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拥抱年轻人 川剧民间剧团驶进春天
拥抱年轻人
川剧民间剧团驶进春天
文/图 双流融媒全媒体记者 席秦岭 刘琦
最近,成都市民间剧团三花剧团的“团长们”很忙。她们忙于新舞台的装修。不久的将来,剧团将告别地下室,登上成都文旅地标“天府熊猫塔”。
“三花”从2015年组建剧团起,10年间,从北门大桥桥底下的火锅店,辗转到东郊二环玛塞古玩城的地下室,再至响当当的文旅地标。每一次流动,都是“三花”积蓄能量后的绽放。
“三花”的崛起,是成都民间剧团发展的缩影。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拥抱年轻人,让民间剧团驶进了春天。不过,在这个“春天”里,川剧综艺化明显。此举,如同双刃剑,向游客推广川剧文化的同时,也存在不利于川剧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
戏曲名家肖德美呼吁,为保护好川剧的根,应加大对民间剧团的扶持力度。
成华区
三花剧团
开放的化妆间、泼天的流量
三花剧团的创办者,是三大花旦:“大花”王娟、“二花”伍玉和“三花”陈英。年少时,三姐妹一起学习川剧、表演川剧。后来,因种种原因,各自离开了舞台。2015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她们,携手组建民间川剧团,追寻川剧梦。
在川剧丛林,“大花”王娟比喻,“省市剧团是花与果,民间剧团是根与草。”三花剧团,正是贴地生长、扎根群众的根与草。
这株生于旷野的草,历经风雨,长得艰难。从火锅店起步,不敢奢求好的舞台,将剧场寄居于人流稀少的古玩市场地下室。房租、水电、几十号演员,每天睁眼醒来,看见的是“几千元的债务”。为养活剧团,三姐妹四处接商演挣钱补贴剧团。最困难时,她们快筹不够房租,以为会解散。
转机,出现在一个“开放的化妆间”。
不知何时,开始有年轻人来看戏。他们对化妆间特别感兴趣,便问“三花”,“我们可以进去看看吗?”剧团都快难以为继了,还有人有兴趣,陈英二话不说打开了门。年轻人进去后,那精美的服装、那绚烂的油彩,无一不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在这逼仄的化妆间,年轻人用镜头和他们的语言,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讲述三花剧团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影响力裂变。“莫名其妙地,我们就火了。”陈英说,她们不懂策划,没有刻意打造“开放的化妆间”,只是顺应了年轻人的需求,没想到他们给剧团带来了泼天的流量,还引来了央视的报道和歌星张杰的到访。
流量对剧团影响多大?
陈英透露,通过网络平台,3个月时间,卖出2.5万张票,几乎是过去两年多的总和。“2023年国庆节,我们创下7天40万元的纪录。”从此,剧团扭亏为盈。观众的年龄结构,也从“以老年人为主”转变为“与年轻人对半”。为让年轻人看懂川剧,剧团在舞台增加了字幕设备,还以张杰演唱的《身骑白马》BGM改编了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
锦江区
百家剧团
把住线上线下流量入口
相对三花剧团的坎坷,百家剧团看上去要顺利得多。
太古里、春熙路、九眼桥,百家剧团有3个演出场地,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都是年轻人的流量入口。更重要的是,太古里的剧场,由大慈寺社区公益提供。
10月31日下午2点,传统大幕戏《天仙配》开演。40余位老年观众早已提着水杯,掺好茶,等待看戏。演出间,有人全情投入欣赏,有人陶醉地眯起了双眼,有人凑在一堆“咬耳朵”,还有人抽出百元大钞置于舞台中央“打赏”……锣鼓声、唱腔穿透木门和窗户,泄到大街上,引得背包客驻足欣赏。一场下来,票房千余元,茶客“打赏”300元。
4点半,演出结束,剧团班主代霞梅依然停不下来,毕竟剧团还有两个“剧场”即将进入演出时间。
代霞梅说,有别于太古里剧场观众的“老”,春熙路和九眼桥的观众全是“新”的。由于剧场由大慈寺社区公益提供,他们的服务对象以社区居民为主,他们几乎每天来看戏,因此,这里的戏基本是传统的大幕戏。“不用字幕机,观众都看得懂。”代霞梅说,另一方面,给剧团带来的压力是剧目需日日更新,否则对老观众没吸引力。相反,春熙路和九眼桥的剧场,面向年轻人为主的游客,多为“一锤子买卖”,以变脸、吐火、手影等综艺节目为主,节目单较稳定,收益也更丰厚。
双流区
蜀戏台
开辟微短剧赛道川剧综艺化
2024年4月,江上峰组建团队,进驻双流区彭镇,曰蜀戏台。之所以来彭镇,那是因为他看中旅游业给古镇带来的巨大流量,以及据他观察“茶客中年轻人占一半”的数据。
剧团安身立命的舞台,他没有租赁,也没有寻求社区提供公益支持,而是与房东合作的“轻资产”模式,条件是他舍弃一半的股权。初来乍到,他如往常一般,演出大幕戏、折子戏。很快,他发现,这种慢节奏的节目不对年轻人的胃口。
于是,他对节目进行改革。首先是改时长,剧团精选了《三英战吕布》《人间好》《美猴王》《手影》《吐火》《变脸》等符合年轻观众口味的固定戏目,将铺垫的部分删掉,只保留高潮,确保每个节目10至15分钟,让演出节奏快起来。其次,剧组增加与观众互动环节。表演尾声,主持人邀请观众上台,穿戏服、化戏妆,走到聚光灯下,在演员的引导下模仿戏曲动作。
江上峰描述,“如果是一个帅哥扮上了唐伯虎,我就会问台下观众,他是谁?有的观众会故意将唐伯虎说成西门庆,惹得全场爆笑,气氛好极了。”此外,为了从网络引流,蜀戏台在抖音和美团注册了账号,发布演出视频、售票。
因为占据了流量入口,蜀戏台营业第一个月便实现盈利。今年国庆节,7天进账20万元。
记者观察
一个现象
民间剧团综艺化渐成主流
记者从调查中了解到,靠票房生存的民间剧团尽管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是,他们的收入普遍不高,有的演员一天仅有50元报酬。另一方面,文旅市场对川剧表演需求量猛增。为了在大都市生存,他们不得不进军文旅市场的演艺表演场所,靠表演吐火、变脸等提高收益。有剧团称,“我们的演员基本上都会表演吐火和变脸,我们支持演员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走穴,随之而来的是,演艺市场正在变得竞争加剧。”因此,来自政府的补贴和采购对他们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一些剧团为了生存,迎合市场,主打短平快的综艺节目,让变脸、吐火、手影等节目成为主力。
四川省戏曲名家、梅花奖得主肖德美认为,此举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的一面是向游客推广了川剧文化,消极的一面是让广大游客误以为博大精深的川剧仅有变脸和吐火,不利于川剧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戏曲名家肖德美
呼吁对民间剧团加大扶持力度
年轻时,肖德美曾登过民间剧团舞台,他清楚民间剧团近年坚守的不易,为如今民间剧团良好的发展态势感到欣喜,也不遗余力地向媒体推介民间剧团。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改革开放后,川剧受到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双重冲击,由兴盛走向低潮,20世纪90年代,一批县级剧团转制或撤销。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四川省对川剧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民间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演员基本上是当年县级剧团的那批老演员。
“但是,相对省、市级剧团,政府对民间剧团扶持力度小得多。民间剧团直接面向广大基层群众,是川剧的根,需要保护好。”肖德美呼吁,加大对民间剧团的扶持力度。他建议,在剧场(舞台)、服装道具、演职人员专业培训、政府采购等方面予以支持。
来源:云上双流
文/图:双流融媒全媒体记者 席秦岭 刘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