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走进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图书馆里看展览 “博物馆”中看图书(解说词)
走进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
——图书馆里看展览 “博物馆”中看图书(解说词)
汪 毅
2024年4月22日,“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在成都图书馆举行开馆仪式;23日,向社会公众开放。
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开馆海报
《探寻海内首个个人捐赠“张大千文献馆”》(载2024年4月1日《四川文艺报》)
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系海内外第一个由个人无偿捐赠的张大千文献馆,有图书馆里的“博物馆”之誉,读者在此有图书馆里看展览、“博物馆”中看图书的双重体验。
成都图书馆“馆中馆”——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李代远先生题写馆名)
走近张大千文献馆
馆名由张大千再传弟子、著名书画家李代远题写。
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馆名(李代远题)
馆藏文献及书画作品,系汪毅34年来从事张大千及大风堂研究所广为收集,有两岸学者、大风堂门人、再传弟子书画作品180余幅,张大千亲属、两岸学者、大风堂门人、再传弟子信札281封约600通,汪毅出版专著、发表作品和主编报刊约150种,手稿约500页,图书报刊约1200册(份)、照片和影碟约4000张,大千纸笔、邮品等其他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计近万件。
汪毅在捐赠张大千文献馆前留影
成都图书馆把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作为成都张大千及大风堂艺术研究的“会客厅”及“说不完的张大千”诠释之所打造,以体现文献意义中的张大千、学术意义中的张大千、文化意义中的张大千、时代意义中的张大千等文化复合创意。
张大千文献馆的设计,注重现代意识和与国际接轨,以黑色展墙为空间背景,以张大千泼彩中的“石青”“石绿”为主要色调,以文献第二次解读为特色,以空间创意设计及多幅信息图表为主体表达,以展墙、展台、展柜、书架、报架、书桌相结合为载体。展厅前言和每章导语均以中英文双语介绍,铺以地毯,辅以聚光射灯,营造了“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特色氛围,使阅读和参观者不仅对文献馆获得国际化、时尚顶流的直观感受,而且有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
张大千文献馆的形制呈半圆闭环状,左进右出,充分体现展示、阅读、影视三维空间格局,使读者与观众在此拥有丰富多彩感、浮想联翩感、审美愉悦感。
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分布格局示意图
展陈顺序为:打卡地——巨幅墙面中的“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标识、前言“说不完的张大千”、序章“内江出了张大千”、第一章“走近张大千”、第二章“张大千:我与敦煌”、第三章“张大千走过的世界”、第四章“汪毅:我与大风堂”、末章“结束语”。
首先映入观者眼帘的是墙面标识:“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墙面为大面积黑底,标识字“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采用宝石蓝中英文,融入了张大千泼彩画元素,使整体色彩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
接下来便是前言。从中,可以获悉张大千的基本信息:张大千,内江人,生于1899年5月10日,卒于1983年4月2日。他集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鉴定家、收藏家、敦煌学家、园林家、美食家、烹饪家、经营家、社会活动家等于一身,具有“说不完”的经典意义,享有诸多盛誉,比如称赞他是“五百年来第一人”“数百年来恐无第二人”“一代振奇人”“他是二十世纪全人类的张大千”。
移步便是序厅,以“内江出了个张大千”开篇,展出有张大千故居、张大千留在内江最早的书法、张大千纪念馆、张大千博物馆一组图片,以及他与黑猿的不解之缘。
内江出了个张大千
在《走近张大千》展区,展示的是百年大风堂、张大千与张善子、张大千作品拓片、相关书画作品真迹、张大千与成都、张大千塑像。
大风堂由张善子、张大千昆仲于1925年创办,堪称中华画坛中的“百年老字号”,属于不可替代的“金字招牌”。大风堂代代赓续,迄今至少四代,其中门人逾百、再传弟子近千人、续传弟子不计其数,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特征,体现了大风堂画派格局,影响了中国画坛,具有“光焰万丈长”意义。
展台集中展示了张大千与成都这个“特色空间”,传递了高密度信息。成都是张大千的心象风景,也是他走向世界的出发地,更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家。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张大千在成都生活前后时间长达11年。期间,张大千日记成都,交友八方,设帐纳徒,举办画展13场,捐画资助修建美术大厦,在美术节演讲“促进新中国的文艺复兴”。他还创作了大量表现蜀地山水的绘画作品,成就了今天的“成都画派”,深刻影响了成都这座诗意城市。
漫步此展区,走进张善子、张大千昆仲创派大风堂的深邃,感慨张大千在成都抓铁留痕的艺术轨迹,体验其艺术的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如同置身于艺术的百花园。
走进大千
走进大千
《张大千:我与敦煌》展区,叙述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史实,展示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画册、两岸曾筹划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珠联展和对此研究的系列成果。特别是通过巨幅展墙,首次全景式地呈现了“张大千:我与敦煌”,聚焦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与成都系中国文艺复兴发祥地”概念,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及成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新视角的意义。
在此展区,观者目不暇接,相互交流,或俯身而观海内外以及民国版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出版物,或临展墙而感慨张大千走进敦煌的“当代玄奘”之举。
“张大千与敦煌”展墙(长5.5米),首次全景式地展示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展览和出版物及推动两岸共襄盛举举办张大千临摹壁画珠联展内容。
张大千:我与敦煌
参观场景
大千的敦煌之行,属于他艺术上的独立大投资,是他艺术人生特立独行最扎实的一环,更是他成都意义最富有影响的一章。
陈寅恪誉之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事”。
1944年1月,“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成都举行,参观者逾12000人,促成了抗战时期成都的“文艺复兴”活动。刘开渠撰文《唤起中国的文艺复兴》,张群称“民族复兴大业之一助”,四川美协撰文说:“新中国文艺复兴,将以此为嚆矢,庶几可否?此文艺复兴权舆,肇于成都。”刘开渠进而希望“中国的文艺复兴,将能由此取得影响而为之兴起,成都将为中国文艺复兴的之翡冷翠城”——文艺复兴发祥地。
刘开渠文《唤起中国的文艺复兴》:我希望中国的文艺复兴,将能由此取得影响而为之兴起,成都将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翡冷翠城。
张大千对成都的这一深刻影响石破天惊,在中国文艺复兴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继后,“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不断与世界接轨,展出的国家和地区达数十个,出版的画册达数十种,产生了重大而广泛的影响,拓展了其艺术境界,升华了其人文高度,体现了其“成都意义”。
阅读空间(画册阅览)
在《张大千走过的世界》展区,以优化的《张大千年表》为蓝本,完整地传递了张大千一生的信息;以世界地图为表现背景,通过文献第二次解读,留存了张大千在海外传播中华文明的史迹。
张大千走过的世界
这个年表由张大千、亲属、师友、报道与访问事迹、国内外历史大事件几条时间线构成。其编排,旨在通过对比不同角度的时间轴线上所发生的事件,解读张大千人生经历的各种前因后果,从中挖掘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信息,具有学术性、展示性和表达的视觉冲击力。同时,通过不同颜色在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表现,传递出特定的情感和信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那个特定时代的艺术家,张大千算得上中国美术史上罕见的对外文化交流使者。他一生至少在24个国家和地区的67座城市举办画展,为中国艺术在海外打天下。
除走南步北,晤对毕加索,艺术进军西方,举办展览,出版画册,张大千还结交了数不清的友人,留下了数不清的中国故事,美丽了属于他的那个“大千世界”。
驻步于此,流连于斯,放眼张大千艺术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江,可谓衔远山,吞日月,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气象万千,无不是一种惬意,一片诗情,以及艺术美的歆享。
阅读空间(图书阅览)
在《汪毅:我与大风堂》展区,传递了汪毅与张大千及大风堂不解之缘以及由私藏为公藏的信息,让参观者不仅喟叹汪毅对张大千及大风堂艺术如同“桃花潭”的情愫,而且感到他是用心在细数张大千及大风堂“家珍”。
汪毅:我与大风堂
参观场景
汪毅:我与大风堂(我的百家信)
汪毅:我与大风堂(摘要)
汪毅曾在海内外发表大风堂文章逾120篇,出版著述8本10册,主编大风堂书报数种。曾五度携青城山泥土赴台北摩耶精舍祭悼,走访过大风堂门人逾40位、大风堂再传弟子近100人。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汪毅提出的比照“《富春山居图》合璧展”两岸共襄盛举“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珠联展”的建议,得到国台办主要领导批示。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秦孝仪题赞汪毅:“(张)大千身后知己”“大千知己”。
汪毅:我与大风堂。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秦孝仪题汪毅:阁下实大千知己,感以为佩。
这里展陈的形式,以汪毅的百家信、捐赠书籍、研究手稿、出版著作、发表作品、获奖作品、主编书报、策划学术研讨会、五谒摩耶精舍、捐赠书画及其他物品为展示对象,以书房阅读空间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大风堂“蓝皮书”工程——修订完善的《大风堂同门录》,新编的《大风堂再传弟子录》;首次讨论了“光焰万丈长”的大风堂,构建了其体系和格局;首次提出了“张大千学”“大风堂画派”“大风堂创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要学术观点。
在影视空间,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张大千影像视频,而且可以观看央视《百年巨匠·张大千》纪录片在台湾拍摄的过程——或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拍摄,或采访周功鑫、林百里、黄天才、巴东等学者,以感慨作为该片文史顾问的汪毅为此作出的种种努力。
影视空间
在末章“结束语”,对于张大千,许多文化名人有非常高的评价,比如——
于右任说:取法溯隋唐以上,尊则善守,强而能用;衡鉴为中外所宗,富可敌国,穷无立锥!
林语堂说:顶天立地,独来独往,大千先生可以当之!
溥心畬说:滔滔四海风尘日,宇宙难容一大千!
还有一位文化学者则说:一个重要文化人物的出现,往往需要数代文化资源的积累;一个重要文化人物,往往会导致一个文化群体的集体成长;一个重要文化人物,不仅会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化走向,还将影响其身后较长时期的文化趋势。
张大千,就是这样的一位“重要文化人物”。
是的,汪毅捐赠张大千文献馆是走进张大千这位“重要文化人物”的一座桥,也是通往中华文化经典的一条路!
谨以此片向张大千先生致敬!
张大千先生塑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汪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一级文学创作,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