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3 16:53:54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温志航‖拜谒朱德故居

作者: 温志航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08 09:39:58 浏览次数: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拜谒朱德故居

温志航

迈出位于四川仪陇的朱德故居纪念馆,缓步前行,上行一级石梯道,经单孔石拱的琳琅桥,过“山河志”回廊,依山上行150级石梯,穿越海量亭,欣赏亭柱上端走马板上的名人书法,途经朱德小时养过鱼的四方田,沿着故居门前的石板便道,来到朱家大院,这儿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德故居”。      

远远望去,当代书法家郭沫若亲笔书写的“朱德同志故居”黑底金字匾悬挂在大门上方。这座清代嘉庆末年(1820)修建的穿斗木结构三合院农舍依然如故,四周绿树成荫,慈竹吐翠,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碧波起伏的林涛之中,在浓荫林木掩映之下,古朴素雅的房舍静谧地坐落在青松翠竹之中,一抹烟霭,一脉清香,清幽宁静,宛如画中。

故居依山临涧,背北朝南,面积约260平方米,整体结构为三合院式矮平房,共分三部分,正面的堂屋、卧室、灶房为原始的土墙青瓦屋面,左侧是蚕房、作坊、农具房,右边的猪圈牛栏是木架草房茅舍。远远望去,瓦房草屋相间,土墙板壁混缀,显得古朴素雅,一群群小蜜蜂在这儿嗡嗡嗡地飞叫,一双双燕子在这里喃喃地掠过,给山村增加一种清新、蓬勃的气象。

故居堂屋右边的歇房,是当年朱德的祖父母朱邦俊夫妇的卧室。进入里面转角处是灶屋,朱德少年时代放学回家在这里帮助母亲生火煮饭。朱德在《母亲的回忆》一文中,用朴素的文字记录自己家庭“中国标本式自耕农民”的真实生活,情真意切地缅怀勤劳、淳朴、善良的母亲。这些故事的发生地就在这间小屋。灶屋隔壁是朱德的大伯(养父)朱世连夫妇的卧室,在他们的卧室上面,用木板铺就了一间黑得几乎见不到阳光的简易矮楼房,这就是朱德的卧室兼书房。房内至今还原样保留他少年时代在家读书用过的条形两屉式书桌、木眼椅、桐油灯盏、木板床、蓝麻布蚊帐和装书用的背篮以及石砚、算盘等文具。我目光灼灼、凝神屏息地望着这里的一切,思绪像一泓流水,缓缓逝去……

在堂屋内,我还看见一个小型煮酒作坊,左侧的蚕房内至今保留当年家中养蚕的调温天窗和缫丝用的立式“东洋缫丝”。这些物件证明:朱德祖祖辈辈以农业为主,祖父和父亲、叔伯都是中国标本式的自耕农民,一年四季,披星戴月,勤耕苦种,才使家庭逐年有余,由一个贫穷的佃农渐渐成了劳动致富的小康之家。

8cf3082b2db546e7ba6f1c06761553c1.png

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前朱德塑像

习近平同志说“朱德同志目睹军阀混战使国家陷入‘四野萧萧风雨急,中原黯黯鬼神愁’的悲惨境地,认识到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法解决中华民族出路问题。他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毅然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先到上海、北京,后又远渡重洋,执着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1922年,在马克思的故乡德国,朱德同志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共产主义崇高事业。”

轻轻走出故居,它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那间卧室兼书房的小阁楼,小阁楼驾着五彩的美丽的云,用了“共产主义”的大红色帆蓬,装载着他的理想,奔向革命的大海!

10aa3836eabb4bb88ab85afd5aa326e6.png

在返程的车上,我久久地思索着,酝酿着,横七竖八地在笔记本上涂抹了《少年朱德的陋室》这样不成熟的诗行,既是鞭策自己,也是与青少年朋友们共勉,诗中写道:

十五块凄苦的木板,

注满血性和燃烧的反叛,

一梯一梯,

筑建成少年“刷新旧国风”的摇篮,

您,好大的气魄,好大的胆!

满川风雨独凭栏,

神州遍体的伤痕,满腔的仇怨,

在一洞简陋的栅栏式“牛肋巴”小窗,

聚焦成瞳孔里大海一样的波澜……

十四年含泪苦吟,

马鞍山玉马朝堂,杨湖山水碧如玉,

黄桷树华盖如伞,琳琅山耸立其间……

山水写不尽“志士恨无穷”的辛酸!

母亲那双沉重叹息的眼,

带着“中国标本式农民”的愤懑……

那盏桐油灯如闪亮的北斗,

给你灵感的火石、情感的酵母。

灯盏内的那一窝桐油,

如水分浸润草木的根盘,

让参天大树直冲云天!

书桌上的《史记》《三国志》,

展开一幅充满血腥的厮杀,

酝酿成您血脉里治国治军的诗篇。

颜真卿的笔意、黄庭坚的神韵,

蘸着浓情与您的目光叠现,

灯盏如一叶小舟,

载您扑向大海狂澜。

书籍如长空托起理想的帆,

领您冲向戎马倥偬。

灯盏伴着泥土气味的仪陇民谣,

与蝈蝈的低吟滚荡在打着补丁的茅屋,

马列钟灵毓秀,

让新芽破土,含苞吐蕊,日出月圆!

这位手不释卷的长衫少年,

遥望悠悠的云悠悠的山,

听寒风哀号,饥民悲泣,伤兵呻吟,

看军阀列强,国难当头、民不聊生,

一介书生,千古风流起大鹏!

您怒目圆睁,双眉紧锁,用力拍案!

愤然从十五级木梯出发,

进省求学、昆明从戎、驻军广州,

湘南起义、井岗会师、率部长征……

您的铜枝铁干像刀像戟像剑。

打响南昌起义,用一支驳壳枪,

挑走三座大山,用一根楠竹扁担,

迎来祖国晨曦,

用一张质朴的笑脸……


作者简介

温志航,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理事,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常务理事,成都市优秀人才,成都鑫芳华艺术团艺术顾问。长期担任编辑、记者和报社的文化新闻部负责人,后调入成都职工大学工作。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作品200多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打老虎 打苍蝇》和《星光景语——温志航散文选集》。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