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11:48:43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赵立策‖为了那份嘱托

作者:赵立策 来源:四川省剑阁县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1-04-08 15:34:08 浏览次数: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征文启事:四川省地方志办等五部门联合开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文字和影像作品征集活动

投稿邮箱: 421551703@qq.com

截稿时间:2021年6月30日

主办单位将根据作品征集情况,组织省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集中评审,分文字作品、影像故事2类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川观新闻将为本次作品征集活动作宣传推广,搭建线上主题展区,面向全省千万用户展示优秀作品。《巴蜀史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刊”将择优刊发征集作品,所有获奖作品将结集公开出版;川观新闻、四川机关党建网、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天府新青年”微信公众号、“四川共青团”官方微博等平台将择优宣传推广获奖作品。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为了那份嘱托

赵立策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每当这首优美旋律响起的时候,都会让无数为祖国、为民族、为理想不懈奋斗的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无论岁月曾给我们刻下多深的印记,我们都会在这一刻振奋精神,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满头银丝、年逾八旬的共产党员赵国育,一生与土地、种子、农作物结下不解之缘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情系热土,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毕生奋斗的事业,他那坚定的理想信念,让众多乡亲感动。

在秦蜀古道四川北部的剑门山区,有一个被人们称为当地“袁隆平式专家”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赵国育。

赵国育生于1939年农历4月25日,从小天资聪慧,记忆能力突出,一本书,他只需大致浏览一遍就能熟记其中内容。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只能去给地主家放牧牛羊。但他渴望读书的心愿始终没有改变。很多时候,他趁放牧间隙,偷偷地躲在地主家私塾的窗外听老师讲课,居然也能流利地背诵《论语》《孟子》《中庸》等经典古文。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从小就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心中。

新中国的成立,让赵国育这个昔日的放牛娃终于有机会走进学堂。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农家子弟,能与那些财主儿女们一起读书,这是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事,如今变成了现实,这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啊!他下定决心:一定不辜负这个新社会,要把以前没有学到的文化知识都补上来。他坐在教室里如饥似渴地学习,每次考试,国文、算术都是全班第一;夜晚,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仍然手不释卷,学科学知识、读文学名著,沉醉在知识的海洋里。为了练得一手好字,他常常到陵园临摹碑文,融柳体之飘逸潇洒,集欧体硬朗大气之特点,并加以融汇创新,无论是钢笔字,还是毛笔字,都写得如行云流水、飘逸潇洒,颇有名家风范,经常被人请去写对联、牌匾和碑文。他的对联,总是把家乡的风土人情、美好河山作为内容,讴歌家乡这片热土,深受大家的喜爱。

和平稳定的生活,让老百姓能够集中精力发展生产,生产的粮食多了,人们不再为温饱发愁,也有精力从事各种小商品生产,各种各样带有川北地方特色的物品也受到人们的喜爱,由此带动了市场的繁荣。看着日渐红火的生活,更加激发了年轻的赵国育虚心好学的潜力。学习之余,他诚心拜地方名士赵恒平先生为师,学习会计知识,算盘打得又快又准,被人们誉为“神算子”。每年乡政府和信用合作社的年终决算,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很多同学都羡慕不已,老师更是鼓励他:“继续努力,争取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学校,赵国育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家里,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庄稼汉子。耕田犁地,插秧播种,每一样农活,他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生产能手,经常去参加插秧和播种小麦的比赛,每次都毫无悬念地获得冠军,他得的奖状贴满了家里的一面墙壁。然而,高强度的学习和重体力劳动,让他的肚子常常饿得“咕咕”叫。他不由得发出感慨:家乡的粮食一亩只有200多斤,产量实在太低。要是遇上灾荒年景,老百姓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还怎么为国家作贡献呢?

为探索彻底解决农民温饱的问题,赵国育走进田间地头,选择玉米、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的优质壮苗加以培育,农作物产量获得大幅度增长。接着,他又进行较大面积的栽培试验和推广,收到良好效果,这也更加坚定了赵国育献身农业科技的决心。他自费外出去三台、射洪等县学习棉花栽培技术,掌握了棉花育苗移栽、适时摘掉腋芽、促进棉花增产的技术,并把学到的技术运用于实践,当年棉花就获得高产,皮棉亩产达到100多斤,他也因此被乡政府任命为农业技术员,负责全乡的农业生产。同时,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站在鲜艳的党旗下,他庄严地举起自己的右手,发出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坚定决心。

赵国育深深地懂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必须时时、处处、事事做好群众的表率,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毫不犹豫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担任乡农技员,既是领导对他的信任,也承担着全乡2万多人吃饭、穿衣大事的重任。如果继续采用常规的传统耕作方式,粮食产量不可能大幅度地上去,只有走科学种田这条路子,才能最终实现粮食的稳产高产。

一天,他正在吃饭,忽然从广播里听到杂交玉米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单产,而且能抗虫抗病。他听得如痴如醉,早已忘记了吃饭。他想亲自搞玉米杂交制种试验,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于是,他立即把自己的想法报告了乡党委和政府,并向县农业局提出外出学习的申请,得到县乡领导们的大力支持。

外出学习归来,赵国育一头扎进田地里。精心选育良种,整地育苗移栽,加强田间水肥管理,随时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每一个细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照顾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精心呵护着它们。等到玉米苗抽穗了,他顶着烈日给玉米做人工授粉。手上、脸上全是被锋利的玉米叶划出的血口子,汗水流过,钻心地疼痛,有时发炎,甚至感染化脓,也顾不得去医院治疗。他对家人说:“玉米授粉,抓的就是晴好天气,如果错过了,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个人的事都是小事,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影响给玉米人工授粉这项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国育和他的团队制作的杂交玉米,经过田间大面积种植试验,普遍获得高产,亩产创历史地突破800多斤!望着一尺多长、黄澄澄的玉米棒子,乡亲们喜上眉梢,有的人甚至流下激动的泪水,他们知道今后不会再挨饿了,那些年轻人则笑得合不拢嘴。县委县政府领导实地进行考察,充分肯定赵国育科学种田的探索精神,授予他“科学种田能手”的光荣称号。能被政府、领导和乡亲们认可,他开心地笑了。 

不久,一场残酷的政治风暴席卷而来。有人说赵国育是“走白专道路”“反动技术权威”,对他进行批斗。他真的有些不明白,偷偷去找县委县政府,谁知书记县长也早就被造反派们打倒了。不过,当县委书记得知他的情况后,非常同情他的遭遇,鼓励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必须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你都要把科学种田的事业搞下去,千万不能让老百姓饿肚子,这是我个人对你的希望,也是党对你的要求。”看着被打得遍体鳞伤的县委书记,赵国育泪流不止,坚定地点了点头,永远地记住了这份嘱托。

一个人的坚韧,来源于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不仅是为了完成对县委书记的那份承诺,更因为心中眷念着家乡的热土和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赵国育彻底抛弃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白天,他被挂着“反动技术权威”的黑牌子游街示众;夜晚,他被强制按下跪着开批斗会,那些造反派们要他老实坦白交代:“玉米苗本来就是自己授粉,为啥要别出心裁去搞人工授粉?这样去浪费人力物力,就是典型的破坏农业生产!”批斗会结束,他的双腿早已肿得钻心的疼痛,那些人再把他关进牛棚,由红卫兵、造反派们轮流看守,逼着他写认罪书。赵国育大义凌然地说:“我做的都是为了填饱乡亲们肚子的事,是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何罪之有?”话音未落,拳头、棍棒雨点般地落在他身上,打得他眼冒金星,最后晕倒在地上。恼羞成怒的造反派们居然不给他饭吃,也不给水喝。

尽管受到非人折磨,但赵国育心里明白,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光明、正义的事业,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是为国家作贡献。历史,总有一天会还以公道。时值盛夏,正是玉米拔节、孕穗、授粉的关键时候,耽误了杂交玉米制种,就会影响到来年的粮食增产,他心急如焚。有多少次,他偷偷溜进田地,继续做他心爱的杂交玉米研究,被人发现后,再次被抓回去进行批斗,甚至再次遭到毒打。等到伤病初愈,他又拄着拐杖出现在田间地头,观察玉米、水稻、小麦的生长情况,适时进行病虫害预测预报,并亲自参与防治,确保庄稼的正常生长。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基层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赵国育不但关心着身边玉米、小麦、棉花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还时刻关注着农业科技前沿的新浪潮。

20世纪70年代初期,远在湖南的袁隆平利用野生稻株,经反复试验,研究出“三系法杂交水稻”,即雄性不育系(A)、雄性不育保持系(B)、雄性不育恢复系(C)。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稻就是利用雄性不育系与雄性不育恢复系杂交产生的子代,这种子代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但是,雄性不育系本身并不产生种子,要使其得以繁衍,必须借助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系与雄性不育保持系杂交,其子代仍然是不育的,可以继续用于生产杂交种子。

为彻底解决家乡百姓的吃饭问题,赵国育专程去湖南和海南岛学会了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回到家乡,他带着儿子,顶着烈日,三伏天在稻田里给水稻进行人工授粉,最终制作出了杂交水稻种子。第二年,他把这些精心制作出来的种子运用于大田种植,亩产达到了一千七八百斤。乡亲们看着黄澄澄的稻谷,打起锣鼓欢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可是,又有谁能想到,这一切都是在那些造反派们三天一小斗、五天一大斗的艰难条件下完成的。此刻,赵国育早已忘记自己所受的屈辱,高兴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也忘情地和乡亲们一起尽情地享受丰收的喜悦。

无论多么寒冷的冬天,终究挡不住春天的到来。历经千年风霜雨雪,剑门蜀道始终展现出青春的活力,高大挺拔的古柏仍然生机勃勃。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驱散了天空中的阴霾。有关部门对赵国育的冤案进行彻底平反,恢复了他的荣誉,并请他对伤残的身体提出合理的补偿要求。他却显得十分淡定:“祖国,是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母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尽管有时受到了一点委屈、遇到了一些挫折,我们都应该理解。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相信党、相信祖国,为她争光添彩。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个人的事情我没有时间去考虑、计较,只想尽快走到每家每户的责任地里去亲自指导农业生产,让粮食高产稳产,让农民能够尽快增收致富。这才是我要考虑的问题。”

赵国育又奔走在下寺镇各个村的田间地头。玉米粪团育苗移栽,既能抗旱,又易于防止病虫害,还能大面积提高产量,提早成熟上市,让农民得到一个好收成。他亲自给农民做示范,经常保持与各家各户的联系,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成为广大农民勤劳致富的好帮手。

水稻小秧育苗,既要建好育苗温室,又需要耐心寄插到水田进行育苗,一些农民觉得麻烦。为解决这个问题,赵国育亲自指导当地农民学习无土旱地育秧技术,大大节省了劳动时间,再结合推广免耕法,开展抛秧移栽,进一步增加了水稻的单产量。由于赵国育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寺镇的粮食产量始终能保持稳定增长,实现了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的目标。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提速,很多农民早已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变了身份,在城里安家落户,撂荒闲置的土地也越来越多。赵国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主动与当地政府配合,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化、集约化进程,加快土地流转再承包,让有限的土地为社会贡献出更多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他与土地承包商一起,积极规划、建设种植—养殖—加工—观光旅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的种植模式,让一些农民能够离土不离乡,就近在家乡门口也能挣钱,昔日落后的小山村逐步走上富裕之路,有的地方还率先步入了小康生活,一度沉寂的村庄从此活跃起来。鉴于赵国育的突出贡献,他被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有人问赵国育:“你已年过八旬,为什么不待在家里带孙子,享受天伦之乐呢?”他平静地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当你举起自己的右手面向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必须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实现中国梦伟大目标的征程上,正因为我年龄大了,才更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踏平坎坷成大道,牢记初心再出发。共产党员赵国育犹如剑门蜀道上一株历经千年风霜的古老翠柏,深深眷恋着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始终情系家乡这片热土。他正满怀豪情地带领乡亲们在农业科学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四川省剑阁县教育局)


作者简介

赵立策,笔名青苹果,供职于四川省剑阁县教育局。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和各类专业技术论文,偶有获奖。

来源: 四川省剑阁县教育局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