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刘大如‖兴文巾帼的先行者
——记兴文党史人物刘筱圃
兴文巾帼的先行者
——记兴文党史人物刘筱圃
刘大如
刘筱圃(1902—1980),又名刘为瑶,号觉民,出生于四川省兴文县古宋镇一富裕家庭。刘筱圃童年时代,正值辛亥革命波及古宋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反封建礼教、反压迫,倡导民主,倡新学等民主革命的新思潮如同暖风一般,从严冬的桎梏中冲出,渗透进这个川南小镇。刘筱圃受此熏陶,也得益于逐渐开化的社会风气,在古宋高等小学毕业后,冲破家庭束缚,到成都考入女子实业讲习班(即农业专科学校)。在成都5年读书期间,经历五四运动,受到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影响,接触到一些进步书刊。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五卅”惨案后,她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组织“后援会”,在社会活动中得到锻炼,萌生献身改造社会的志向。
1925年冬,刘筱圃回到古宋,任女子学校校长,她的堂妹,同在成都女子实业讲习班毕业回家的刘为姮(即秦青川爱人)任该校教导主任。两个有知识的新派女性,锐意革新,将女子学校办得红红火火,远近闻名,培养出一批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有知识的新女性。她经常深入社会,调查民情,在学生、教职员工中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组织师生庆祝“三八”妇女节,上街游行宣传“红五月”,号召妇女为争取自由平等联合起来,向封建主义和旧礼教猛烈开火。1928年,共产党人秦青川回乡,她即聘请来女子学校任教,秦青川也在学校利用讲公民课宣讲革命道理,使女子学校追求自由民主和进步之风更甚。当她收到未婚夫傅钟从巴黎托人寄来的进步书刊,即在女校组织“格兰德读书会”,组织青年学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思想。
1931年4月,她接到已回国并在中共中央作兵运工作的傅钟来信后,主即辞去校长职务,奔赴上海。古宋共产党人常化知在回忆中曾记述:“经重庆乘船到上海时,恰与同乡刘为瑶(即刘筱圃)及古宋女子小学另一教员同船,同乡在一起照应,顺利到了上海。”她到上海后,经组织批准,与傅钟结婚,被安排在中共中央军委作机要交通工作。她多次不顾个人安危护送重要干部去苏区,完成充满艰险的重要任务。在中央党史资料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932年1月,刘伯承在中共交通员刘筱圃的护送下,由上海经香港、汕头、潮州、大埔(旧县城茶阳)、埔北(青溪)、永定陶坑,来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首府——瑞金。”也就在1932年,经过考验的刘筱圃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9月,刘筱圃被国民党逮捕,她在狱中坚持说自己是女工,假装不识字,严守党的机密,忍受敌人折磨,经受严峻考验。后经组织营救出狱,仍在上海、北平从事党的交通工作。
1935年秋,刘筱圃受党组织派遣,作抗日救亡工作。教学,曾是她的职业,可谓轻车熟路。她以教学作掩护,深入实际,调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剥削工人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和工人,激发他们的抗日爱国热情。她带领师生参观工人领袖顾正红烈士墓,组织师生上街游行,声讨帝国主义镇压工人运动的罪行。同时又开办第二分校,接收30多个穷苦孤儿入学,除照料孤儿们的生活外,还经常指导学生写日记,组织办壁报和《儿童新闻》等,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培养教育下一代。
1936年秋,刘筱圃东渡日本,参加留日青年左翼运动。在东京学习期间,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活动,被选为“留东妇女会”的领导成员之一。
1937年5月,刘筱圃与唐平铸及同乡常化知一起回国到上海,再辗转到了延安,才与分别已久的傅钟团聚。不久,被调到陕北耀县任红二方面军(后改为八路军)抗属学校校长。任校长期间,正值开展大生产运动,她努力实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率领师生开荒种地,创造办学条件。在既无经费又无固定教室等设备的情况下,她团结教职员工,千方百计保护学生安全,搞好教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奔赴抗日前线。在日寇的大扫荡中,她身负重伤,却放心不下教学工作,仍坚持留校治疗。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心灵手巧的她,制作的腌肉和二三十种四川咸菜参加边区大会展览,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称赞,并在《解放日报》上多次发表制作技术文章,介绍经验,对边区军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起到促进作用。她的爱人傅钟将军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毛主席见到我还是那么亲热,说到刘筱圃(我的爱人)撤出延安前给他的那些豆豉,在陕北是好菜,吃光了,要谢谢她。”
1937年洛川会议后,傅钟是第一批来到太行山的八路军将领,刘筱圃与康克清(朱德夫人)一起,在王家裕的八路军总部工作。1940年,刘筱圃与傅钟的第一个孩子在武乡县出生,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这个小女孩还未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就夭折了。他们的儿子傅晓钟前些年到太行山,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时,曾略带伤感地说:“父母早年都是地下党,所以一直没生孩子,等母亲生产时,年龄已经很大了。而且正赶上百团大战,卫生队都上前线去了,母亲就在简陋的窑洞中生下我姐姐。由于条件有限,这个孩子没活下来。不过我记得母亲说过,当时坐月子喝的都是武乡的米汤。姐姐永远留在了太行山。”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她历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总务科长、秘书处副处长、总务处副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总政管理处副处长,对总政行政机构、生活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在“文化大革命”中,她受到迫害,连身患精神病的女儿也受株连。
刘筱圃侄女,1966年后到傅钟家做保姆兼秘书的张晓莺,2017年撰写的《憾山易,憾解放军难 开国将帅的风范——纪念建军90周年》一文中写道:
1967年总政被林彪定为“阎王店”,傅钟随即被打倒,他主管军队政治思想教育宣传和全军文艺工作。军队的造反派:总政机关、军博、军艺院校等轮番来抄家、批斗。傅钟夫人也被诬陷为叛徒抓走,隔离审查批斗,她性格刚强,正义凛然,是威武不屈的女军人。当造反派高喊口号“打倒叛徒刘筱圃”时,她也高喊:“我不是叛徒!”“你们才是叛徒,打倒你们!”顶撞造反派的后果可想而知,马上“坐飞机”伺候,她高血压几次晕死过去。最后被开除党籍,每月发30元生活费遣送回家时,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那天,一卡车造反派又闯入家中批斗傅钟走后,因体力不支他瘫倒在办公室,用沙哑微弱的声音对我说:“晓莺啊,我口述,马上给毛主席、周总理写信,我要请求保护。”我拟好草稿,他修改后,我工工整整地誉抄完,他用毛笔签上“傅钟”,并加盖好印章,连夜让儿子傅晓钟骑自行车送往中南海。周恩来和傅钟曾在法国勤工俭学共同战斗,非常了解傅钟,接到信后立即给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打电话:“傅钟同志没有什么政治问题,有关四方面军的问题,延安时就解决了,要保护傅钟同志。”后来各路造反派再来,一律被北京卫戍区执行命令,挡在大门之外,他这才逃过那场人间浩劫最艰难的时间。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够到朱德大元帅家作客。但这一天突然降临。傅钟夫妇都是四川人,“文化大革命”中,姨妈给我讲故事: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大家都要拿出自己的绝手活,参加生产劳动竞赛。我会腌制四川泡菜,做豆豉,经过大家品尝,正宗四川味道评上第一名,是生产劳动模范。做好后送给毛,他很爱吃。朱总司令是四川人,每次我都用泡菜坛腌好后,一整坛的送到他的窑洞。康克清见了我就说:筱圃啊,朱老总可喜欢吃你腌的四川泡菜,很下饭……所以我猜想她和朱德一家关系很要好。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日记写道:1972年3月24日,傅钟因病住院,我和姨妈去301医院看他,遇到了朱德夫人康克清也在301看病。他们已经有很久没有见面了。看完傅钟后,我陪姨妈出来时,在一楼大厅里正好碰到康克清也刚好看完病出来,姨妈就提出送康克清回家,想顺便去看望一下朱老总。“文化大革命”动乱中为了避嫌,老战友都不敢相互来往。在林彪事件后傅钟的生活待遇得以改善,恢复了专车。朱德的西郊寓所,警备森严,在康克清的招手示意下,才顺利放行。一进客厅门,康克清就大声对朱德说:“今天筱圃同志来看望你。”朱德起身迎接我们,姨妈让我叫“朱爹爹”,一下子拉近了我和朱德的感情距离。
1980年3月25日,刘筱圃在北京逝世。家乡人民会永远记住你,你是家乡人民眼中女性的先行者,真正的巾帼英雄!
作者简介
刘大如,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兴文县作家协会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196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章,先后在报刊发表作品近百篇。出版《石海洞乡》(合著,1983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纪实文学《大山的呼唤》(2011年)、长篇小说《不灭的山魂》(2015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