跑马山传情,雄性的郭达山上终年彩云缭绕,“郭达停云”遂成康定一道著名景观。向右远望,贡嘎山系的两座雪峰兀然突起于苍色的山峦,映衬在蓝天之间。朝阳升起,雪峰由金色、银色逐渐转为纯净的白色,时或隐入一片飘来的云雾中。城里旧式青瓦房已不多,但从中依稀可见当年“锅庄”的身影;光滑的青石小街虽不见茶马古道驮满砖茶的骡马和风尘仆仆的客商,但间或狐帽裘衣、傲然而过的康巴汉子和现代建筑的赭色屋檐仍提醒人们这里是藏区。
阳光已照到跑马山上,树林变幻着一道道明亮的光带。安觉寺中升起的桑烟、天主教堂顶的金色十字架与鲜艳的五星红旗相映衬。手摇转经筒的老阿妈转经归来,开始汇入“情歌广场”上跳着“锅庄”的人流。水井子边忙碌的妇女开始直起勤劳的腰身。公主桥、将军桥、彩虹桥头的老人又开始聚集。在终年欢笑,为城市送来满城清凉和灵秀的折多河两岸,早上还披着大衣戴着口罩的大眼美女在中午明亮的阳光下已换上艳丽的裙装……
康定天主教堂(作者 供图)
流连在这多元文化荟萃、历史与现实交错、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因而被痴迷者称为“每公里都精彩”的康巴藏区,雪山之水的滋养,山光云影中倘佯,我常陷入寻根究底和将其示人的冲动。
面对同样的康巴山水,我力求不重复拙作《寻找康巴》和《西部冲击》的老故事,也不想学时下的众多旅游读物,照相似地复制现成的山水,更不想走入考古学的偏僻山径。结合实地考察和内心感悟,我想尽力用多种视角去讲述这里的故事,以求有心的人们能够“另眼看康巴”:
——新的材料和观点的运用。随着交通的改善特别是二郎山隧道的贯通,康区的广袤大地逐渐揭开她神秘的面纱。对这一身居横断山中的走廊文化,近年有学者提出“康巴学”的命题,认为具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丰富资源和研究价值。考古学的最新进展,也不断改写着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比如原来主流观点认为走廊的族源主要为氐羌民族的“北来说”,而近年已以“土著说”和“混合说”为主流,其中族源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更为人们所重视,甚至有专家提出康巴文化是卫藏文化的源头之一。对其资源的评判也日新月异,比如旅游界呼吁要彻底纠正对这一地区“边地苦寒”的印象,提出极高山和冰雪旅游的新概念,惊呼这里是体验旅游和自驾车旅游的天堂!
因此,如何结合最新的考古学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及以新的视野评判现在的资源,就成为本书努力追求的目标。
塔公木雅金塔(作者 供图)
在我国,“民族”一词是清末从日本而外借来,在该词借入之前,汉语用“人、人种、族类、部落、种落”等词代表周边族群。“民族”一词借入汉语有其历史背景,清朝统治者满族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用民族压迫政策,为此,“反清复明”的起义一直不断,最终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一方面以“驱逐鞑虏”之名,号召推翻满清封建政府,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另一方面,由于清政府软弱无能,中国处于任由西方列强宰割的处境,唤起了部分人士的民族意识,认为应该奋起抗争,在此有很强的反抗外敌的含义。这种反抗意识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不仅仅包括汉民族,而是“五族共和”及一切可以联合起来抗击强敌的民族。
而在西方文献中,“民族”(nation)通常表示政治实体,“族群”(ethnic groups)则更强调其非政治性差异(如语言、宗教和文化习俗等)的群体。族群现象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不管它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族群概念虽然在港台已经通用,但在内地谈及“族群”只是近几年的事。近年,国家民委在外事场合,凡指涉少数民族的地方,原来的 nationality 改成了ethnic groups。做这样的改动,是因为在国际法律用语中,nationality 与nation一样具有“主权意义”,表示国籍。这显然不符合我国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现实,在越来越多的政治外交和学术交往中,往往引起歧义。
丹巴女孩的成年礼(作者 供图)
鉴于这一背景,我们“引进”族群概念应当说非常必要。目前,中国作为凝聚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象征符号正在形成和巩固,作为民族-国家(nation)的中华民族,其中至少包含着56个民族(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尚有749341人尚未识别民族。这就是说,中国的至少400个族群,现分别划分在56个民族里面,势必造成某些民族里有数个甚至数十个族群成分,而且还有一些还未确定族属)。我们在学术界、尤其是文化人类学中使用作为文化-心理认同的共同体“族群”概念,可以突破传统社会演进理论的局限。族群的本质是认同,且不排斥多种认同,与统摄诸族的现代国家并不矛盾。这对于多族群整合发展成一个国家民族预留了理论空间。
“族群”概念研究,还具有现实政治意义。据估计,进入2l世纪,世界上约有大小民族2000—3000个(族群则更多),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300多个,其人口构成全世界人口总数的 96%,而目前世界上只有不到200个大大小小的国家。随着近年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外政策变化,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生在政治上、经济上具有了一定的土壤和条件,有些族群中的部分人提出了建立“民族一国家”(nation—state)的分裂主义要求。如果说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在欧洲造就了第一批“民族一国家”;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之后的国际政治发展使欧洲的几个多族群帝国解体并造就了第二批“民族一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殖民地的独立运动造就了第三批“民族一国家”;那么,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新思维”,又使得苏联、南斯拉夫等在政治上解体而造就了第四批“民族一国家”。在这些独立、分裂运动中,“民族自决”始终是一面政治旗帜。
在苏联和南斯拉夫相继解体之后,中国能不能既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同时又克服种种困难、维护多族群国家的统一,这是21世纪每个中国人不得不考虑的大问题,是涉及到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改革事业能否成功的大问题。如何坚持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多元一体”传统,在正确理解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时,不能忽视在“多元”之上还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一体”来统合。族群(ethnic groups)是一个层面,民族(nation)与国家(state)是在其之上的另一个层面,在族群的层面上应当更加强调“文化多元主义”,而在民族和国家的层面上则更应该强调“政治的统一”,以构建 “文化多元”与“政治一体”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当然,在族群层面的一些利益诉求可能也带有政治含义,而在民族与国家层面也需要形成一个“共同的文化”(国民意识与认同)。但是应当逐步把族群定位在“文化群体”的性质上,淡化其政治色彩。
传说得野人帮助建于岩洞中的九龙“野人寺”(作者 供图)
为此,本文在涉及民族和其中的族群成分时,统一用“族群”概念来解释和思考有关问题。
——以人类学的方法进行阐释。面对传统理论和现实的矛盾,我们在阐释的方法上也需要更新。
人类学是有关人类的知识学问。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即是从生物的角度对人类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包括人类的起源、发展、种族差异、人体与生态的关系及现存灵长类的身体和行为等内容。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所有的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人类学田野调查所做的工作就是留下历史,也是为我们民族今后的发展提供基础和依据。田野调查对中华文化的探寻,就是到最具传统文化的地方去寻找中国人迈向现代化的脚步,到传统文化正在悄然消逝的地方去抢救那些属于全民族永恒的影像。
人类学的海外田野工作在二战后受到极大冲击。殖民体系崩溃,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不信任人类学家,进入“田野”变得困难。同时,新兴国家的现代化规划以及所谓全球化的浪潮正深刻改变人类学家的田野面貌,“原始”的提法既不被接受,而且与现实也越来越不符合。如果一味坚持“原始”的标准,人类学家势必被赶到博物馆去。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学也采取了相应的适应性对策。一方面,(西方)人类学家拼命洗刷自己和殖民主义的历史联系,创立了文化相对论和多元主义,树立自己保护弱小民族文化的形象;另一方面,坚持田野工作,并将重点由过去关注宗教、亲属制度等转变为兼顾政治、经济等制度研究以及某一民族的文化模式中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以保持社会体系的和谐和持续、稳定的发展。
我国人类学虽说已有较大进步,但相对于时代要求来说,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说,我们曾过多过久地停留在“五种”社会形态的框架里,满足于对已成为“过去”的社会形态进行静态和定性的描述,或习惯于对某一民族文化中的“古老”成分给予更多关注或更高评价,而往往忽视那些正在发生的变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大趋势里,我国各族人民的心理状态,面临两个重大考验:一是变保守自足的心态为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提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竞争的承受力;二是正确处理好民族认同与对多民族的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此外,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互惠的,同时我国民族政策也对少数民族实行某些优惠与照顾。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弱小民族政策上的优惠与照顾,以促其快速强盛起来是完全必要的,但是长期下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不会弱化少数民族的竞争能力等问题仍值得思考。
应该说,横断山民族走廊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它不仅涉及体质人类学的内容,如族源及其体质特征形成,更涉及文化人类学的多个方面:诸如族群的形成及演变,族群关系及其升华等,特别在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方面,当我们看到嘉绒姑娘穿着传统的“三片”服装而上身却外罩一件时尚毛衣,当我们看到历经千年的建筑、服饰、语言和礼俗正在加速地消失时,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无不油然而升……
因此如何用人类学的方法去扫描它过去的影像,如何观察它鲜活的演变并引领其未来,特别是做好资源的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的工作,不仅是一个学者的良心诉求,更是一个当政者的应尽职责。
横断山峡谷(图片来自网络)
——经世致用的指导思想和力求形象的写作方法。昌都到康定不到一千公里,尽管同属康区,但由于循青藏高原东坡拾阶而下,由于海拔不断降低加之几条江河水气通道的影响,相当于一个山东省面积的甘孜州自然景观更为丰富,红山红水红河谷的昌都到甘孜已多是森林密布,一片葱茏了,比之玉树以牧区为主,迪庆以农业为主,甘孜地形更为复杂辽阔。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开始由此离开高原母亲的怀抱,进入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和海拔较低的宜农谷底,其高山峡谷和海拔落差都更为明显,使之成为藏之名山的横断山腹地。
居于横断山脉的康巴人,因其多种地质地貌、动物植物和地理气候以及自然风光皆浓缩于此,因此成为天然的“自然博物馆”。由于地缘上离藏汉两大政治文化中心都相对较远,多封众建的管理模式和长期的土司治理,使这里的人们更能保持自然的天性;地缘上离汉区更近,使得更具多元并包的人文风光;高山峡谷的阻隔成就了众多的文化孤岛,从母系到父系,从部落时代到部落联盟时代等人类演进的大多数阶段,都能找到其活着的“化石”标本,因而成为“人类学宝库”。
康巴姑娘及额上的“梅朵”(作者 供图)
由于不在两大文化的中心,藏汉史籍记载较少且疏漏甚多,加之过去藏文史籍中浓厚的宗教影响和汉文史籍的民族偏见,考古学资料犹如瞎猫撞死耗子,难以以点成线,因此,在介绍历史文化特别是史前文化时,难免加上推测和想像,功过只能由后人评说了。尽管人类学研究需要大量田野调查资料,但限于笔者工作的深入程度和篇幅所限,更多的仍然是粗线条的勾勒。在涉及范围上,尽管地缘和文化离不开对横断山区的总体扫描,但因限于篇幅及职责所系,重点仍放在以甘孜为中心的康巴地区。为了增加可读性和立体感,笔者尽量围绕旅游文化资源、线路,并结合亲身体验,为读者开启一道道康巴文化之门,力求给有志深入探寻者和旅行者作一向导和路标。
笔者由于学养甚浅,加之公务在身,在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苍茫山谷中常有高山仰止之感,要熟练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描绘走廊文化面貌,更有些不自量力。路总是人走出来的,我并不担心有人用现时的眼光去评价书中所涉及的过去甚至远古人们的言行和是非,只愿我那歪歪斜斜的足迹能为你了解康巴文化和寻梦香格里拉提供有益启示,方不辜负这一培育过我的山水和有恩于我的人们。
是为记。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某大型国企高管,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怀林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