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牟联发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牟联发
十四年前的一个秋季开学初,校领导征求数人去主城高新区D小学挂职学习,可谁都不愿去,因路程远,不太方便。此时,我患有严重的糜烂性胃炎,出门在外,特别是乘车,要是饿了一丁点儿,就要反胃呕吐、冒虚汗。当领导找到我时,我没有犹豫,带上胃炎药、行李及学习的心态前往该校,主要担任低年级某班的语文教学。
让我最难忘的是D小学离万州约400公里,交通极不便,并且我每月回家,来回乘车时都要带上零食,饿时吃点缓解胃不适。乘车的辛苦,让我铭记于心。那时,我先乘利川到重庆菜园坝的大巴车,再乘到石桥铺的中巴车到校。有一次冬天,我中午不到1点,就到万州长江大桥附近等车。这里没有停车站,该车又不定时,我只好一直站在公路边等候,如错过,当天就没法走了。公路上的车不计其数,五颜六色,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令我眼花缭乱。有的车疾驰而过,扬起灰尘扑面而来,我立马捂住嘴和鼻,然后擦拭眼镜上的微尘;有的车缓缓而来,可看清司机的脸庞;有的车鸣声长笛,尖锐刺耳,不得不立马用手指塞住耳朵……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好不容易盼到了车,可此时快到下午3点了。当我赶到D学校时,已是晚上8点多了。另外,清楚记得一个节日的中午12:30,我从D学校坐出租车出发,当时感觉整个重庆主城的车全部上路了,到处都堵车,司机改走好几条道都堵。4个小时、5个小时、6个小时……中巴车终于到了万州高速路出口……当我回到家时,已接近晚上11:00。
来到贵校,老师的敬业精神深深触动我。由于住宿在学校,我经常目睹他们进出校园的情况。每天下午到了下班时间,几乎没有老师离校,他们仍在批改作业、备课、学习……晚上,有的老师还叫来了外卖。周末或法定假日,依然有老师上下班。我曾问过熟悉的老师:“为什么你们这么敬业?”“不这样不行啊,不然家长找校长要求换老师。如不换,就集体到市教委要求换。”他微笑着说。据说,这里的老师从不玩麻将,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连寒暑假都在学习,有的甚至还到外省自费培训。
D小学管理严,规章制度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公平公正的,奖惩分明。听说有个老师眼看上班要迟到了,只好走出大巴车,改坐出租车。学校实行坐班制,每天进校、离校必须亲自签到,否则超过了时间,无法签到。在这里,我才真正体验到了“制度育人”!
在D小学,我零距离感受到了师生惜时如金。一般学校运动会都要停课开展,可该校却是利用中午、下午放学后,甚至是周末开展,诸如教学业务、时事政治和党组织等学习也如此。记得一次党员会,从下午放学就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多钟,整整用了3个多小时。会后,校食堂早已关门,我只好到校外找晚餐吃。某天中午,我真切感受了全校老师、家长、学生,特别是党员和团员教师,在“情系灾区·奉献爱心”捐款活动中的积极性及壮观的场景,震憾人心!
教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动力。该校的常态化教研活动,抓细抓实。每周都有教研活动,每人都要主持教研活动;每人都要编写单元试卷;每人每月都要撰写教学反思等。教学上,他们追求精益求精。上教研课,没有人是被安排的,都是积极主动。为上好一堂教研课,教师先自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设计教案,接着反复打磨,再试讲,再打磨……
积极教研,提升自己。来到贵校,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大小小教研活动数十次,写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育故事等30余篇,听、评课40余节。学习的课例中,有的课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有的课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有的课预设精彩,生成也精彩;有的课巧妙处理课堂突发事情,出现不曾预约的感动;有的课朗读扇情,催人泪下;有的课长文短教,抓关键突重点;有的课依托文本,找准最佳结合点,向课外拓展;有的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有的课评价温馨,充满人文关怀;有的课课件精致,赏心悦目……这些课风格各异,各有千秋,敞开了我的视野,触动了我的心灵,无不给我启迪,令我反思。
闲暇时,为掌握教育教学前沿信息,我经常与《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国教育学刊》等报刊做朋友,一如既往光顾“中国教师报网”“中国教育报网”“中华语文网”等网站。这些朋友和网站,与其说是一场场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经验的盛宴,不如说是一次次心灵的修行,为了心中那份对教育的执着追求,这个梦想一直在路上。
课后,我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每有所获、启发、感想等,便去网吧(当时没有电脑)写成教研文章,然后投稿,居然收获八篇教研文章均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的小惊喜!教研路上,处处有风景,只要我们潜心研究,准会体验到乐趣。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爱好,活动育人是亮点。比如专业老师充分利用课外或周末辅导孩子学习科学,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动手动脑能力,还时常带领他们参加全国的科学大赛,并取得优秀成绩。
一言以蔽之,学习期间,我时时用眼睛去观察,处处用耳朵去聆听,事事用心去触碰。在D小学,我零距离感受了学校管理、教科研、新课程改革等诸方面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近距离学习了该校教师的教育精神和教育艺术,赋予了我新的视野、新的认知、新的思维,滋养了我的根基,让我站得高,看得远!
返校后,由于受该校老师敬业精神的感染,我更加执着乡村教育,每天用所学理念、艺术、方法等导航自己的课堂,积小进而大进,提升自己,学生也得到了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感谢当年D小学给我提供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收获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幸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牟联发(重庆市万州区长岭学校教师,在微刊、期刊发表文学作品20余篇,在报刊发表教研文章60余篇)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