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美丽中国】南怀瑾故里行纪‖李崎

作者:李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22 14:26:30 浏览次数: 【字体:

南怀瑾故里行纪

李 崎

乐清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瓯江口北岸。晋孝武宁康二年(374年),分永嘉郡之永宁县置乐成县,属永嘉郡,建县从此开始。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改县名为乐清。

乐清依山面海,风光旖旎,经济发达,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这里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有号称“东南第一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雁荡山,还有海岸线长132公里的金色海湾——乐清湾。

但是,乐清最吸引我的,不是旖旎的风光,而是厚重的文化。乐清是我此次温州红色之行临时决定去的地方,也是我温州之旅的最后一站。我之所以要去乐清,唯一的愿望就是参观文化名人、国学大师南怀瑾的故居。

南怀瑾故居入口

中式故居:

体悟南师家国情怀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今浙江温州乐清市翁垟街道地团社区。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后至蜀地,遇禅门大德袁焕仙先生而悟道。他身处动荡年代,但始终秉承信念,学习不止,最终集儒、释、道之大成,成为一代国学大师,是乐清人民的骄傲。

南怀瑾故居位于乐清市翁垟街道地团社区,占地4.29亩,房屋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故居整体呈两层楼中式风格,三面环水,白色围墙围绕建筑,围墙搭配灰色方格窗和灰色瓦片,木质或仿木质的大门、梁柱刷成褐色,门前匾额书写着“南怀瑾故居”。

迈入大门,庭院左侧是南怀瑾手持书卷的站姿全身铜像,由他的学生捐献,在中国美术学院老师和本地工艺美术大师指导下完成。只见南先生手执一本书卷,身体微微前倾,面含微笑,使人顿感如沐春风。

铜像身后的金粟苑是南师故居的主要建筑之一,得名自南怀瑾在台湾的居所,里面展示他的生平经历。其他陈列室分别展出南怀瑾的照片、书著、书法作品、金温铁路修建资料,以及书画界人士为缅怀他所做的书法等物件。

穿过金粟苑,走向位于后院二楼的陈列室,这里集中展出66封南怀瑾与他人书信往来的拓片。从这些书信中,可一窥他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生活片段。故居内房间装饰和家具,参考了太湖大学堂和恒南书院的风格。

故居里的展厅

南师故居管理员叶琼蕾介绍,故居旧址是南怀瑾从出生到17岁的居住地,只是当时的老房子没有保存下来。我看到,这里展出的实物并不丰富,尤其缺乏南怀瑾生前使用物品或书稿作品手迹。但和其他同类性质建筑相比,故居更注重融入本地居民生活,这也是南怀瑾生前的意愿。

叶琼蕾说,1992年,南怀瑾出资500万元将老家扩建,取名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成为当地人文娱生活最重要的场所,村民称呼它为“乐园”。在故居开放前的准备现场,地盐村老村支书叶中华正在往故居搬运家具,他是当年乐园筹建的见证者。20多年来,周边居民早上在这里练拳,晚上到这里跳舞,下雨则进室内看书。

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去世后,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改名为南怀瑾故居,但未改变为村民服务的理念。除修整过的庭院更适合大众活动外,故居还开辟出视听室,放置投影仪和座椅,供居民听书听鼓词;有专门的阅览室,放置南怀瑾著作、温州本土文化书籍和国学书籍;此外,还有书画室让大家展示个人才艺。

南怀瑾孩提时接受私塾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而后潜心佛典。赴台湾后,先后执教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后又赴美国、欧洲等地考察讲学。他长期研究国学,著有《论语别裁》等大量著作,对儒释道、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均有涉猎。

在南师故居参观中,我有幸遇到一群叶氏文化人,他们是故居的常客。交谈中,他们对南怀瑾先生生前对温州作出的重大贡献赞赏有加,称赞说:“南师圆了我们家乡百年铁路梦”。孙中山在《建国方略》曾勾勒出东南贯通的大动脉,但此后百年间,温州铁路7次兴建、开工3次、停工3次。“金温铁路事,义为国家与桑梓福利,极望有期于成也。”当时,温州机场建设已开工,南怀瑾先生便提及国父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谈到的神州铁路建设蓝图。

1988年1月,他向温州市人民政府美国考察团建议投资修建金温铁路,把温州与浙赣铁路大动脉连接起来,把国父中山先生的蓝图变为现实。金温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合资建设的地方铁路,横贯浙西南山区,惠及沿途16个县1500万百姓。浙西南一带地形复杂,处处崇山峻岭,修建铁路的难度很大。

为了确立科学理念,制定周密计划,做出严谨评估,南怀瑾先生在香港的寓所内闭门不出,夜以继日伏案疾书,完成《对金温铁路的浅见》,提出全新的建设思想:“首先,组建一家铁路公司,由港资与地方政府共同牵手。这家公司必须破除内地铁路由政府或国营企业独家经营的惯例。”

1992年11月,中外合资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同年12月18日,金温铁路正式破土动工。经过5年建设,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正式通车。可以说,这条经世济民的铁路,不仅融汇了南怀瑾先生的心血,也见证了南怀瑾先生心系家国的胸怀和远见。

金温铁路的修建,开创境外资金投入国内建设先例。工程完毕后,南师放弃所有合约中应得利益,只收回投资,不计利息,还路于浙江地方。金温铁路的建设,无疑是南怀瑾先生为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温州模式”添写的最为辉煌的笔墨,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最为灿烂的创新笔墨。

1998年6月11日,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首列金温铁路列车“海鹤号”缓缓驶出温州站。标志着我国第一条合资铁路——金温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行。1998年,南怀瑾先生祝贺金温铁路全线通车题写“乡国荣光”。

在南师故居,我还了解到,南怀瑾先生在倡导投资修建金温铁路的同时,为帮助家乡温州发展医药事业和农业经济,先后捐资设立两个基金会,即“南氏医药科技奖励基金会”和“东南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会”。

晚年,南怀瑾主持创办太湖大学堂作为教学基地,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修建一条“人道之路”。但是,南怀瑾的“私人衣物用品、手稿信函、数十万藏书及佛像等各种藏品”等文化遗产,却陷入一场官司纷争。斯人已去,身后还要陷入舆论风波,可悲可叹。

长春楼:

探寻红色文化足迹

参观完南师故居,叶琼蕾带我从后门穿过一条10米宽的街道,来到中共乐清支部成立旧址长春楼。此楼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楼有房4间,楼下开设店面,门上首书“长春楼”。

修葺后的长春楼

2001年6月,乐清市委在此建成乐清一、二次革命时期纪念馆。馆内有林去病铜像1座,陈列展出乐清一、二次革命时期的史料、图片和实物。2021年建党100周年前夕,当地投资130多万元进行提升改造。如今,中共乐清支部成立旧址已成为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乐清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乐清沿海一带有多处盐场。长期以来,这些盐场的盐民深受官兵和廒商的压迫与剥削。20世纪20年代,乐清规模最大的盐场是翁垟长林场,有盐民200多人。1926年春,该盐场的盐民不满官商压迫剥削,团结起来进行斗争。

1926年秋,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派林去病等3人到该盐场宣传革命道理。林去病以地团盐廒司秤员的职业为掩护,在翁垟镇的长春楼创办农盐民夜校,吸收贫苦的农民盐民学员50余人参加学习。

同年冬,根据上级指示,林去病在长春楼召开党的临时组织会议,宣布成立中共乐清支部,负责人为林去病。中共乐清支部成立后,积极发展党员,进一步发动和组织群众,宣传“二五”减租,与土豪劣绅开展斗争,同时帮助组建国民党乐清县党部,迎接北伐军入境,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在乐清的开展。

乐清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这些历史和资源都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科书,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2013年以来,乐清坚持以“创建红色文化礼堂,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为目标,在打造红色走廊、种植红色细胞、弘扬红色文化上下功夫,全面推进红色文化礼堂建设工作。

据统计,2013年,温州全市共建成文化礼堂309家(农村253家、城市社区22家、民营企业34家),完成省重点农村文化礼堂任务的127.8%。其中,乐清市共建成首批36个农村文化礼堂,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超额完成浙江省重点文化礼堂建设任务,打造出一条具有乐清特色的沿海、平原、山区农村文化礼堂带。

同时,乐清还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德育课程。2017年以来,乐清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惠风”工程、“四聚”工程等一系列党建规范化工作,发挥校园主阵地作用,丰富课堂元素,提高学生德育实效性。2018年,乐清市委组织部联合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推出“红色课本”,将德育内容结合当地、学校特色,融入各学科特点,编成校本课程,包括红色故事、红色童谣、红色剧本、红色旋律等。

“红色课本”深受师生喜爱。乐清市中小学根据这些教材目标、内容、课程设置等提供专项经费保障,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每学期安排一定课时量,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用红色文化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小学二年级党员教师王倩主编系列校本教材《红色童谣》,把乐清当地的童谣编进教材,将红色教育融入学生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

2021年上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推进全市党史学习教育,乐清市委宣传部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等单位推出“1+6”条(共7条)红色研学线路。

据了解,“1+6”条线路为一条精品线路(红色乐清)和6条常规线路,常规线路分别为追忆历史·古村探幽之旅、博物典藏·红色寻根之旅、状元文化·重温历史之旅、品味乡村·红色打卡之旅、红色传承·探秘自然之旅和缅怀先烈·千年怀古之旅。将中共乐清支部成立地旧址(长春楼)、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纪念馆、周丕振故居、中共乐清县委诞生纪念馆、雁荡山革命烈士陵园几个点位串联,作为精品线路推荐给市民,这就是‘1+6’条线路中的“1”。这一片区是乐清市党团员、基层干部、青少年学生重温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领略乐清人文风情的好地方。

从长春楼的油灯豆光到永乐总队的反剿战斗硝烟,从上马石新政权成立的欢呼声到白石水库建设的劳动号子,从低压电器的生产流水线到甬台温高速公路的不息车流……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

10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温州乐清发生了沧桑巨变。踏平坎坷成大道,穿越烟云谱华章,看今天乐清大地,到处是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景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崎

图源:乐清日报

摄影:梁 琳(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