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山溪 ‖ 乡村裁缝

来源:刘强(四川省渠县流溪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0-03-29 10:29:42 浏览次数: 【字体:

记忆中的乡村裁缝匠,斯文达理,衣作讲究,走村入户,用一把剪,一根针,一把尺,一个熨斗,在一方方红、蓝、黄、绿、白、紫的布料上,刻画着人情世故,装扮了别人,也赢得了自信人生。

从古至今,乡村裁缝是乡村匠人中最重要的匠人之一。衣、食、住、行,排在首位。所以,裁缝匠这个职业,很让人看重,学这门手艺的人,眼光较其他人高,其父母也是头脑比较精明之人。

解放前的裁缝匠,游走于乡村院落,那时没有缝纫机,全是手工缝制衣服,靠一针一线完成所有工序。过去的衣服都是长布衫,短褂子居多,布料也是阴丹阳布,或把白布用膏子染成不同的花色。这些布料大多数是自己用绵花纺线,然后再织成布,所以布料粗糙,线疙瘩多,不柔软,象人们做布鞋打的布片壳一样,穿在身上很不舒坦。

裁缝匠做手艺,都是走村串户,谁请就上谁家门。上得门来,先是查看主家拿出的布料,计划着做什么衣服,量好身高腰围,然后把布料放在桌上划线裁剪。并将熨斗后盖打开,放入燃烧的材块升火,待火旺时,加入木炭备用。虽然布料不好,但经熨烫后,穿在身上也还是很合体。没办法,一个穷苦人家,过年过节能穿上一件新衣服,也算年份好,谢天谢地了。

建国后,穷苦百姓当家做了主人,缝制衣服的人也多了起来,紧接着缝纫机、锁边机也面世了,乡村裁缝的手艺也跟随时代发展一日一日地创新。不只是单纯的做长袍、短褂、对襟衣、长布衫、棉袄、夹袄、找腰裤、通带裤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全都是机织布,不但有各种花色,品种也多了起釆,蓝布、的确良、昵子布、料子布,厚的薄的样样都有,缝制的样式也多了,背心、长袖衫、短袖衫、无袖衫;长裤、短裤、棉裤、夹裤、背带裤、开裆裤、布衫裙,大人小孩穿的,男人、女人穿的衣裤样样都在行。再后来,中山装、列宁装、青年装、西装等新式服装也普及到了乡村百姓家。

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还属于计划经济时代,几乎样样商品都是凭票供应。什么菜油票、煤油票、粮票、肉票、布票、白糖票,种类繁多,凭票到供销社、粮站或食品站去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的票证都是限量的,一个人全年布票不足一丈布,免强够一个成年人缝制一套衣服。所以,当时乡村有句俗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般一套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穿了一年又一年,补了一疤又一疤,甚至于疤上连疤,可见当时条件之落后。

乡村裁缝心地善良,处处都为主家着想,一块布料都要反复丈量身高、肩宽、袖长、腰围,目的是如何才节省布料,连布边布角都能派上用场,用于做鞋帮或打布片壳。给小孩缝制的衣服,尺寸上都放得宽一些,因为人在长,今年穿了明年还要穿,裤脚边留得长,人长高了可放边。遇到做夹祆缺布料,裁缝师傅还会把不穿的旧衣服用来做里子,外面套新布,做出来的衣服也还象模象样。

那时候乡村裁缝这门手艺很吃香的,学这门手艺的人也多,一个人要真正学会裁缝手艺,至少要三年时间。刚学时,只能做一些绞纽扣、锁扣眼、钉扣子、绞衣服边线的简单活;半年或一年后,才让你上机踩缝纫机,把师傅裁剪好的布料组合成一件衣服。组合衣料也是一项很复杂的基本功,该打褶皱的地方还得打褶皱,走弯线直线也有规矩,倘若手艺不好,缝纫的线路就会歪歪斜斜,影响整件衣服的美观,所以打工很重要。

学缝纫最关健的技术还是裁衣服。当你能够熟练地使用缝纫机了,师傅才会真正教给裁剪的技术。有些保守的裁缝师傅,为了怕徒弟提早学会手艺另立门户,抢了自己的生意,一般要到第三的年,才会把裁剪这门技术传授给徒弟。

乡村裁缝最喜欢做的活,莫过于上门替别人做嫁衣了。人生婚嫁只有一次,乡下人家是很注重的。先都要准备好多的布料,有给新郎新娘做的,还有给亲朋好友做的。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裁缝师傅总是忙个没完没了的,一做就是好多天。

手艺娴熟的缝纫师傅,踩动缝纫机的踏板时非常有节奏感。先轻轻用手挪动机头转轮,然后踩动踏扳,机头右下方的针尖便会像小鸡啄米似的不停地啄动,线梭在机顶上顺时旋转,针下的布料便自然向后移动,如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每年十冬腊月,裁缝师傅们常常从东家忙到西家,忙完这些活计后,年的脚步也就悄悄近了。他们收拾好吃饭的家当,告别最后一家主人,哼着自编的小曲往回走。

如今,现代化的制衣厂如雨后春笋,各种新潮的服饰装点着城市商场和乡村店铺,衣服款式和做工都十分精致。乡村裁缝匠这个行业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是偶尔逢场,在场头场尾摆抬缝纫机,替别人扎个线缝,挑个裤边,换个拉链什么的,挣点加工费。

昔日乡村裁缝匠挥动裁剪,舞动针线的身影,以及“哒哒、哒哒”的机器转动声,已渐行渐远,留下的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挥之不去的回味。

作者简介

刘强,笔名山溪,供职于四川省渠县流溪镇人民政府。达州市诗词协会会员,渠县作家协会、诗歌协会、民俗协会会员,《江南作家》特约作家。在省内外报刊和微信平台发表文章千余篇。新闻作品获省、市政府新闻奖;散文《又闻冬至熏肉香》《欢欢喜喜话过年》,分别获《企业家日报》“潮头文学”过年征文三等奖、香港行走散文作家联盟举办的“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金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强(四川省渠县流溪镇人民政府)

来源: 刘强(四川省渠县流溪镇人民政府)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