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奋斗者】只此碧云‖杨炅灵

作者:杨炅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13 15:51:32 浏览次数:285 【字体:

只 此 碧 云

杨炅灵

这是个不太一样的夏天。

还记得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手足无措。我盯着台下三十双眼睛,台下三十双亮澄澄的眼睛也齐刷刷地盯着我,孩子们青春洋溢,热情奔放,但是有些人貌似对我的课不感兴趣?

作者在课堂上给学生上课

于是乎想了数不胜数的办法,为了将他们拉回这里的课堂。精疲力竭,大汗淋漓,像是长跑运动员一般,好不容易讲完了作为开篇的法国文化,下课听到一堆小孩儿不停地在那儿“啊米诺斯”“菠萝麻鸡”的互相问候,有种祖国的花朵被酸雨浇了的感觉。互联网的时代好像把相隔一千公里的我们之间的沟壑给抹平了,原来“啊米诺斯”也会在茈碧湖畔响起。

其实,最开始我对这次支教持悲观态度。

参加思源公益的第一次大会时,指导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短期支教的问题,“你们的收获一定会比小孩子们大,短期支教并没有办法帮助他们收获很多知识,但是能够让你们看到更多地方积贫的原因。”我深深认同这种观点,两周时间转瞬即逝,我们能够做的更多的是给孩子们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而不是向他们浇灌知识。但是,我并不认为这对孩子们是负责的行为。

作者(右一)与母亲拜见全国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中)

我们匆匆忙忙地出现在他们的身边,又在刹那间消失。孩子们正在最需要陪伴的年纪,我们短暂的陪伴会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但是像我们这样的短期支教者年复一年地闪现,每年看到的都是陌生的新面孔,他们能学会适应,但同时也是在剥夺他们对幸福的感知能力。一次又一次的分离,我认为将成为孩子们不能够处理的焦虑和痛苦。

抱着疑问,最终还是抵达了碧云村。从大理古城出发,绕过长长的环海西路,我看见,当洱海消失的尽头,群山堆叠之处,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碧云村被三面的苍茫大山包围。在大理的碧云村,没有苍山,也没有洱海。

作者与母亲合著的图书《你的9岁 我的9岁》(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然后如同我所预想的那样,懵懵懂懂地走完了两周的日子。但是好像又不太一样?真正到离别的那天时突然感觉泪腺已不是自己的,前一天就想到第二天的窘态要被相机记录下来了,可是在心里面想了一万遍好笑的事情,第二天还是输给了自己的低泪点。

突然就想起那些日子,跟着山里灵活的浩哥送小孩儿回家,每日伴着朝霞最先抵达教室的可爱老师,喜欢对孟老师说“我讨厌你”的高老师和喜欢对高老师说“但我并不愧疚”的孟老师,天天收到好多好多礼物的小美老师和永远的兜底大爹小帅老师,还有有些面瘫,永远在替他人考虑的骆老师……

当然啦,还有那群像小麻雀一样的孩子们。

哭的时候,内心有无数个声音在问自己,为什么会哭呢?

哭是纪念。程儿在我面前炫耀花了半天时间才拼好的高达亚,毫不犹豫地就送给了我。烨熙每天对给我扎小辫儿这事儿乐此不疲,请杨治那小子喝了一顿奶茶,之前向他索要几次未果的画儿偷偷摸摸地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还有天天都给我写彩虹桥的四煊,每天都能收到她的彩虹桥仿佛成了心安理得的一种习惯。好像放学后躲在老年活动中心跟孩子们躲猫猫,然后看他们家长一个个来抓他们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跟所有的孩子,我们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是水滴一样汇聚成江河,奔腾在孩子们和我们的心中。

哭是等待。队伍里聚集了云贵川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要走出西南巍峨的大山有多么的困难。每年只有寥寥无几的学子可以杀出所谓的“边陲之地”,去看看其他地方的风景。大山对每一个出生在这里的孩子像是祝福,也像是诅咒。它赐予了孩子们城里孩子并不具备的灵慧与快乐,同时也降下了难以走出这里的阻碍与困厄。抵达洱源之前,读了浩哥发给我对庄子《齐物论》的感悟,我们都懂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道理,孩子们眼中的幸福和快乐可能跟我们的定义不一样,或许他们向往城市的五彩与喧嚣,或许他们想要守护大山的安宁与祥和。但是,现如今,我认为支教能够带给他们的,是选择的权利。

我一直被“害怕将城市的物欲横流带给他们从而导致他们被腐化”这一想法所困扰,但是在高速的光纤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跟碧云村联系。当我真切地走入村落时,我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小孩都在紧跟网络潮流,在我们面前卖力地炫耀自己在互联网上学到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能做隔绝信息的人,只能做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的人。我知道,哪怕日后常联系,不断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科技产品,教他们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带他们看世界不同的风景……也不一定能够让他们具备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生活的能力。但是他们至少应该有去看一看不同生命形态的意识。所以我开始等待,等待种在孩子们心中那颗对未来向往的种子发芽,等待他们有一天可以走出洱源,走出云南,走出祖国的怀抱……

哭是合道。刚加入新知时,兆铭哥说新知不断地为教育公平而努力,我不停地在思考“公平”的含义,我们都知道“公平”只能是相对的。那天高老师在分别仪式上给孩子们说到资源可能会有所倾斜,那我们想获得资源就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打拼。在分别的那一天,我想我没能说完的话是告诉他们学会去努力拼搏,去主动改变命运。要让更多的人听到洱源的声音,碧云的声音,机会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用知识和智慧去主动争取的,要敢于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心中有梦,脚下就会有路。

作者与母亲在一起

结营仪式上,看他们送出自己最珍贵之物,跟我们一起唱歌,唱到《无名的人》时,心里有一根弦被狠狠地拨动。我们都生于群山巍峨之处,都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期冀,在小时候,我也曾渴望有人能牵着我的手,在我迷茫时有人能陪伴指路。我想他们亦如是,陪伴是我们能给予他们最大的礼物,也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底气。所以这个夏天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最后一节诗歌课上,为他们写下那句“一分洱源九分汝”,我相信那些稚嫩的幼苗终究会长成参天大树,就如同我告诉程儿,当他弟弟长大那一天,他要像我教他那样,好好地教他弟弟……我期待那一天,我也期待再听到一声声“黄毛”“九九感冒灵”,也期待有一天再有人给我扎小辫儿,大家再一起过火光璀璨的火把节……

我们在茈碧湖畔播撒了火种,期待有朝一日这些小火苗们会燃尽文明的荒原,带去他们喜爱的自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炅灵〔上海交通大学大一学生,有多年文学创作经历,2017年与母亲联合出版书籍《你的九岁 我的九岁》(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