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赵立策‖剑山黎明春来早
剑山黎明春来早
赵立策
巍巍剑门群山,绵延七十二峰,自古以来孕育出无数文人义士、英雄豪杰,他们或以诗词歌赋文章见长,或以沙场建功立业争先。更有为民请命,敢担风险,带领当地百姓治穷治愚脱贫致富为己任的当代共产党员。赵黎明,就是这个优秀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20世纪70年代,由于毁林开荒对环境的破坏,剑阁县下寺镇经常遭受特大旱灾,往往是干旱刚过,冰雹、大风、暴雨、农作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又接踵而来,田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为了生存,很多农民攀爬火车到绵阳、成都等地贩卖木材。天黑了,他们露宿街头,天当被子地当床;天热了,穿着短裤衩,光着膀子躲树荫下;口渴了,自来水就是方便廉价的饮料,也有摆阔一点的,两三个人合伙买一个冰糕尝尝鲜。对于城里人的嘲笑,他们满不在乎。赵黎明看在眼里,痛在心头。怎么才能改变家乡的面貌,带领乡亲们走上富裕之路?在和别人一起买木材的同时,他不得不多留了一个心眼儿。
不久,赵黎明当选为生产队队长。这是一个谁也不愿意当的官儿,既要安排田地里的庄稼活儿,还得广开财源为百姓创收,尤其是到了春荒季节,有的人家揭不开锅,还得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俗话说“家里有粮,心中不慌”,为解决村民的吃饭问题,赵黎明积极向乡政府提出申请,生产队成为农技站科学种田的实验基地。在乡农技员指导下,广泛采用杂交玉米粪团育苗,单位亩产屡创历史新高。看着黄澄澄的玉米棒子,村民们乐了。他们不但填饱了肚子,家家都养起了大肥猪。
然而,赵黎明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大胆向县政府提出申请,争取到了杂交水稻制种的机会。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由于他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当年生产队的粮食总产达到10万斤,乡亲们的生活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鉴于赵黎明的突出表现,他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此,他暗暗下定决心,绝不辜负党组织期望,一定要带领村民们在治穷治愚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守着土地有饭吃,出门挣钱才能搞活经济。赵黎明想到了前几年逃荒卖木材结识的几个绵阳朋友,主动前去联系,承包了砌堡坎、挖鱼塘等一些水利工程,按期轮番派出一部分村民到江油县彰明乡(今江油市彰明镇)务工,接着再派一部分村民到雁门坝硫铁矿厂运输铁矿。尽管这都是一些力气活儿,对于吃苦惯了的农民来说都算不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心里渴望的是白花花的钞票,所以大家干得特别卖力。到了年底结算,家家户户的粮食都装满了仓,就是从前的倒找户,兜里也有了钞票。村民们心里乐滋滋的,品尝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也吹进了偏僻的剑门山区。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赵黎明被村民们一致推选为剑阁县下寺镇沙溪村村委会主任。在新的岗位上,他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发达地区考察,努力吸收别人的发展经验,利用本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先后开办了石灰厂和煤矿,引进人才办起了陶瓷厂。从开采粘土,组织运输,到销售服务,他都一丝不苟、亲自过问,村办企业日渐兴旺。
为解决村民们打米磨面等生活实际困难,赵黎明与村支部、村委会商量决定,开起了全乡第一个大米、磨面、榨油、做挂面的粮油加工厂,既开拓了就业门路,又促进了乡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在房地产市场日益火爆的年代,他和村委会一般人大胆投资开办了预制品加工厂,由于贯彻执行“安全第一,效益争先”的原则,沙溪村的集体经济日益壮大,众多企业没有出现过一起安全事故。沙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昔日,很多年轻帅小伙儿三四十岁了,还找不到媳妇儿,如今,很多漂亮姑娘争着嫁到沙溪村。
经济要发展,环保必先行。多年的发展,难免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赵黎明和村委会一班人经反复论证,报请剑阁县林业局和广元市林业局批准,设立了沙溪村林场。赵黎明带领村民们修筑了长达百余里的林场公路,既方便了有计划采伐林木的运输,又彻底根治了森林火灾的发生。原来光秃秃的山林,现在树林茂密、鸟语花香,成为了金钱豹、黑熊、野猪、锦鸡等动物们的天堂。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优化,也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小气候。三十多年来,这里再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干旱,遇到夏季暴雨,村民们住在高大、漂亮的楼房里,再也不用拖家带口划着木船向山上转移。
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换来的是当地百姓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赵黎明多次荣获县市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还破格被选拔为下寺镇副镇长,镇人大常委会主任。他的事迹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更得到当地百姓交口称赞。如今,剑门山区贫穷愚昧的黑夜早已过去,一个充满希望的黎明曙光终于到来。
作者:赵立策(笔名青苹果,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供任职于四川省剑阁县教育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