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11:48:43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 唐为之‖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的历史考察及在龙泉驿区的生动实践

来源: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党史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1-06-22 16:47:29 浏览次数: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的历史考察及在龙泉驿区的生动实践

唐为之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贯穿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纵观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人民的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激活了人民的力量,改革开放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历史逻辑的精准概括,彰显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长期以来,成都市龙泉驿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民生问题解决、惠民政策落实等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各项工作,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谱写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华章。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胜利的根本法宝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其归根到底就是:“为人类求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每个共产党员,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党的六大提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入党章的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需要,必须决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并把为人民服务规定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至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

党的八大进一步强调:群众路线是“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基于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深刻认知和把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新中国,并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本着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作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并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提出要通过加强监督和建立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以使党不脱离群众。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群众路线进行了更加明确的概括:“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办经济特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大量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推出股票市场,发展股份公司,国有土地实行出租、转让……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畅通人民走上幸福生活的道路。

改革开放之路,使我国走上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深刻分析党所面临的国内外挑战,系统总结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探索怎样代表人民的利益,、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通过实际行动进一步赢得了民心,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而把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落实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实现这个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02年,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宏伟事业成功推进新时代。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核心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核心价值取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会发现,发展和人民是其中经常出现的高频词汇、核心词汇。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反复阐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其论述逐渐形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完整思想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6年9月29日,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14条基本方略之一,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6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系统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指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个方面,成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准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切实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立足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长远发展;全面依法治国,以法治方式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腐败,是为了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讲话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并贯彻体现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方方面面。比如,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强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关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强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强调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等。所有这些重要原则、重大举措和目标任务,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彰显了“十四五”规划建议鲜明的人民性和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目标”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不断赋予“以人民为中心”新的时代内涵,并以此统领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从农村脱贫到城市群协同发展,从经济供给侧改革到政治风气的净化,从社会稳定发展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从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到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无不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伟大事业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人民性。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坚守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最根本的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取得巨大成就,中华民族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龙泉驿区的生动实践及成功经验

“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本方略和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人所有执政实践的根本遵循。龙泉驿区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把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人民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领导下的70多年,是龙泉驿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是龙泉驿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当然也是龙泉驿人民最快乐幸福的时期。2020年,龙泉驿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355.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8658元,已超过部分发达国家水平;实现财政总收入300.6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500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221.3元增加到2019年的45962元,增长了近207倍;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04.4元增加到2019年的30405元,增长了290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12∶1缩小为2019年的1.5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龙泉驿区以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谱写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时代新篇,也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重要经验。

(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扭紧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夯实造福人民的条件基础。

一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1978年前,龙泉驿区人民战天斗地,创造了大寨式公社的奇迹。改革开放以后,龙泉驿区以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和农业大开发为突破,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1990年7月,龙泉驿区抢抓成都保护平原优质耕地、新办工业区的机遇,建立了成都市市级工业区,走上了工业强区之路。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2000年2月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新世纪,龙泉驿区积极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7月19日,一汽大众成都基地建成投产,标志着成都经开区正式步入汽车产业时代。经过10余年拼搏,到2019年龙泉驿区聚集了一汽大众、吉利沃尔沃等11家整车企业,一汽大众发动机、博世底盘等300余个关键零部件项目,孔辉汽车科技、成都中法生态园等一批产业高端项目,实现整车产能突破200万辆,产量 100.7万辆,占全市总量的96.6%、全省总量的85.1%,成为四川省现代汽车产业发展高地,跻身全国汽车产业六大基地。龙泉驿区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战略”和“主业突出,融合共兴”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成渝经济圈建设,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经济新格局。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5.2亿元,经济总量连续7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首位,经济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区第27位,成都经开区在218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19位。

二是以城带乡融合发展。龙泉驿区立足经济发达产业兴旺实际,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助,推动城乡融合统筹发展。2004年起,为彻底解决山区群众发展难题,龙泉驿区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富民惠民工程。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引进14个市场主体,投资270亿余元实施山区38个村、8.2万人移民下山进城,让山区村民一步跨千年,进入市民化,实现了充分安居、充分就业、充分保障。

三是创新创业充分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龙泉驿区落实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建成投用经开区孵化园、卧龙谷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孔辉科技“汽车科技数据银行”等10余家创新创业载体和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等“产学研”校地创新联盟。深化行政审批改革,降低创业企业注册门槛,简化企业审批流程,便利、开放、公平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快营造;扎实开展“创业天府·菁蓉汇·龙泉驿”汽车专场系列活动,构建“项目+投入+市场”相结合的创新创业链条。加大下岗工人、被征地农民、残疾人等群体就业援助和托底帮扶,全面落实社保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政策,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四是文化惠民长远发展。文化是民生之基。龙泉驿区坚持文化惠民促进发展,建立区、镇、村三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城市(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立健全市民艺术节、农民运动会等制度,建成“1+10+N”三级市民文化艺术学习服务体系,建成市民艺术学校40余所,免费艺术培训10多万人次,成功创建“中国乒乓球全民健身之乡”,建成全国首个县级数字图书馆并延伸服务到村社区。持续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每年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文化主题活动,开展走基层惠民演出,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实施生态移民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推进创业就业需要强大的产业市场,开展文化惠民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才能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扭紧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以加快发展的成就造福人民。

(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智集力加快推动改革创新。

一是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改革开放以来,龙泉驿区健全完善人大、政协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推进“三会”(“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区人大、区政协常委会”)开放,“四务”(党务、财务、村务、厂务)公开,让人民有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监督权。2005年,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进一步扩大人民的选择权、表达权。2008年,在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中,推进村(社区)普遍建立议事会,不断提升村民议事会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群众满意度达97.2%。近年来,龙泉驿区积极探索新时代协商民主实现形式,建立健全人民参政议政平台,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主体作用和群众性团体桥梁纽带作用,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通过党建引领社治,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创新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具体实现形式,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是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创新。龙泉驿区始终坚持“三问于民”工作法,即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比如实施生态移民惠民富民工程,老百姓要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进入城市的陌生环境,需要巨大的勇气。龙泉驿区通过“三问于民”,打通群众思想,将“动地、动房、动人” 与“充分就业、充分安居、充分保障”相结合,保证生态移民移得下、稳得住、可持续,真正将生态移民办成了民心工程。再比如实施的山区孩子进城读书的“金凤凰”工程,都是用“三问于民”工作法,在人民群众理解支持的基础上才大力推进的。龙泉驿区在实施“四改六治理”老旧院落改造中,坚持“三问于民”工作法和 “因地制宜,一院一策”工作原则,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改造任务,没有发生一起群体事件,提升了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工程。龙泉驿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早在1997年就制定了《1998—2002年跨世纪人才工程方案》,提出实施名优人才战略,积极培养、引进、选拔名优人才。2009年推动实施人才引进“百千万”工程。2015年大力实施“天府汽车英才计划”,积极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四川省“百人计划”等高端人才。2017年实施“龙泉驿英才计划”和“技能龙泉”战略。2018年,发布《关于实施“龙泉驿英才计划”加快高层次人才聚集的若干政策》,出台龙泉驿人才新政16条。2020年,成功揭牌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新增“新经济专项人才计划”,形成“以才聚才、以才兴产,以产聚才、才产互融”的良好局面,为龙泉驿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是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龙泉驿区坚持推进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立党为公、执法为民实效。2005年,龙泉驿区便民服务中心成立,全区12个街镇乡全部建成便民服务中心,127个村社区设立了代办点,区、镇、村社区、组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2009年,龙泉驿区政务中心新址运行,龙泉驿区持续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便民服务改革,建立行政审批全程代理制,完善区、街镇乡、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网络,推行“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制度。设立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中心,政府规范性文件网上发布。实施以“两集中、两到位”为特征的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建立健全“行政效能119专项督查”“机关工作人员服务行为管理规范”“企业服务直通车”等机制,建立起全区行政权力数据库,完善权力运行流程图。构建“互联网+登记”管理模式,打造全新的一站式政务服务新模式。出台《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建立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实现“清单之外无权力”,在区政府门户网站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先照后证”“一照多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启动“五证合一”登记工作,政务服务“免费快递”,群众办事“仅跑一次——有力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方式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人民群众蕴含着巨大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有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发展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激发群众更加主动自愿地成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力量,才能推动各项事业的稳步前进。

(三)坚持成果人民共享,健全完善制度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真正得实惠。

一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社保是民生之需。1986年,龙泉驿区在国营企业建立劳动和社保制度,到1999年扩大到所有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1992年还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工医疗从1991年启动,到1996年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2002年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普通门诊免收挂号费政策。近年来,龙泉驿区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5.8%、99.3%以上,城乡社保全覆盖且提标扩面,社会救助和临时救助规范运行,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权益,惠及了广大城乡群众。

二是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龙泉驿区财政每年用于改善民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达65%以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实施“金凤凰”工程,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龙泉驿区“五育并举优教强区”十项制度,推进“学位、质量、品牌”三大攻坚,出台“三个十条”激励系列措施,支持民办教育规范优质发展,率先启动全国“五育并举”实验区建设,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实施健康龙泉行动,新建投用新区一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依托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以区一医院、区妇保院、区中医院、区二医院为区级枢纽医院,组建4个医联体,并以“1+1+N+n”的形式实现基层全覆盖,开启区域医卫事业新篇章。大力推进城乡居民住有所居,新建安居房近10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32.9 万平方米,近20万城乡群众住房困难户喜迁新居,2.3万名生态移民实现城市生活梦想。不断优化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实施“四改六治理”,深入开展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分区分类打造100个“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建成100公里生态绿道,提升道路等基础设施标准,不断满足城乡群众生活需要,城乡群众生活向着生态、健康、便捷、保障、质感、有温度的高品质生活迈进。

三是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自1993年开始小康区建设以来,龙泉驿区通过对口帮扶、下派干部挂职、资金税费支持、重点扶持缓慢村等多种形式,全力推进小康村、小康乡镇建设。2004年,为促进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7个乡镇加快发展,龙泉驿区实施以单位包村“三帮一治”、干部结对“三助一扶”、人才进村“三供一普” 、社会发动“三送一捐”为主要内容的组团帮扶富民工程。到2012年,龙泉驿区丰富发展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选派机关优秀干部驻村帮扶,扎实开展精准扶贫,通过城市化、产业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等措施推进脱贫攻坚,于2017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战任务。同时,大力开展机关支部和党员干部“双报到”,促进全区3000多名在职机关党员直接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基本实现了联系基层全部到位、联系群众全部参与、困难群众全部联系。

四是构建法治社会平安龙泉。良好安全感是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前提。龙泉驿区全面推进“平安龙泉”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严打”专项整治“春雷”行动,落实“扫黑除恶”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命案侦破机制,坚持“命案必破”和“命案必防”齐头并进,组织精干警力,快侦快破“八类”命案。全力打击“两抢一盗”、街面诈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积极推进禁毒严打、禁毒预防宣传、禁吸戒毒战役。建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形成专群结合、动静结合的治安防控长效机制。创新普法工作形式,增强全民法治意识,科学制定“六五”普法、“七五”普法规划,以生动的法治实践建设法治龙泉驿、平安龙泉驿、和谐龙泉驿。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为此,我们就要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加快法治政府和谐社会建设,巩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只有人民群众真正得实惠,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才有坚实的执政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光明的未来!

(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 中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党史研究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