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11:48:43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刘德元‖挺起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脊梁——致喀喇昆仑的英雄》赏析

作者:刘德元 来源:内江市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1-06-17 14:24:59 浏览次数: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征文启事:四川省地方志办等五部门联合开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文字和影像作品征集活动

投稿邮箱: 421551703@qq.com

截稿时间:2021年6月30日

主办单位将根据作品征集情况,组织省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集中评审,分文字作品、影像故事2类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川观新闻将为本次作品征集活动作宣传推广,搭建线上主题展区,面向全省千万用户展示优秀作品。《巴蜀史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将择优刊发征集作品,所有获奖作品将结集公开出版;川观新闻、四川机关党建网、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天府新青年”微信公众号、“四川共青团”官方微博等平台将择优宣传推广获奖作品。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27c176993ddb4909bcc6abeac08ebf46.jpeg

挺起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脊梁——致喀喇昆仑的英雄》赏析

刘德元 

近年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大转型。要想写出这个时代的厚重之作,强大的诗人阵营是急先锋,民族感、社会责任、英雄情怀、家国情怀、哲学观念、诗人素养的融会贯通,将有助于诗人建构思想高地,洞察时代气象,创造诗歌精品。内江诗人黎冠辰主创的视频朗诵诗《脊梁——致喀喇昆仑的英雄》就是这方面的佳作。

“你像一颗子弹,保持随时冲锋的姿态/四座八千米的山峰,压不住你的热血澎湃/两万平方公里的冰川,冻不住你青春的火焰/喀喇昆仑山的巍峨,藏不住你胸中怒吼的号角/此刻,你的身躯,就是一座界碑。”诗歌随着视频画面那撼人心魄的奔涌,让人心潮起伏、热血沸腾;诗人用充沛的激情歌颂了坚守在喀喇昆仑的卫士们忠诚守护两国关系大局和边境地区和平安宁。画面犹如冰山雪崩、黄河瀑布,山鸣谷应、一泻千里。这是正义的呼声,是民族的呐喊,是一部礼赞和致敬当代英雄的颂歌。可谓“诗、画(视频)、配(音)”三绝!

英雄主义书写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人性自有的光辉,让人在痛楚中依然涌起由衷的豪情。当我们今天随时随地方便舒适地享受着社会进步和建设成果时,或许我们并没有深思这进步与便捷的背后,正是边疆哨所站立着的沧桑满脸的当代英雄在为我们坚守祖国的大门。这些老兵、新兵“让中国的名字,如同雪域的阳光灿烂/在猎猎的寒风中铮铮有声”。他们“以血肉去面对挑衅/是因为你懂得和平的珍贵/以忠诚来捍卫祖国的尊严/是因为你身后有十四亿人民的期盼”。洞察时代气象,礼赞致敬英雄,书写新时代的民族脊梁,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你挺身张开的一双大手/你深深插入大地的双脚/还有被风雪磨砺的粗糙的青春脸庞/映照着雄伟挺立的乔戈里峰/那不是展示自我形象的炫耀。”

是的!喀喇昆仑山脉是中国西藏与克什米尔间的一条走向与旁遮普·喜马拉雅山相平行的大山脉,山脉宽度约为240公里,长度为800公里,平均海拔超过5500米,是世界上高山和高纬度之外最长的冰川最集中的地方。正是这个地方,“那是喀喇昆仑的背影啊/你肩上掠过的风霜镰刀/凿刻出祖国边疆不容弯曲的线条”“你挺身而出,祖国山川就有了郁郁葱葱”。诗画互动,情景交融,既展现了祖国气势磅礴的边境风光,又体现了一个诗人对于军人的无限景仰,体现诗人、军人对祖国一草一木的真挚的爱。

“你站在那儿,身后的人民才睡得安稳/追什么样的星?你改写了当代中国/关于追星的命题”。时代感、英雄情怀,引发诗人试问追星一族,追什么样的星?我们的边防官兵头上戴的是星,肩上扛的是星。这是《脊梁》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真正值得我们点赞、值得我们敬仰,是祖国的卫士、民族的脊梁,社会发展的承重之基,才是遭遇风浪时的稳定之锚;是《脊梁》告诉我们,让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默默无闻的边防卫士,让我们看到诗中升起了中国人精神的旗帜。诗人把一腔热血与喀喇昆仑相熔铸,诗人、军人与祖国山河融为一体,只有这样的诗歌才能更加贴近时代呼吸,成为讴歌英雄、礼赞英雄的感性注脚。

“可是我再也无法走近你,像走近我亲爱的孩子/轻轻地抚摸你的微笑、你的呼吸,你梦中说出的乡音”。诗人也是一位长者,面对孩子们稚嫩而又略显沧桑的脸庞,以及那已经远去的背影,千里之外,冰天雪地,隔着荧屏,“我多么想,能亲自去加勒万河谷/听你诉说奔赴祖国边疆的豪迈/和你一起检阅阳光下喀喇昆仑的雄壮”“可是,年轻的孩子啊/你已经远去,你已成为另一册动人的诗篇/你如同一朵雪花,融化在雪域高原”。

诗歌除具有时代性的艺术风貌外,诗人与军人的对话,还要求诗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和人间烟火。军人是最可爱的人。军人有父母、有亲情、有爱情,需要我们去理解、去关怀、去爱:“此刻,我看见了你眼中的似水柔情/此刻,我懂得了你胸中的钢铁坚强/你流淌在加勒万河谷的鲜血/又一次点亮了五星红旗的骄傲与荣光。”军人为捍卫祖国领土而远去,诗人为英雄壮举而悲歌。然而,“当我再次抬首西望,亲爱的孩子/高山之巅有你永恒深情的凝望”“你寒风中的背影,你屹立不倒的身姿/已经镌刻成了喀喇昆仑雄伟绵延永恒的脊梁”。《脊梁》不仅反映了诗歌结构上的巧思和气势,紧切《脊梁》题旨,而且使喀喇昆仑的卫士们的坚韧和意志,以及与对方有理、有节、有勇、有谋的搏斗,直至壮烈牺牲,都具有了某种穿透时光和心灵的诗意。这种诗意既是从加勒万河谷深处升腾出来的,也是从作者心底发散出来的,“因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因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因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因而,诗是昂扬的、弓立的、狙击的,它就像一颗子弹呼啸而出,不是穿透了身体,而是留在了体内,成为作品的一种特有的气质和气势。

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不能一味追求惊人之语和博人眼球的浪漫夸张,而失却朴素、笃定、血性的思想品质。血性是创造诗歌的强大基础。欣赏深刻的诗歌需要起码的耐心和血性。诗人的思想和诗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点一点淘洗、累积和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当代物质基础的丰富,人们比较容易受物欲观念的影响,以看待物欲的视角来欣赏诗歌,或把一些娱乐、商业的思维移植到诗里,这样难免会产生误解,甚至误导“追星”。一个懂得珍惜、崇敬并奖励英雄的国家,才能激发更多英雄前赴后继。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首书写新时代民族脊梁的诗歌,雕塑成共和国一组令人景仰的英雄群像,给人们带来震撼的力量。《脊梁》是一部值得铭记的英雄赞歌,映射着非凡的民族风骨、民族力量。回望革命初期,百年峥嵘岁月,多少跌宕起伏,多少惊心动魄,但为了民族复兴的理想,为了共同的信仰,为了这些至高无上的价值,一个又一个英雄,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藏山穴二十余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映照着共产党人甘愿为之献身的不变信仰;长征路上,“半条被子”见证了红军战士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一往情深;重庆解放前夕,红岩上江姐、许云峰那傲然不屈的身影,折射着中国人民“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悲壮……时代或许有异,挑战或许不同,但如山的理想、如磐的信念、坚定的志向,却始终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今天,枪林弹雨的考验已成为往事,筚路蓝缕的建设已写入历史,但新的航程中,风险挑战绝不会少。“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万里苍穹,且看我们中华民族挺起的脊梁!

 

脊 梁

——致喀喇昆仑的英雄

黎冠辰

 

你像一颗子弹,保持随时冲锋的姿态

四座八千米的山峰,压不住你的热血澎湃

两万平方公里的冰川,冻不住你青春的火焰

喀喇昆仑的巍峨,藏不住你胸中怒吼的号角

此刻,你的身躯,就是一座界碑

让中国的名字,如同雪域的阳光灿烂

在猎猎的寒风中铮铮有声

以血肉去面对挑衅

是因为你懂得和平的珍贵

以忠诚来捍卫祖国的尊严

是因为你身后有十四亿人民的期盼

你挺身张开的一双大手

你深深插入大地的双脚

还有你被风雪磨砺的粗糙的青春脸庞

映照着雄伟挺立的乔戈里峰

那不是展示自我形象的炫耀

也不是装点山川风光的潇洒
你如同一朵雪花,融化在雪域高原……

时间太短,距离太远,我只能看见你的背影

那是喀喇昆仑的背影啊

你肩上掠过的风霜镰刀

凿刻出祖国边疆不容弯曲的线条

你用目光锻铸的钢铁钥匙

牢牢守住的是万里河山的千钧大门

你挺身而出,祖国的山川就有了郁郁葱葱

你站在那儿,身后的人民才能睡得安稳

追什么样的星?你改写了当代中国

关于追星的命题

可是我再也无法走近你,像走近我亲爱的孩子

轻轻地抚摸你的微笑、你的呼吸,你梦中说出的乡音

我多么想,能亲自去加勒万河谷

听你诉说奔赴祖国边疆时的豪迈

和你一起检阅阳光下喀喇昆仑的雄壮

我多么想,你能和我一起回到家乡

把父老乡亲走向小康的喜悦分享

我多么想,在惊蛰的春雷中,在汹涌的波涛上

再听一听你青春蓬勃坚强有力的心跳

可是,年轻的孩子啊

你已经远去,你已成为另一册动人的诗篇

你如同一朵雪花,融化在雪域高原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此刻,我看见了你眼中的似水柔情

此刻,我懂得了你胸中的钢铁坚强

你流淌在加勒万河谷的鲜血

又一次点亮了五星红旗的骄傲与荣光

当我再次抬首西望,亲爱的孩子

高山之巅有你永恒深情的凝望

你已融入华夏大地的万里星空

你寒风中的背影,你屹立不倒的身姿

已经镌刻成了喀喇昆仑雄伟绵延永恒的脊梁

因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因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因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作者单位:内江市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内江市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