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段流华 郑望友‖中国共产党100年来领导人民 经济建设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中国共产党100年来领导人民
经济建设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段流华 郑望友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取得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使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国家迅速实现繁荣富强,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中国共产党100年来领导人民经济建设的辉煌历程鼓舞人心,这给我们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深刻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100年来领导人民经济建设的辉煌历程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济建设这100年的历程,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9月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第二个时期是指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第三个时期是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成熟时期;第四个时期是指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是一脉相承、前后接续发展的,共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100年奋进征程的经济建设成就,是迈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图景。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期间,还谈不上独立地领导经济建设。自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暂时进入低潮。毛泽东同志科学地分析了革命形势,于1927年10月进军井冈山建立湘赣根据地,从此把革命引向胜利,从低潮走向高潮,在全国10多个省建立起大小近20个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在革命根据地内开展土地制度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兴国县《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把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民,以乡为单位,在原有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成立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中央工农民主政府颁布《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对有关组织互助社的一些原则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合理调节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努力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增加农作物产量。加快发展手工业生产,建立起公营的军需工业和厂矿企业,设置对外贸易机构同国民党统治区进行经济贸易,交通、邮电、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也建立相应机构,逐步发展起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领导抗日根据地、解放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同志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总方针,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军队、政府机关和学校发展自给经济,实行合作互助、开展生产竞赛活动,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
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粮食堆满仓,麦田翻金浪,猪牛羊肥壮”的“陕北的好江南”①。1942年到1944年的3年中,陕甘宁边区共开垦荒地200多万亩。从1943年起,敌后各根据地的机关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
解放区普遍深入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解决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问题,在刘少奇主持下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由中共中央批准公布。这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公开举起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旗帜,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汇入伟大的民主革命的洪流,广大农村迅速形成土地制度改革的热潮,从而保证土改运动得以彻底地进行。到1948年秋,在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新民主主义经济得以发展并逐步壮大,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取得胜利,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思想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发展,更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党在领导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培养了党的执政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建设经验,造就了一批既会治党、治军,又能领导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领导干部和骨干力量,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生产破坏、经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开展全面的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运动,整治上海等各大城市的通货膨胀、治理混乱的经济秩序等,大力恢复、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兴利除弊,只用3年时间就胜利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根本好转。工厂停产、工人失业等严重局面很快得到改变。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人民生活安定。在胜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并逐步开展农业的互助合作化和对私人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1956年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随之而来便出现经济大发展的局面。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国民收入总额增长53%,全国城乡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增长23%,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启的“三线建设”,为期17年,重点建设西部,综合配套,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同时并举,备战和长期建设统筹考虑,平衡全国工业布局,大大促进了西部的经济建设。
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经过30年的艰辛努力,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国家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成就辉煌。一是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农业总产值指数增长的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年增至1952年的近230倍。三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各条战线都在同步蓬勃发展,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既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工业生产也迅速发展,建成举世闻名的项目,如大庆油田、万吨级远洋货轮、5万吨远洋油轮、武汉长江大桥、三门峡水利工程、两弹一星等特大型项目。四是科教文卫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力资本总体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基本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的41岁上升到66岁,实现从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跃升到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体现了党在这一发展时期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治理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在党的领导下赢得了国家独立,开辟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中国逐渐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期。1952年,我国的GDP为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79亿元,1953—1978年期间实现年平均增长6.1%的高速发展。这期间是新中国实现“站起来”的30年,是不容任何否定的30年,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各种复杂矛盾、领导管理经济和治理国家方面的杰出才干和惊人的工作效率,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卓越能力。这些成就为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奠定了制度基础、物质基础、人力资本基础、国际环境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成熟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探索和实践,按照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活力,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二是改革开放推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从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入手,建设“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以后,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是开辟了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水平不断提高,从封闭型经济体逐步转向开放型经济体,并在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四是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全面走向法治社会,市场经济保护进入立法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架构日趋完善,奠定并夯实了我国市场经济保护法制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的基础。市场经济必定是法治的市场经济,它呼唤法治国家建设,催生建设法治国家,法治国家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经济社会在稳定的环境下顺利发展。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又必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012年,中国的GDP、人均GDP分别是53.9万亿元和4万元,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9.8%,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到2010年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真正实现了“富起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践中不断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结构调整,稳步提升质量效益,引导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以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2019年,中国已有129家企业上榜世界500强;高速铁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万吨级码头泊位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经济、虚拟经济不断与实体经济进行深度融合,带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创造就业。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繁荣发展,2020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7.1辆。
2013年,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发展和全球治理新机制,与相关国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持续深化务实合作;中国货物贸易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拥有世界上把中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国家数。截至2020年10月,我国已与138个国家和3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2013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累计总额超过7.8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1100亿美元,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接近8000亿美元;2020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9.4万亿元;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谈判完成,中欧班列安全稳定运行;2021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一大批重大项目和产业园区相继落地见效,有力地促进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中国经济逆势前行跃上新台阶,交出高含金量的成绩单。
历经8年脱贫攻坚,全国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近4万个,近1000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消除,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经过100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国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国民经济运行稳定,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7亿吨,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并逐步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经过70来年的发展建设真正实现了“强起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1952年的67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1.6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4.7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7%左右,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是两个超过10万亿美元的大国之一,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均国民收入1万多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领导人民经济建设成果丰硕、亮点纷呈,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国经济乘风破浪,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发展面貌日新月异,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国家大踏步迈向新时代前进潮流,这些给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深刻启示。
(一)自强不息,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就不能成功。只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本国国情、正确判断时代特征,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积极吸收借鉴其他优秀经济理论成果,创造性地带领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找到正确的、通向胜利的道路,改旗易帜的邪路、封闭僵化的老路更是走不得。我们党由此带领人民冲出在发展道路上遇到的以资本主义体系为核心、以传统社会主义为核心、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历史漩涡,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在这条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征程上,亿万中华儿女砥砺奋进,取得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厚底蕴和蓬勃朝气。
(二)厚德载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肉相连、生死与共,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独特理念,也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同荷兰威廉·亚历山大国王讲述中国梦时,语重心长地说:“虽然我们面临困难挑战、荆棘丛生,但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人民。我和我们的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②我们党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极大地调动了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也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进和发展。100年来,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党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三)与时俱进,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宝贵经验,着眼新时代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强调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持续深入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当然,时代在变,国内外形势在变,发展的内涵也在丰富和完善,中国之所以创造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动摇,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也是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基础。
(四)从严治党,始终坚持党的核心领导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济建设实践雄辩地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搞好经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离不开党坚强不屈的核心领导。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把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这是中国100年来经济建设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作者单位:段流华,男,沐川县委党校经济学高级讲师;郑望友,男,沐川县委党史地志室主任)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2016年版,第229页。
②《人民日报》2016年1月5日。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中国近代经济史》编写组:《中国近代经济史》(下),1978年版,第64~96、200~266页。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2016年版。
3.巨力:《领航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求是》2019年,第16期。
4.宁吉喆:《中国经济逆势前行跃上新台阶》,《求是》2021年,第3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