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文化传承】四川安岳:“3+”工作法高效推动石窟保护

来源:《中国文物报》2025年1月10日第2版 发布时间:2025-02-10 18:08:51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安岳:“3+”工作法

高效推动石窟保护

近年来,四川安岳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短板弱项,实施“3+”工作法,全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标识和文旅名片,推动安岳石窟绽放时代文明华光。

安岳县卧佛院释迦牟尼涅槃像(吴坤忠 摄,图源:四川日报)

建立“3+”联动协同机制。省级层面成立以省文物局主要领导和市政府分管领导“双组长”的安岳石窟保护利用领导小组,市级层面建立10部门联合保护利用协调机制,县级层面成立安岳县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市级层面每季度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安岳石窟保护利用重大事项,协调解决保护利用中的重大问题,常态化开展工作督查。县级层面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安岳石窟保护利用具体工作,重点推动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省市县三级一体,形成安岳石窟保护利用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强大合力。

“3+”项目责任制。坚持实行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责任制,每个项目落实“1名领导、1名科室负责人、1名现场代表+1张倒排工期表”。责任领导和责任人深入项目建设一线,狠抓项目施工进度,力求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实施“周调度、旬研判、月调度、季分析”,有效推动项目建设,完成安岳石窟卧佛院摩崖造像保护利用项目、毗卢洞石窟抢险加固二期、安岳石窟数字化保护利用(一期)等多个文物保护项目。

探索“3+N”片区管理机制。探索安全管理新模式,将毗卢洞事务中心、圆觉洞事务中心和卧佛院事务中心分别作为东部、中部、北部石窟寺的片区管理机构,负责统筹管理相应重点石窟寺及古石刻。北部以卧佛院、木门寺为中心,涵盖卧佛镇、通贤镇等重点乡镇;中部以圆觉洞、千佛寨为中心,涵盖岳城街道、岳阳镇、鸳大镇等重点乡镇;东部以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孔雀洞为中心,涵盖龙台镇、石羊镇、林凤镇、双龙街乡等重点乡镇;其余乡镇(街道)以文物守护人制度体系为支撑,全面实现石窟寺管理全覆盖。

安岳圆觉洞中的净瓶观音窟(向宇 摄,图源:川观新闻)

优化“3+3”文物守护人机制。实施县、乡镇(街道)、属地派出所和村(社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志愿者队伍的“3+3”文物守护人制度。县级设总文物守护人,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县级领导作为挂联乡镇的县级文物守护人;乡镇(街道)文物守护人。由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乡镇(街道)属地派出所所长担任属地文物警长。村(社区)文物守护人,由村(社区)主要负责人担任;村(居)民小组文物守护人,由村(居)民组长担任;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守护人,由文管员担任;建立文物志愿者队伍,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处不少于2名志愿者。“3+3”文物守护人机制,是地方党委总揽全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联合保护机制的具体体现。

紫竹观音(汪毅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拓展“3+”石窟保护资金渠道。积极争取国省文物保护资金支持,共争取国省文物保护项目21个。加大地方财政配套,市级财政每年预算100万元、县财政每年财政预算300万元用于安岳文物保护。从2025年起,安岳县财政拟安排1000万元分三年用于重点文物保护设施完善。同时,不断拓宽石窟保护投入渠道,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苏茂隆安岳石窟保护公益基金筹集20万元用于木鱼山保护房建设,资阳市慈善总会下设的安岳石窟保护基金已到位首批100万元启动资金。召开乡情恳谈会,争取安岳在外工作人士捐款捐物用于安岳文物本体维修保护工作。

来源:《中国文物报》2025年1月10日第2版

撰稿:杨秀伟 李纪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中国文物报》2025年1月10日第2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