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兴村】赖明勇:乡村振兴追梦人‖刁觉民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二十大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在无比广阔的新时代舞台上施展才干。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青年。青年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用新的技术、新的平台、新的理念让土地生金,让农业更有奔头。
——题记
“赖家鸡,肉质细。风吹过,真好吃。”
赖家鸡,一款风味独特的传统美食,成都金堂梨花沟赖家湾的招牌。这“好吃”的背后,赖家鸡凝聚着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奋斗与坚守。
赖家湾,龙泉山脉中段东麓的一个自然村落,群山环抱,溪水潺潺。在茂密的山中,千年的梨树、百年的桃树,漫山遍野,花香四溢,这里又有了梨花沟之说。每当阳春三月,梨花飞舞,桃花映衬。放眼望去,“万盏梨花凝霜雪,千亩桃林如彩霞”。而从山顶到山脚,云雾氤氲,百鸟争鸣,碧潭秋月,美不胜收,不仅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立体式自然景观,也有“一里三座庙,三步两洞桥”的人文景点。自古至今,这里被誉为养生、修行与居家的一块乐土,吸引着众多移民前往。
20世纪80年代赖家鸡制作场景
1892年,家住广东韶关的赖银安带着全家,来到这个昔日被称之为火烧湾、现在的梨花沟地方,开荒垦地,繁衍生息。
虽然是最后一批“填川”,但是总算找到一处“宜居宜业”的居所。赖安银把异乡当故乡,秉持着家风祖训,勤俭持家。他不仅保持着原乡的生活习性,还把韶关的生活方式带到这里,将家传的手艺传到这里,养家禽、做腊货、传家业。
一年旱灾,粮食欠收,家中散养的家禽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大量病死。为减少损失,赖银安便将病死的家禽,用盐、中草药腌制起来。几天后将其挂于房前或树上凉晒,过了一段时间,经过自然风干的腌制品,比平常的更加黄亮,色泽诱人。蒸煮上桌,咸鲜入味,嚼劲十足。亲朋们吃后,顿感味道独特,感叹不已。有的说,黄亮诱人,香气阵阵;有的说,肉质细腻,味美至极。
有了名气的风干鸡传到儿子赖忠国手中,除保持父亲常用的中草药外,还增添一些滋补作用的秘方,这样制作的风干制品更具特色。
改革开放后,赖忠国之子赖兴德一边照顾家里,一边继续传承家业,除在家中专门从事家畜饲养,制作风干鸡、风干猪、风干鸭、风干兔等满足邻里的需求外,并这些腌腊制品推向市场。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这样的环境下,赖兴德之子赖明勇接过家业,开始从源头到成品,着力对其经营范围进行拓展和优化。于是,赖明勇于2013年在淮口镇龚家村流转400亩林地大量进行土鸡养殖,走市场化和集约化经营的模式。依托养殖基地,带领周边农户发展养殖业,面向市场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赖明勇又于2016年在赵家镇石峰村租用200亩林地,建立土鸡的育雏和放养场所,扩大养殖规模和提高产品竞争力,并获得消费者的青睐。2021年,赖明勇将自己的腌腊系列产品成功申报注册了蓉城“赖家鸡”商标。
品牌形成后,食材品质是基础,质量是保障。因此,赖明勇便从源头抓起。在选择品种上除黄麻鸡、矮脚鸡外,还增加黑瑶土鸡等的养殖。在放养模式上,也由原来的房前屋后扩大到山林放养。在进食配料方面,采用山林中的野生的中药材,如灯笼花、夏菇草、当归等,增强鸡肉内含更多有益元素。在风干环境和场所上,尽量选择在自然环境好、通风效果佳、温度适合的地方。
赖家鸡成品
经过十余年不断探索、考察,赖明勇最终将养殖基地选择在龚家山村,这里的海拔、自然环境及温差等也最适合跑山鸡的生长。2021年,“白凤养殖园”在云顶牧场风景区内的龚家山村正式挂牌。它不仅成为这一片主要的休闲娱乐及户外活动场所,还为景区提供了特色旅游产品——赖家鸡。
“白凤养殖园”的建设,带动了淮口龚家山村、栖贤梨花沟村、赵家镇石峰村等地上千户农民从事家禽养殖的积极性,每年出产成栏10万余只商品鸡,为“赖家鸡”的品牌塑造提供了充足的食材。
有了食材保障,赖明勇在推出旅游产品上,更注重原材料的选择,更讲究制作手法。特别是风干鸡选用上,主要挑选成栏200天以上,重达六七斤的跑山鸡作为原料。制作上也更讲究使用可控制火候的土灶,用料、调制等方面也更讲究卫生和营养搭配。腌制时间和温度,控制在10度以下、保证腌制时间不少于3天,使用麻绳悬挂、竹签撑开的方式,在通透、宽敞的大房间经过20余天时间自然风干后的风干鸡,无论蒸煮、清蒸或炖汤,皆为上品。
赖明勇传承赖家鸡制作技艺
行动和成果证明:产业提升,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共同富裕。赖明勇的“白凤养殖园”,不仅带动了当地养殖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打造了金堂特色旅游产品,丰富了当地旅游项目。而他自己也当好了“新农人”,圆了自己的梦,成为乡村振兴的先行者和带头人。
END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 刁觉民(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成都市历史学会会员,金堂文史委特邀研究员、金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定小组成员,《天府边城·五凤溪》报执行主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