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南怀瑾故里行纪‖李崎
南怀瑾故里行纪
李 崎
乐清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瓯江口北岸。晋孝武宁康二年(374年),分永嘉郡之永宁县置乐成县,属永嘉郡,建县从此开始。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改县名为乐清。
乐清依山面海,风光旖旎,经济发达,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这里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有号称“东南第一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雁荡山,还有海岸线长132公里的金色海湾——乐清湾。
但是,乐清最吸引我的,不是旖旎的风光,而是厚重的文化。乐清是我此次温州红色之行临时决定去的地方,也是我温州之旅的最后一站。我之所以要去乐清,唯一的愿望就是参观文化名人、国学大师南怀瑾的故居。
南怀瑾故居入口
中式故居:
体悟南师家国情怀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今浙江温州乐清市翁垟街道地团社区。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后至蜀地,遇禅门大德袁焕仙先生而悟道。他身处动荡年代,但始终秉承信念,学习不止,最终集儒、释、道之大成,成为一代国学大师,是乐清人民的骄傲。
南怀瑾故居位于乐清市翁垟街道地团社区,占地4.29亩,房屋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故居整体呈两层楼中式风格,三面环水,白色围墙围绕建筑,围墙搭配灰色方格窗和灰色瓦片,木质或仿木质的大门、梁柱刷成褐色,门前匾额书写着“南怀瑾故居”。
迈入大门,庭院左侧是南怀瑾手持书卷的站姿全身铜像,由他的学生捐献,在中国美术学院老师和本地工艺美术大师指导下完成。只见南先生手执一本书卷,身体微微前倾,面含微笑,使人顿感如沐春风。
铜像身后的金粟苑是南师故居的主要建筑之一,得名自南怀瑾在台湾的居所,里面展示他的生平经历。其他陈列室分别展出南怀瑾的照片、书著、书法作品、金温铁路修建资料,以及书画界人士为缅怀他所做的书法等物件。
穿过金粟苑,走向位于后院二楼的陈列室,这里集中展出66封南怀瑾与他人书信往来的拓片。从这些书信中,可一窥他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生活片段。故居内房间装饰和家具,参考了太湖大学堂和恒南书院的风格。
故居里的展厅
南师故居管理员叶琼蕾介绍,故居旧址是南怀瑾从出生到17岁的居住地,只是当时的老房子没有保存下来。我看到,这里展出的实物并不丰富,尤其缺乏南怀瑾生前使用物品或书稿作品手迹。但和其他同类性质建筑相比,故居更注重融入本地居民生活,这也是南怀瑾生前的意愿。
叶琼蕾说,1992年,南怀瑾出资500万元将老家扩建,取名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成为当地人文娱生活最重要的场所,村民称呼它为“乐园”。在故居开放前的准备现场,地盐村老村支书叶中华正在往故居搬运家具,他是当年乐园筹建的见证者。20多年来,周边居民早上在这里练拳,晚上到这里跳舞,下雨则进室内看书。
2012年9月29日南怀瑾去世后,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改名为南怀瑾故居,但未改变为村民服务的理念。除修整过的庭院更适合大众活动外,故居还开辟出视听室,放置投影仪和座椅,供居民听书听鼓词;有专门的阅览室,放置南怀瑾著作、温州本土文化书籍和国学书籍;此外,还有书画室让大家展示个人才艺。
南怀瑾孩提时接受私塾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而后潜心佛典。赴台湾后,先后执教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后又赴美国、欧洲等地考察讲学。他长期研究国学,著有《论语别裁》等大量著作,对儒释道、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均有涉猎。
在南师故居参观中,我有幸遇到一群叶氏文化人,他们是故居的常客。交谈中,他们对南怀瑾先生生前对温州作出的重大贡献赞赏有加,称赞说:“南师圆了我们家乡百年铁路梦”。孙中山在《建国方略》曾勾勒出东南贯通的大动脉,但此后百年间,温州铁路7次兴建、开工3次、停工3次。“金温铁路事,义为国家与桑梓福利,极望有期于成也。”当时,温州机场建设已开工,南怀瑾先生便提及国父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谈到的神州铁路建设蓝图。
1988年1月,他向温州市人民政府美国考察团建议投资修建金温铁路,把温州与浙赣铁路大动脉连接起来,把国父中山先生的蓝图变为现实。金温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合资建设的地方铁路,横贯浙西南山区,惠及沿途16个县1500万百姓。浙西南一带地形复杂,处处崇山峻岭,修建铁路的难度很大。
为了确立科学理念,制定周密计划,做出严谨评估,南怀瑾先生在香港的寓所内闭门不出,夜以继日伏案疾书,完成《对金温铁路的浅见》,提出全新的建设思想:“首先,组建一家铁路公司,由港资与地方政府共同牵手。这家公司必须破除内地铁路由政府或国营企业独家经营的惯例。”
1992年11月,中外合资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同年12月18日,金温铁路正式破土动工。经过5年建设,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正式通车。可以说,这条经世济民的铁路,不仅融汇了南怀瑾先生的心血,也见证了南怀瑾先生心系家国的胸怀和远见。
金温铁路的修建,开创境外资金投入国内建设先例。工程完毕后,南师放弃所有合约中应得利益,只收回投资,不计利息,还路于浙江地方。金温铁路的建设,无疑是南怀瑾先生为改革开放中诞生的“温州模式”添写的最为辉煌的笔墨,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最为灿烂的创新笔墨。
1998年6月11日,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首列金温铁路列车“海鹤号”缓缓驶出温州站。标志着我国第一条合资铁路——金温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行。1998年,南怀瑾先生祝贺金温铁路全线通车题写“乡国荣光”。
在南师故居,我还了解到,南怀瑾先生在倡导投资修建金温铁路的同时,为帮助家乡温州发展医药事业和农业经济,先后捐资设立两个基金会,即“南氏医药科技奖励基金会”和“东南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会”。
晚年,南怀瑾主持创办太湖大学堂作为教学基地,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修建一条“人道之路”。但是,南怀瑾的“私人衣物用品、手稿信函、数十万藏书及佛像等各种藏品”等文化遗产,却陷入一场官司纷争。斯人已去,身后还要陷入舆论风波,可悲可叹。
长春楼:
探寻红色文化足迹
参观完南师故居,叶琼蕾带我从后门穿过一条10米宽的街道,来到中共乐清支部成立旧址长春楼。此楼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楼有房4间,楼下开设店面,门上首书“长春楼”。
修葺后的长春楼
2001年6月,乐清市委在此建成乐清一、二次革命时期纪念馆。馆内有林去病铜像1座,陈列展出乐清一、二次革命时期的史料、图片和实物。2021年建党100周年前夕,当地投资130多万元进行提升改造。如今,中共乐清支部成立旧址已成为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乐清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乐清沿海一带有多处盐场。长期以来,这些盐场的盐民深受官兵和廒商的压迫与剥削。20世纪20年代,乐清规模最大的盐场是翁垟长林场,有盐民200多人。1926年春,该盐场的盐民不满官商压迫剥削,团结起来进行斗争。
1926年秋,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派林去病等3人到该盐场宣传革命道理。林去病以地团盐廒司秤员的职业为掩护,在翁垟镇的长春楼创办农盐民夜校,吸收贫苦的农民盐民学员50余人参加学习。
同年冬,根据上级指示,林去病在长春楼召开党的临时组织会议,宣布成立中共乐清支部,负责人为林去病。中共乐清支部成立后,积极发展党员,进一步发动和组织群众,宣传“二五”减租,与土豪劣绅开展斗争,同时帮助组建国民党乐清县党部,迎接北伐军入境,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在乐清的开展。
乐清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这些历史和资源都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科书,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2013年以来,乐清坚持以“创建红色文化礼堂,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为目标,在打造红色走廊、种植红色细胞、弘扬红色文化上下功夫,全面推进红色文化礼堂建设工作。
据统计,2013年,温州全市共建成文化礼堂309家(农村253家、城市社区22家、民营企业34家),完成省重点农村文化礼堂任务的127.8%。其中,乐清市共建成首批36个农村文化礼堂,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超额完成浙江省重点文化礼堂建设任务,打造出一条具有乐清特色的沿海、平原、山区农村文化礼堂带。
同时,乐清还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德育课程。2017年以来,乐清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惠风”工程、“四聚”工程等一系列党建规范化工作,发挥校园主阵地作用,丰富课堂元素,提高学生德育实效性。2018年,乐清市委组织部联合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推出“红色课本”,将德育内容结合当地、学校特色,融入各学科特点,编成校本课程,包括红色故事、红色童谣、红色剧本、红色旋律等。
“红色课本”深受师生喜爱。乐清市中小学根据这些教材目标、内容、课程设置等提供专项经费保障,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每学期安排一定课时量,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用红色文化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小学二年级党员教师王倩主编系列校本教材《红色童谣》,把乐清当地的童谣编进教材,将红色教育融入学生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
2021年上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推进全市党史学习教育,乐清市委宣传部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等单位推出“1+6”条(共7条)红色研学线路。
据了解,“1+6”条线路为一条精品线路(红色乐清)和6条常规线路,常规线路分别为追忆历史·古村探幽之旅、博物典藏·红色寻根之旅、状元文化·重温历史之旅、品味乡村·红色打卡之旅、红色传承·探秘自然之旅和缅怀先烈·千年怀古之旅。将中共乐清支部成立地旧址(长春楼)、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纪念馆、周丕振故居、中共乐清县委诞生纪念馆、雁荡山革命烈士陵园几个点位串联,作为精品线路推荐给市民,这就是‘1+6’条线路中的“1”。这一片区是乐清市党团员、基层干部、青少年学生重温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领略乐清人文风情的好地方。
从长春楼的油灯豆光到永乐总队的反剿战斗硝烟,从上马石新政权成立的欢呼声到白石水库建设的劳动号子,从低压电器的生产流水线到甬台温高速公路的不息车流……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
10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温州乐清发生了沧桑巨变。踏平坎坷成大道,穿越烟云谱华章,看今天乐清大地,到处是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景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崎
图源:乐清日报
摄影:梁 琳(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