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09-27 11:48:43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刘德元‖在文艺中激荡红色血脉

作者:刘德元 来源: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1-06-15 09:42:04 浏览次数:346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征文启事:四川省地方志办等五部门联合开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文字和影像作品征集活动

投稿邮箱: 421551703@qq.com

截稿时间:2021年6月30日

主办单位将根据作品征集情况,组织省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集中评审,分文字作品、影像故事2类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川观新闻将为本次作品征集活动作宣传推广,搭建线上主题展区,面向全省千万用户展示优秀作品。《巴蜀史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将择优刊发征集作品,所有获奖作品将结集公开出版;川观新闻、四川机关党建网、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天府新青年”微信公众号、“四川共青团”官方微博等平台将择优宣传推广获奖作品。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01079fb5ac364eba95164b5b4b69e2ed.jpeg

在文艺中激荡红色血脉

刘德元

在祖国西南腹地,绵延起伏的川中丘陵,春天到了,阳光下的山坡上,一簇簇红花明丽如霞,这花名叫杜鹃花;还有一种鸟,与花的名字相同,叫杜鹃鸟。传说中,每当日暮,杜鹃鸟就会站在村居旁最高的树梢上,一声接一声地叫,一直要叫到次日凌晨天色朦胧。凄苦的叫声如泣如诉,人们称为杜鹃啼血。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实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岁月,在文艺中激荡红色血脉,能真切感受到共产党人感天动地、无穷无尽的信仰力量。

清末明初,风云激荡。在五四运动推动下,内江籍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其中以廖恩波、黎灌英、廖释惑、谢独开等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先后回到内江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于1923年2月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内江地方委员会。同时在城内太平巷杨家祠堂建立“读书会”,黎灌英负责组织团员和进步学生一起学习《中国青年》《向导》《新青年》《学灯》等进步刊物,学习文化和革命理论。这年,威远县开办首家“醒华书店”出售借阅进步书刊。1926年,以国民党(左派)内江县临时党部名义,发起并组织内江公学,中共内江特支书记黎灌英任校长兼授政治课,全校高唱《民国革命歌》。在发动农民、创建农民协会活动中,黎灌英把革命道理编成通俗易懂歌谣《庄稼佬》《四季歌》等,传唱于田间蔗林,启发农民觉悟,发动东乡抗捐、抗税斗争,对中共内江地方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党团员起了积极作用。

从1923年内江第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到1934年,内江、威远、资中、隆昌、资阳、安岳等县,由中共地方地下党组织发起、以不同字号命名的书铺有中华文化导扬社、百城书店、仰风书局、全民书局、兴中书局、读者书屋和花萼文化服务社等。此外,资阳县还开办有德盛堂、永义堂、玉新堂、文元堂等书铺。特别是内江的中华文化导扬社下设7个分社,有书店10余家,其威远分社享有“威远书帮”之称。由于影响至巨,到1935年,上述书店数度被强行查封,书籍被没收焚毁,有9名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先后被国民党当局或地方军阀逮捕,后经地下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此后,内江、威远、资中、隆昌等地出借出售进步书籍转入地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内江作为抗战大后方,文艺宣传、声援抗战成为推动全民抗战和川军出川的重要力量。从1938年到1945年,由内江地下党组织发起建立并参与活动的各文艺团体蔚为大观。如1938年3月成立的内江县“三一三”剧社,在中共地下党员闻化鱼鼓动下,内江文化界人士吴纯、梅英、李冰炉、周白帆等先后加盟,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卢沟桥事变》《八百壮士》《保卫大武汉》等剧目,票房收入悉数送交内江“抗敌后援会”献给前方将士。

1938—1940年,内江先后成立的剧社有内江县“三一三”剧社、内江县光华救亡歌咏剧社、内江孩子剧团、内江县大众剧社、内江怒涛剧社、内江沱风剧社、内江县抗敌剧团、白马镇乡村通俗宣传社等颇具影响的文艺团体。这些文艺团体分别以话剧、歌剧、演讲、曲艺、晨呼、传单等不同形式进行鼓动宣传。内江县光华救亡歌咏剧社歌咏组长谢碧芳,以共产党员20多人为骨干组成“晨呼团”,每天清晨在城内街道上列队前进,高呼抗日口号,高唱抗日歌曲;内江孩子剧团在地下党员谢碧芳、吴汝翊鼓励支持下,进步人士温余波联络30多名10余岁的中小学学生,先后在内江、资中、简阳、资阳、隆昌、永川、壁山、铜梁、大足、成都等地巡回演出300多场次,自编自演《帮助咱们的游击队》《被赶出的孩子》《募寒衣》《一个孩子的梦》《夜之歌》等爱国剧目,并将义演筹得的款项兑换布匹制成棉衣献给前方将士。

为鼓励孩子们的抗战行动,中共内江县特别支部发给孩子剧团团员银质帆船式徽章,鼓励孩子们要像帆船一样奋勇前进。时《华西日报》《新民报》《星芒报》等均作报道。四川大学明天歌咏团将《祖国的孩子们》送给内江孩子剧团作为团歌。抗日将领冯玉祥将军到内江募捐,接见孩子剧团的小演员,称赞他们是“教老百姓的小先生”,并对内江其他剧社的文艺宣传行动给予充分肯定。

此外,简阳抗建剧团,资中华联抗敌歌剧团、亚光剧团,隆昌平川俱乐部、隆昌票友京声平剧社等群众文艺团体也非常活跃,演出节目主要是当时流行的《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卢沟桥问答》《流亡三部曲》《游击队之歌》《雪国耻》《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黄河大合唱》等,其自编自演节目也非常丰富,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唤醒受苦受难民众。

抗日战争时期,内江的刊物创办也颇具影响。内江的《血光》《文化动员》、资中的《小战士》、威远的《抗日周刊》等一批报刊相继面世,向民众宣传抗战形势,或以文艺作品激发民族意识和抗日热情,促进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开展。其中《血光》是内江文艺界在《内江日报》开辟的抗战文艺副刊,每周双刊,主编梅英,共出300余期。中共地下党员闻化鱼任《内江日报》编辑,他团结党内外记者、作者,对《血光》给予大力支持,并亲自为《血光》撰稿。这一时期,《血光》还转载过丁玲、周扬、茅盾等著名作家作品以及范长江的战地通讯。同时,还选本刊和《大公报》《华西日报》中一些作品,编为集子,名《血光集》,共出4集,由成都、重庆、自贡、内江等地书店代售,影响很大。1938年3月出版的《血光集》上,刊登了毛泽东《七律·长征》;这个版本和多年后公开发表的这首诗,有个别字不同,说明当时还没有定稿。有学者断定,这是毛泽东最早公开发表的诗作。1941年初,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血光》被迫停刊。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内江的外来文化。抗日战争爆发后,地处成渝公路(1932年通车)中心地段的内江县,正是这一文化迁徙的受益方和大后方。资料载,从1937年8月到1945年9月,先后陆续以不同方式方法来到或路过停留内江的国民党、共产党中的党政要员、民主人士、文人学者、书画名家等,大约有300多人,其中顶尖级或重量级人物就有100位以上。《内江历代书画名人》附录记中有:吴稚晖、柯璜、黄炎培、于右任、冯玉祥、沈尹默、张聿光、郭沫若、吴宓、张恨水、徐悲鸿、丰子恺、黄君璧、老舍、周抢元、张书旂、关良、周继熙、阎松父、翟道纲、钟道泉、董寿平、傅抱石、赵完璧、赵望云、张伯阳、张仲阳、张叔阳、牟于天、李琼玖、吴一峰、彭华士、沈逸千、萧蔓若、王王孙、郭蔓锄、佘雪曼、林涤非、关山月、黄苗子、郁风、岑学恭、梁鼎铭、梁又铭、梁中铭、胡藻斌、张隽容、游子民等。其中尤具影响力的人物有:

冯玉祥:著名军事家、爱国将领。抗战初期,冯玉祥将军三过内江,在内江留下不少墨宝。1944年初,抗日战争处于最为重要的紧急关头,冯玉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来到内江募捐,并为《内江日报》“节约献金救国运动专刊”题签书联:“立论应关疾苦,秉笔莫乱春秋。”联句深谙民瘼,唤醒国难匹夫。

于右任:著名诗人、书法家、政治家,蒋介石私人秘书。民国初年为喻培伦大将军题写“喻大将军专祠”。抗战时期以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身份来到内江,住内江中国旅行社,滞留期间,为内江题留多副对联,并为友人留下不少墨宝。

黄炎培:著名革命家、教育家。1941年过内江时,留有《内江元旦》《内江道中》等诗赋。

郭沫若: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书法家。抗战期间路过内江,住民乐大厦中国旅行社,应邑人之请题写“与民同乐”4字,又为河坝街“义厚昌”钱庄题写招牌,其墨宝尚存民间。

徐悲鸿: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抗战期间,其代表作品《愚公移山》《巴人取水》《横田五百士》等,在内江南街廖氏祠小学展出,以激励国人抗日热情。

丰子恺:著名教育家、画家、文学家。抗战初期携家人流亡入川。1945年初来内江办画展,赠时任《内江日报》副刊编辑的梅晓初条幅,配龚自珍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画情景交融,雅有深意。

老舍:著名作家。其文学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妇孺皆知。抗战时期四过内江。1939年冬与吴组缃一道来内江参观内江甘蔗试验场,同年参观沱江中学并为学生题字:“读书为了抗战救国,写文章不是写给自我欣赏。”

沈尹默: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书法界泰斗。抗战时期来内江举办书法展,影响深远。

张恨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3年秋来内江,为交通银行经理康爱山作《斗方菊花图》并题诗云:“措大劳军礼物差,也来义卖写黄花。凭君买去糊窗孔,休把吾人当画家。”

傅抱石:国画大师。新山水画代表画家之一。1942年夏来内江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代表作品有《枣园春色》《野水归棹图》以及草就于重庆的《山城雄姿》《红岩村》等。

郁风:著名作家郁达夫之女。抗战时期随丈夫黄苗子来内江办画展。1944年2月,中华剧艺社在内江天星大剧院演出《天国春秋》《屈原》等话剧,郁风发表抗日救亡演说,给内江人民以极大鼓舞。

概而言之,抗战时期,这些流亡到内地的文化人的人文精神与爱国激情,构筑了内江独特的人文风景,他们书写的是时代精神和天地良心,他们的行为感动着内江父老乡亲,他们的作品激荡着我国特定时期的红色文化,记录了内江曾为民族抗战而作出贡献的厥功至伟。在这些外来文化的熏染和融汇中,形成了抗战时期内江的外来文化形态,为声援抗战、唤醒民族自觉,为争取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贡献。

在文艺中激荡红色血脉,用书写展现信仰的光芒,释放出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一段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定了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内江革命初期的“读书会”,映照着共产党人寻求真理的不变信仰;抗战时期的文艺宣传、报刊杂志宣传和外来文化交流,见证了内江人民不甘屈辱、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折射着内江文化人“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不断回望。

在文艺中激荡红色血脉,红色文化、历史内涵和当代价值:“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穿透时光的,是红色的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